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對孟子天時、地利、人和辯證關系的思考
對孟子天時、地利、人和辯證關系的思考
孟子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篇原文: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 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孟文提出三個概念:天時、地利、人和,并將這三者加以比較,層層推進,強調指出各種客觀及諸多因素在戰爭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觀條件及“人和”的因素,決定戰爭勝負的是人而不是物。 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拿一座方圓三里的小城,方圓只有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采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呀。城墻并不是不高啊,護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裝備也并不是不精良,糧食供給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還是棄城而逃,這是因為作戰的地理形勢(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內部團結啊。
結論使百姓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其它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劃定疆域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強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連內外親屬也會背叛他;支持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所有人都會歸順他。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親屬都反對背叛的君王,君子要么不戰斗,(如果)戰斗就一定會取得勝利。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歷史豐富多彩,擁有完整的歷史生態,以及各種社會形態、各種體制變遷、各種國家關系等,我們從中可以找到涉及社會人文的一切東西,不但能夠以史為鑒、溫故知新,更可從中獲取任何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現今社會多元,我們國家奉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國家之間并不相屬,如一方崛起,就想擠壓另一方,把和平共處搞成你死我活,甚至強調沒有自己,這個世界還要它來干什么,忽略了人類共同生存的底線,必受到人們的唾棄。不管國大國小,如昏庸無道喪失人心,眾叛親離,失去人和,親戚畔之。 只要專心發展生產,再施行德政,內聚民心外和諸國,就能順之。天下的順之與叛之,勝敗還是靠人和啊。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還值得研究啊。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