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Z博士的腦洞|外國的剩男剩女問題
當我們說到性別比的時候,不得不考慮一個更大范圍的狀況,那就是,全球的性別比是怎樣的呢?在性別比可能“失衡”這種現象上,其他國家有沒有類似的現象,都是怎么產生的?
全球性別比基本穩定
從全球看,性別比幾十年來大致穩定,并沒有太大變化。從1950年到2010年這60年間的統計數據來看,全球總人口在這60年間增長了2.5倍,但性別比卻趨于穩定,1960年大約在100,1980年為100.5,當前在102左右,可以說,大約都在100到102之間。
不同的性別結構首先是和生物因素相關,即和新生嬰兒的性別比和人口死亡率的兩性差異相關。一般而言,兩者都會受到醫療衛生水平的影響,此外,成年人的死亡率也會受到職業情況的影響。總體看,除了新生嬰兒,在每個年齡段中,基本上都是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死亡率。
但從不同國別和地區看,情況還是各有差別。且在一國內,有些也有較大改變。
凡是性別比較高的國家,一般說來它們的人口自增率也較高,而年齡構成卻較輕。從上世紀80年代的各洲性別比數據看,較為明顯有這種特征。其差異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由這種人口再生產類型的差別解釋。亞非拉各洲一般處于人口轉變過程中的多生少死階段,人口自增率高,未成年組人口較多,因而性別比較高。而歐洲和北美某些國家一般完成了這一轉變階段,人口自增率較低和年齡構成老化,所以其性別比也較低。
但我們更需要注意的是,造成性別比差異的其他重要因素如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條件等。人口的社會性決定了人口的結構。戰爭、移民、經濟的發展和重大的社會變遷等,在實際的人口發展過程中,與生物因素交織在一起,共同發生作用。
不同區域的差異不小
從經濟發展程度上進行觀察,會發現,主要發達國家如北美和西北歐人口出生性別比相當穩定,其出生人數在幾萬到數十萬,出生性別比的波動范圍都非常小且沒有大的差別。除個別國家外,發達國家的人口出生性別比,非常一致地都是圍繞著中心值來上下略有波動的。而在鄰近年份之間,出生性別比的差距非常之小。
新興市場國家和東歐、南歐的人口出生性別比總體也較穩定。但與北美和西北歐發達國家相比,除了東歐國家,其他國家地區的平均值高低有所不同。其中,南歐和亞洲都表現得更高一些,拉美國家則略低。這些較發達國家地區的人口出生性別比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十幾二十年中基本都還是很穩定的,波動的幅度相對比較小。但與北美和西北歐發達國家相比波動幅度要大一些。
從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來看,其性別比情況則更加參差不齊。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看,就能夠發現,不同于發達國家地區總體性別比圍繞一個中心值波動,發展中國家差異相當大。古巴、菲律賓曾經性別比達到108,而墨西哥只有101。很多發展中國家的人口出生性別比溢出標準范圍,既有溢出上限的,也有溢出下限的。
其穩定性范圍的差異,可能是因為不同國家地區的統計能力、方法等不一樣,也可能是因為不同國家地區的歷史社會環境發生了一些變化,當然,不同地區的文化背景也帶來了性別比差異。
美國,看似一直平穩,其實也有波動
從發達國家看,總體性別平衡。但即便如此,還是能夠從一國性別比的演變中,看出國家發展中的變化和影響。
以美國為例。
從性別結構上看,美國人口性別比始終穩定在100以下,近年來上升趨勢較明顯。
