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守護者|沙地造林38年后,鄂爾多斯的護林員不懼黃沙憂火災
9月12日下午,賈道爾計身穿藍色綢緞的蒙古袍,出現在鄂爾多斯康巴什區北部《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三次締約方大會紀念林植樹點。
這身袍子賈道爾計此前只有在蒙古族的傳統節日里才會穿上。這一天,他以治沙模范的身份受邀與130多名中外參會代表一起參加植樹,“盛裝”出席的他熟練的種下一顆樟子松,并在樹上掛上了自己的名字。
賈道爾計1979年參加工作以來,已護林38年,與樹打了大半輩子的交道。 本文圖均為 澎湃新聞記者 刁凡超 圖“我是一個普通的護林員,我的工作就是造林護林。”賈道爾計說話時有些靦腆,他告訴澎湃新聞(www.6773257.com),自己工作的地方,霍洛林場,距離這里幾十公里。1979年參加工作以來,他在那里植樹、護林38年,與樹打了大半輩子的交道。
“過去是啥樣子,現在是啥樣子?”賈道爾計說,“過去風沙大,小時候我們都是在沙地里玩大的,沒草也沒樹,羊都沒法放,現在樹長得滿滿的,到處都是綠綠的,變化是幾百倍咧。”
“你問這里的每個人他們都是這種感受。” 賈道爾計又補充道。
伊金霍洛旗防沙治沙項目區告示牌。赤腳種沙柳
霍洛林場位于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下稱伊旗)。伊旗意思是“圣主的院落”,成吉思汗陵坐落于此。
曾經,這里水草豐美,被成吉思汗吟詩稱贊。到了上世紀中葉,由于人為過度開發和超載放牧,伊旗風沙肆虐,出現了沙進人退、生態環境惡化的局面。
1978年,伊旗被列入“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重點旗縣后,當地人開展了大規模治沙造林活動。賈道爾計正是在次年加入到了治沙造林的隊伍中,種了6年沙柳。
“那時候一次背六七捆沙柳,一次120多斤,三米一棵的沙柳,一天來來回回走十幾趟。”賈道爾計回憶起剛開始在沙地里種沙柳時的場景,由于鞋子會灌沙,進入沙漠只能赤腳,正午的太陽把沙子曬得滾燙,因為長年累月在沙地里赤腳行走,賈道爾計的腳掌留下了一層厚厚的發白的老繭。
徹夜守林
霍洛林場副場長李曉光說,沙柳生長四五年就可以固沙,成活率很高。沙柳有“五不死”的特點:砍不死、旱不死、埋不死、淹不死、啃不死。
通常在沙地里先種植沙柳把沙固定,再種植防護林。霍洛林場的樹種以樟子松為主,但賈道爾計所在的作業區環境惡劣,更適合沙地柏的生長。沙地柏一旦成活后,可以自行落種連片繁殖。
賈道爾計告訴澎湃新聞,十幾年前,有外地人趁天黑來偷沙地柏回家賣錢。
“我們那時候連夜在林子里守著,”他說,由于護林員沒有執法權,逮到偷沙地柏的人只能說教一番,然后放人。但正因為他們管護森嚴,漸漸地就沒人敢來偷沙地柏了。
說起這些往事,賈道爾計有些自豪。但他很少向人說起,正因為夜里抹黑在林子里蹲守,一次摔傷膝蓋后,他的右腿上落下了病根,天氣變化會使他的膝蓋隱隱發痛。
但護林員們的這些付出最終換來的是伊旗生態狀況由嚴重惡化到整體遏制逐步好轉的歷史性轉變。
數字顯示,到2016年底,伊旗森林面積達到299.18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36.35%,植被覆蓋率達到88%。
“過去刮4、5級風的時候,黃沙吹的眼睛睜不開,現在明顯感覺風小了,春天刮風也沒沙了。”順著賈道爾計的視線望去,遠處,成吉思汗陵景點在郁郁蔥蔥的草原、林海中依稀可見。
2015年“內蒙古成吉思汗國家森林公園”獲國家林業局批復設立,成為全國唯一以沙地人工植樹造林為主體的國家級森林公園。
經濟效益已開始顯現
“在鄂爾多斯,伊旗的旅游業發展的最好,也與當地生態環境變好有關。前期一直在投入,后期的經濟效益開始顯現。”李曉光開心的說。
如今,對包括賈道爾計在內的林場護林員來說,最重要的是守護好這片來之不易的綠色。
“造林難,護林更難。”賈道爾計說,如果沒有特殊天氣,他每天要走幾十公里在林子里巡護。“以前沙地里并沒有路,現在有了筆直的柏油馬路穿過林區,我們最擔心的是沿路汽車扔下的煙頭,怕引起火災。”
現在生態變好了,還有一個明顯的標志就是林子里的野雞、野兔多了。“半夜兩三點鐘,如果外面有動靜,也要爬起來去看看,怕有人進去打獵,更怕有人帶火種進去。”賈道爾計說,多年來,在他和同事的巡護下,哈拉沙作業區從沒有發生過一起火災。
李曉光說,去年,護林員們驚喜地發現,林子里栽種的油松自然落子已有幾株成活了。“這說明生態真的好了。”他開心的說。
由于工作出色,2002年賈道爾吉被評為全國優秀護林員,是鄂爾多斯當時唯一一位獲此殊榮的護林人。
“看到黃沙治住了,給國家做了一些貢獻,我知足了。”賈道爾計說。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