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奶奶廟刷屏了,但學者認為應該尊重而不是嘲笑他們的信仰生活
在河北易縣奶奶廟,你可以拜到想拜的一切神。
除了觀音菩薩、如來佛祖這些各處廟宇都有的神靈,奶奶廟還有很多自己的創造。
想升官,這里有“官神”,想發財,這里有財神,想升學,這里有“學神”。如果你想保佑自己開車平安,這里甚至還有握著方向盤的“車神”。
奶奶廟的廟宇十分簡陋,香火卻十分旺盛,當地人稱“華北第一道場”。管理員也有自己的霸氣,“缺哪個神仙,隨便造一個”。
8月6日,一篇題為《現在隆重介紹讓我佩服得五體投地的一尊神仙》的文章在許多人的微信朋友圈突然火了起來。這篇文章是清華大學建筑系在讀博士生徐騰在演講平臺“一席”的演講稿,從河北易縣的一座“他奶奶的廟”談起,講述了民間信仰下的許多獨特建筑。于是,這座草根氣質濃郁、極大體現了人民群眾創造智慧的奶奶廟也跟著一起火遍了朋友圈。
奶奶廟的“正殿”奶奶廟由山下馬頭村經營,搞的是個人承包制,也就是說,只有肯出錢,就能在這里承包一座廟宇,自己去布置里面的佛像和壁畫。在村民的各種創意之下,“車神”“學神”“官神”齊聚一堂。
“這是一個宗教文化線下體驗步行街。” 徐騰說,和傳統寺廟不同,奶奶廟是一個做生意的地方,于是,村民很聰明地根據現實需要,對“宗教”做了大膽改革。
手握方向盤的“車神”“民間創造出‘車神’不奇怪,我們熱捧這個東西值得關注”
奶奶廟以其粗糙、大膽的神仙系統引發了“城里人”的關注,這是因為“車神”的確太過獵奇,還是我們見識太少,從未認真去關注過原生的民間文化和民間信仰?
“民間創造出‘車神’不奇怪,但我們現在熱捧這個東西值得關注。” 華東師范大學民俗學研究所教授田兆元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奶奶廟引起這么大關注,在一定程度上說明精英文化和民間文化不是完全同步的,民間更注重實用價值。
與精英文化階層不同,民間信仰具有廣泛性。“為什么會有車神?是因為汽車現在廣泛進入到我們的生活中,行車安全是個非常重要的事情,這個‘車神’是廣泛的汽車信仰的縮影。”田兆元舉例,現在賣得比較好的車企,交車的時候很多會舉行一個儀式,把紅布條系在車上,還有生意人買車的時候會找和尚道士來舉行‘安車儀式’,這反映了汽車對我們社會廣泛的滲透,也不是完全的玩笑。”
說“車神”不符合我們對傳統民間文化和信仰的想象,其實也不盡然。田兆元告訴澎湃新聞記者,中華民族的祖先黃帝軒轅氏就是最早的車神,一直有軒轅氏造車的傳說,“我們是車輛的大國,所以有車神是很正常的,但過去我們的信仰沒有關注他,所以他的發育成長就不是很規范,有太過隨意之嫌。現在這個握著方向盤的形象雖然表達了一定的愿望,但形式是粗糙的。所以說我們其實有這個信仰的需求,是長期文化傳統的演變。”
除了極具現代化氣息的“車神”,奶奶廟的管理人員一句霸氣的“缺哪個神仙,隨便造一個”也成為金句。田兆元認為這句話某種程度上也是對的,中國古代神靈系統豐富駁雜,歷史上,民眾很多情況下就是需要某個方面的神靈護佑,就人為地“造”一個神出來。
比如過去燒窯制陶瓷行業發達,就有了窯神。女媧煉五色石補天,所以有地方把她尊為爐神。圣人堯舜中,舜以前是做陶器的,因此很多人把他作為制陶行業的神。甚至泡菜行業也有自己的神,而且是大名鼎鼎的書法家的顏真卿,因為他被封為魯郡開國公,所以被稱為“顏魯公”,百姓就利用諧音把他稱為“鹽鹵公”,“顏體”創造人就這樣成了“泡菜之神”。
“這是一種很普遍的現象,表達了民眾信仰的需求,這種需求因為太過邊緣化很難得到多方面的支持,所以形式比較粗糙。民間信仰應該是民眾精神的體現,這個是不錯的,但是我們現在嘲笑貶低這樣一種現象其實是不好的,我們應該還是尊重,而不是完全的嘲笑、同情的態度來看他們的信仰生活,民眾有這樣的信仰空間,有這樣的權利。”田兆元說。