自1950年以來美國人口的性別比始終低于100,且逐年下降,即男性比例在下降,這可能和此前發生二戰等歷史原因緊密相關。此后,美國又經歷了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加上據美國普查局1950-1960年的統計資料,這10年中凈遷人美國的人口,男性為115萬,女性為149.5萬,女性比男性多34.5萬人。移民中女性占多數可能也和戰爭有關。到1970年,此數值降到了92的歷史低點。之后,性別比開始呈現上升態勢。上升的主要原因,可能是走出了危機和戰爭陰影,經濟增長勢頭良好,在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男性人口的增長速度大于女性人口的增長速度,加之吸引移民政策往往帶來移民群體中男性多于女性,共同促成了性別比下降幅度的逆轉。
傳統上,由于在每一年齡段男性比女性的死亡率高,老年人口中女性遠超男性。但近些年男性預期壽命增加,老年人口中男女比例不平衡的局面在未來幾十年將有所改善。預計美國2060年,65歲以上人口的性別比例將由2020年的81上升到86,而85歲以上人口中男女性別比將由30上升到65。
性別比的持續性均衡,也為美國社會尤其是婚姻家庭方面的穩定提供了有力保障。
此外,從雙方的勞動結構上看,美國整體勞動參與率持續提升,男性和女性的職業參與更加平等,2010年至2050年期間,男性的勞動參與率始終高于女性,雖然其差距有所縮小,但縮小趨勢較弱。“千禧”一代逐漸替代“嬰兒潮”一代成為勞動主力。隨著職業勞動和性別平等觀念的普及以及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擴展,美國人口就業呈現普遍化態勢,男性與女性在職業勞動領域的參與更加平等。
因此,其男女在數量上和經濟關系上都處于較為平等的地位,婚姻因此受到的影響總體較為平均。
俄羅斯,歷史與性別比的相互映照
另一個經常在人口性別比上很受關注的國家是俄羅斯。
俄羅斯人口結構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人口性別比失調,其特點是男少女多。這種狀況由來已久也其來有自。
不少人將俄羅斯男性偏少歸因于都是“伏特加”惹的禍。
事實上,1950年,俄羅斯女性人口已經超出男性2150萬人。女性人口占總人口的56.11%。到2006年左右,女性人口仍比男性高出6%,俄羅斯女性多于男性的數量開始超過1000萬,并且在之后的年份一直保持在此水平之上。2017年俄羅斯女性人數比男性人數多了1059.6萬。這種狀況是世界上所罕見的。
這和歷史密切相關。二戰期間,蘇聯的犧牲者主要是男性,使婦女在人口中所占比例明顯提高;當時,在50歲前因戰而亡和因傷致死的人中,男性比女性多出3倍多。男性在全國總人口中所占比例,1939年為47.9%,1951年為44%。1957年蘇聯男女比例為83∶100。
在戰后的和平環境中,男性人口逐漸增加,性別比差距有所縮小,到80年代末,俄羅斯男性人口的比例上升了4個百分點,男女比例調整為48∶52。1988年,其男女占全國人口的比例分別為47%和53%。當時在30-40歲的未婚男女中,女性比男性多30%,此后男性比例略有回升,但仍然偏低。
進入20世紀90年代,蘇聯解體以來,俄羅斯人口的性別比失調現象又有所回升,1995年俄羅斯人口性別比為88.1,2000年僅為87.8。到2006年左右,女性人口仍比男性高出6%,俄羅斯女性多于男性的數量開始超過1000萬,并且在之后的年份一直保持在此水平之上。2017年俄羅斯女性人數比男性人數多了1059.6萬。這種狀況是世界上所罕見的。
當然,酗酒也是其中一個因素。從俄羅斯的男女平均壽命看,差距相當大。女性平均壽命二十多年來都比男性平均壽命高出10歲以上。
后記
從全球狀況看,性別比差異實際上也可以體現一國或地區經歷的戰亂、經濟危機、社會變遷等。
從歷史數據看,當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社會發展都處于高度穩定的階段,性別比也會比較穩定。而當發生戰爭、社會不穩定等負面因素時,往往男性會“減員”得愈加明顯。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當我們以性別比失衡來猛烈抨擊一些傳統陳舊觀念如“重男輕女”時,是對的,但同時也應當注意到男女性的社會中、尤其是傳統社會中的分工差異,以能更為客觀地評價現代社會中的兩性關系,避免偏頗,更不要刻意制造對立。
(作者萬喆為經濟學家,澎湃新聞特約評論員)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