- +1
光明日報刊文:“中專技工給碩士當師傅”不該稀奇
31歲擁有碩士研究生學歷的中專教師拜28歲的中專技工為師——近來媒體報道的這個“倒掛”引人關注。不過,報道中的這位師傅也不簡單,年齡雖小但已是車工高級技師。
這種“倒掛”雖然具有一定的沖擊力,不過倒是符合理論和現實邏輯。一般認為,人力資本主要由受教育水平、技能、健康以及非認知能力等構成。其中,學歷在勞動力市場中更多發揮的是信號功能,技能才是決定勞動力市場競爭力的核心因素。高學歷的人通常擁有較高的認知能力,但并不必然具有更強的技能,尤其對于一些需要通過“干中學”積累的專業性技能,相對較為欠缺。文章開頭提到的“倒掛”正是人力資本發揮作用的表現。
“倒掛”現象也折射了經濟發展的現實變化。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推進,對技能提出更強烈需求,加速了勞動力市場供求結構變化,技能型人才需求旺盛、缺口較大。人社部監測數據顯示,我國技能勞動者求人倍率(即工作崗位數與求職人數之比)長期保持在2以上,大學生就業難與技術工人招工難并存現象也是勞動力市場對技能需求的直觀反映。而高等教育中,教育與技能不匹配、專業知識與崗位需求不匹配的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我國目前的就業結構性矛盾。
從另一個角度看,這種“倒掛”現象仍被作為特案關注,背后反映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地位同等這一點仍未獲得預期的社會認可度。而這,又與當前的職業教育體系不完全適配經濟發展需求有關。
職業教育的認可度取決于三個方面,即生源供給、教育供給及市場需求。市場需求方面向來旺盛,技能型人才長期處于短缺狀態。教育供給方面,近些年相關改革持續深入推進,政府投入不斷加大,官方數據顯示,全國中等職業學校的生均經費在2020年已與普通高中拉平。而關鍵制約因素就是生源供給。中專、中職生源選拔模式由過去“拔尖”模式轉為目前的近似“末位淘汰”,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今天職業教育所處的困境。
從根本上扭轉職業教育困境,需要整體上提高職業教育回報率,這也是當前職業教育面臨的現實挑戰。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調查研究表明,相對于初中及以下教育水平,中職教育的工資溢價從2000年前后的35%下降到“十三五”時期的20%,相對于普通高中教育的工資溢價也從2000年前后的10%下降到目前幾乎完全消失。從代際對比來看,20世紀80年代之前出生群體的中職教育回報率明顯更高,且隨工齡增長而逐步提高。在此之后出生群體的中職教育回報率則轉低,人力資本折舊很快。要遏制職業教育回報率下降態勢,推動實現職業教育持續健康發展就是必然要求。
5月1日起開始實施的新職業教育法對職業教育做出了全新的頂層設計,明確強調職業教育是與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類型,努力消除對職業教育屬于“層次教育”的錯誤認識,著力提升職業教育認可度。當前,我國職業教育改革在普職銜接、產教融合、財政保障等方面已取得積極進展,未來有必要面向更長遠的國家戰略,做好前瞻性的政策儲備。
一是推動中職與普通高中協調發展,基礎課程體系實現統一,學校在職業和技能課程方面趨向個性化、多樣化,家庭和學生可根據興趣自主選擇,順應全面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的發展趨勢,為提升全民人口素質奠定關鍵基礎。
二是高等職業教育作為職業教育體系的主體,高職院校與普通高校之間實現融會貫通,學生可申請轉換,順應高等教育普及化的發展趨勢,為打造高素質技能人才隊伍提供關鍵支撐。
三是讓市場主體在職業教育體系中發揮基礎性作用,尤其發揮創新型企業在師資隊伍、課程設計、實訓基地建設等方面的主導作用,同時政府相關部門做好監督管理。
此外,還可發揮職業教育在終身學習體系建設中的依托作用,或可探討高職院校率先向社會開放,鼓勵有技能提升需求的各行各業人員重返校園。由此,“中專生給碩士當師傅”的新聞或可不會再引發“圍觀”。
(作者:程杰,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