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病毒學家挖掘1918年大流感蛛絲馬跡:季節性H1N1或是毒株直系后代
1918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末尾,由甲型 H1N1 流感病毒引發的“西班牙流感”大流行(下稱“1918年大流行”),橫掃美洲、歐洲、亞洲,甚至愛斯基摩人聚集區。在此次COVID-19之前,1918年大流行可謂是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流行病疫情,造成全球5000萬至1億人死亡,這數據可能還存在嚴重低估。
盡管1918年有初步報告已經猜測,流感大流行是由病毒引起,但直到20世紀30年代這一猜測才被證實,當時有證據表明疾病與流感病毒有關。20世紀90年代末,科學家對1918年大流行時用福爾馬林固定、石蠟包埋的組織樣本和永凍保存的尸體進行研究,最終確定病原體是H1N1亞型的甲型流感病毒(IAV)。
圍繞著這場世紀大災難仍然有許多未解決或仍在爭論中的問題。德國羅伯特·科赫研究所等團隊的研究人員認為,和分子分析工具推動了該領域的研究類似,從歷史檔案樣本中提取核酸的最新進展也可以幫助他們去探索來自歐洲的病理學樣本。此前的樣本幾乎來自北美地區。
北京時間5月10日晚間,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在線發表了羅伯特·科赫研究所Se?bastien Calvignac-Spencer等人的一項最新研究,題為“歐洲流感病毒基因組檔案揭示了1918年流感大流行期間的基因組變異”( Archival influenza virus genomes from Europe reveal genomic variability during the 1918 pandemic)。Spencer是病毒進化和高致病性微生物的流行病學方面的專家。
研究團隊分析了德國和奧地利博物館歷史檔案中收藏的13個肺部樣本,這些樣本來自不同的個體,采集時間為1900年至1931年,其中6個樣本采集自歐洲大流行期間,即1918年(4個)和1919年(2個)。
對其中的3份流感陽性樣本,即MU-162(慕尼黑)、BE-572(柏林)和BE-576(柏林)進行測序,最后重建了MU-162的完整基因組和BE-572、BE-576的部分基因組(分別為89.3%和57.2%)。
結合此前科學家重建的兩個完整的IAV基因組,分別從1918年9月死于紐約厄普頓營(CU)和1918年11月死于阿拉斯布雷維格(BM)的病例身上獲得,研究團隊通過比較表明,存在可測量的基因組可變性,在相同大陸(0.11-0.16%)和在大流行同期(0.11%)采樣的基因組比在不同大陸(0.16-0.32%)和不同時期(0.16-0.21%)采樣的基因組總體差異更低。這些基因組多樣性與本土傳播和長距離擴散相結合的事件也是一致的。
對大流行高峰之前和期間的基因組進行比較還顯示,1918年IAV與宿主抗病毒反應和耐藥性相關的核蛋白基因的兩個位點發生了變異。研究團隊認為,這些突變可能代表了早期適應人類的特征:在其傳播的最初幾個月,1918年流感病毒可能進化出更好的躲避先天干擾素反應的能力,這是流感病毒致病性的一個重要方面。
研究團隊還進行了分子鐘建模,這種方法能用來估算演化的時間尺度。他們發現,季節性H1N1流感病毒的所有基因組片段可能都是1918年大流感初始毒株的直接后代。這駁斥了認為該季節性病毒來自基因重組(不同病毒的基因組片段發生互換)的其他假說。研究同時強調,鑒于建模方法的局限,目前證據還不能讓他們完全肯定地支持該結論。
論文最后還強調了他們的樣本量依然極為有限,基本來自3個完整基因組和2個部分基因組,因此這項研究的所有發現仍然是初步的。
但研究團隊強調,這項研究讓我們進一步認識了1918年流感大流行的演變和發展。同時,團隊預計,更好地了解1918年大流感病毒進化的主要障礙將在于對保存下來的病理標本的鑒定,這同樣也體現出歷史檔案保存和使用的重要性。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