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許憲春:中國經濟不大可能也無必要恢復高速增長
【編者按】
8月5日,在由《比較》編輯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長期發展課題組、北京基金小鎮聯合主辦的“老經濟與新動能:中國經濟增長趨勢”暨《中國經濟增長十年展望:老經濟與新動能》新書研討會上,國家統計局原副局長,現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社會數據研究中心主任許憲春認為中國經濟不大可能也沒必要恢復高增長,但依然有較大的潛力,只要把握得當,就能保持穩定增長。
許憲春 視覺中國 資料圖許憲春認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長期課題組做了大量深入細致的工作,既有比較深入的理論研究,也有大量的實證研究,很有意義和啟發,同時對報告《老經濟與新動能》的研究成果表示認同,即中國經濟增長進入穩定期,且穩定性會越來越好,波動幅度會比較窄。其中非常有創意的是,把拉動經濟增長的最終需求分解為終端需求、生產性投資、存貨變動三種類型。其中,終端需求相對穩定,而生產性投資,特別是存貨變動的波動性較大。不同種類的需求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是不同的,對經濟波動的影響也不一樣,所以做這種分解是很有意義的。近些年來終端需求相對穩定,預計未來也會繼續保持穩定,據此判斷中國經濟增長將進入穩定期是有說服力的。
許憲春進一步指出,未來經濟增速的波動性可能會比較小,即經濟穩定增長的可能性比較大,雖然不排除可能會受到意外事件的影響,但肯定會比改革開放初期的波動性明顯減小。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的經濟增長經歷了三個大的周期:第一個周期是80年代,那時經濟最高增速達到15.2%,最低增速僅為5.1%,波動幅度達10多個百分點。第二個周期是90年代,最高增速是14.3%,最低增速是3.9%,波動幅度也達10多個百分點。進入21世紀以來,最高增速是2007年的14.2%,最低是去年的6.7%??梢钥闯觯?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經濟增速的波動較大,而且經濟增速上升的時間特別短促,例如第一個周期,1981年經濟增速是5.1%,1984年就上升至15.2%;第二個周期,1990年經濟增速是3.9%,1992年就上升至14.3%。而進入21世紀以來,雖然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導致經濟增速快速回落,但是波動的幅度還是比前兩個周期明顯收窄,特別是近些年經濟增速表現得更加平穩。發達國家經濟在經歷了一定時期的高速增長之后,也呈現出相對穩定增長的趨勢。日本、韓國、新加坡在經歷了二三十年的高速增長之后經濟增速及其波動幅度都變小,而且后來也不再有大幅度的增長,這可能是一個規律。
現在中國經濟的體量已經非常龐大,一個百分點的增長與20世紀八九十年代一個百分點的增長效果截然不同。另外,資源環境的約束、勞動年齡人口減少、勞動力轉移等情況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再像過去那樣大量農民工向城鎮流動已經不現實。因此,要想再恢復10%以上的高速增長不太可能。即使出現,也是曇花一現,而且會帶來非常嚴峻的后果,甚至會導致經濟或金融危機的爆發。所以現在不太可能把中國經濟再拉回10%以上的高速增長。
恢復高增長也沒有必要
改革開放初期,我們必須力爭高速增長,一是由于長期受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的制約,經濟增長動力受到壓抑,潛力遠沒有發揮出來,改革開放釋放出巨大的經濟增長潛力;二是由于底子太薄,沒有經濟的高速增長改變不了貧窮落后的面貌。經過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長,情況發生了巨大變化,經濟發展的目標也已經發生了變化,已經由過去追求經濟增長的單一目標,轉變為多目標。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更加注重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更加注重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
經濟增長還有較大潛力
目前,我國經濟增長還有較大的潛力,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市場。市場在發揮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方面,還有很大的空間。去年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固定資產投資增長更多依靠國有及國有控股投資,民間投資增速迅速下滑。而今年情況就發生了變化,上半年國有及國有控股投資增速回落,民間投資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4.4個百分點,就是市場在發揮作用。二是創新。創新在驅動經濟增長方面還有很大的空間。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積累了大量的知識型人才、創新型人才,創新的潛力非常大。近些年新興經濟的發展,包括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新產品、網上零售等等,也反映出創新在驅動經濟增長方面的巨大潛力。三是結構改革和調整。這方面的潛力還很大。我國服務業占比不僅遠低于發達國家,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13年我國第三產業增加值第一次超過第二產業,2015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過一半。今年上半年,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超過第二產業14個百分點??梢姡谌a業發展非???,很有發展潛力。
需求結構方面也同樣如此,近些年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在提高,今年上半年達到六成以上。但我國的最終消費占比依然低于發達國家和世界平均水平,因此仍有提升的空間。此外,我國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國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和西方國家相比還是有很大差距的,如北歐、西歐等福利國家有大量的實物社會轉移,例如免費醫療、免費教育等,如果考慮這些實物社會轉移,居民實際可支配收入占比明顯高于我國,因此,在收入分配結構方面我們也有很大的調整空間。當然這種調整也要和經濟發展相匹配。
在產能利用方面,我國今年上半年工業產能利用率比去年同期提高3.4個百分點,但是目前仍然在76%左右,而正常的產能利用率應該在80%-82%。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消化落后產能,對產能利用率已經產生了明顯的效果,但是還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
總之,中國經濟恢復高速增長可能性不大,也沒有必要,但是中國經濟增長還是有潛力的,只要把握得當,就能保持穩定增長。
[本文轉載自比較微信公眾號(comparative-studies),澎湃新聞經授權轉載 ]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