不能以精英文化價值判斷去理解民間信仰華東師范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民俗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博士后,復旦大學博士李柯也認為,如何看待奶奶廟這一民間文化現象,最關鍵的是立場和視角的問題,“我們不能以所謂精英文化的價值判斷和思維方式去理解民間信仰。”
李柯認為,民間信仰的譜系,本質是民眾對于所處現實世界的一種構擬,“自古以來,民間信仰的生長就本乎民眾的現實需求和心靈訴求,很多神祗都是民眾某一方面期許與愿景的對象化,祈求財源廣進便供奉財神,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不僅如此,中國民間的信仰譜系還是于穩定中動態發展的。隨著社會文化的變遷,這一譜系亦持續遭遇破損,進而又被修復,并被不斷加入新的時代要素,也裹挾了新的內心訴求。在社會轉型期,這種變化尤甚。于是,就有了奶奶廟對于神祗世界的秩序重構以及現代經營模式的引入等等所謂‘奇觀’。”
對于奶奶廟的奇特審美,李柯覺得這種逸出經典與高雅的民間審美有其自成體統的文化邏輯和審美范式,更多考量的是對于民間再熟悉、現實不過的生活世界、起居日常的回應乃至解脫。比如說,在民間傳統社會中,某位官員為官一方造福當地民眾,民眾就會造一個祠把他供奉起來,久而久之就成為一個地方神,所以民間信仰的現實需求是十分強烈的。“車神”的產生體現的也正是這樣一種實際的需求。
基于這個原因,李柯認為,不宜以精英立場的是非判斷去衡量奶奶廟,而是要回到民間,感知荒誕魔幻的面紗下為生活、為現實而信仰的民間眾生相,“奶奶廟的娛神美學,是當代民間社會以其最能理解、最為簡單、具象而親切的方式消弭人神距離,從而確認自我價值、確證感同身受的真誠表達。因此,就這一維度而言,奶奶廟的文化意義又在于讓我們看到了民間美學體系一直以來的存在與發展及其價值。”
奶奶廟體現了中國民間信仰的現實狀況“不能簡單把奶奶廟定義成是一個獵奇行為,演講者也看到這其中體現的中國宗教中民間信仰的狀態。我覺得這個個案比較典型,具有一定代表性,可以比較好的反映中國宗教在民間發展的狀況。”
上海宗教學會會長晏可佳從宗教角度分析,認為可以將奶奶廟作為一個縮影,看到中國民間信仰的現實狀況。
晏可佳指出,在中國普通老百姓心中,宗教需求還是比較旺盛的,這其中,既有傳統元素在起作用,還和現代生活緊密結合。
“演講者提到民間信仰本質上是民眾在尋求心理慰藉。但除了這一點,還有其他幾個深層問題,一個是民間信仰是有序和無序結合起來的,奶奶廟這個例子其實是體現出了無序的一面,里面提到任何人都可以承包一個廟,還可以改造。由個人承包一種精神產品,我認為還是值得反思的。改造是一種創新或者說是更新,里面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給傳統的神仙形象加上一個現代汽車的方向盤,這種改造和傳統的宗教是對抗的,這也體現出無序的一面,還包含著無知的成分。”
晏可佳提到宗教歷史中的一個基本規律,“越通俗越具體,地方性和時間性越強,普遍性越少。越抽象越精神性的,普遍性意義就越強。”
中國歷史悠久,民間信仰恒河沙數,現在為我們所熟悉的傳統佛教、道教神仙系統都是歷經大浪淘沙存留下來的,在歷史中甚至是現實中,奶奶廟中的“車神”都不會是唯一,但這種非常具象化的創造,很難被保存下來。
晏可佳認為,奶奶廟這個例子中體現的創新大都是這種具體形象的創新,是無序的,“要開車就做一個車神,那有地鐵了是不是還要做個地鐵神?有私人飛機是不是還要把飛機儀表盤擺在神前面?這種具體的創造是很快會被淘汰的。文化需要創新,但不是這種具象的簡單的形式。我們看到的歷史其實已經經過了文化的淘汰和過濾,已經到了老百姓普遍接受的層面。而奶奶廟這種太過簡單的創新,是會被歷史很快淘汰的。”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