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格萊美得主伊莫金·希普:數據與音樂的關系,比你想象得要近
當數字經濟被寫進規劃,各行各業開始把數據當成生產資料,鮮有人了解藝術界與數據的關系。——很好理解,藝術是關于「靈感」的,傳統認知里音樂、繪畫、詩歌都來自靈光乍現的那一刻,無法定量,自然也與數據無關。但事實情況真的如此嗎?
日前,英國音樂人、格萊美兩度得主伊莫金·希普在接受科技媒體TechCrunch 專訪時表示,數據與藝術的關系往往比人們想象當中要近得多。而她本人則在創作靈感和記賬分成上都深深依賴數據工具。經由這篇專訪特寫,我們也得以接近這個平素難以窺探的領域。究竟藝術家們怎么寫出膾炙人口的曲調,他們的經濟賬又有多難算?
以下為專訪的全文譯出——
Hi,我是 Imogen Heap。
嘿,我知道你在想什么:為什么音樂家都開始談數據了?但如果我說,我的大部分創作靈感都是數據賦予我的,或者說,由數據驅動的。你會不會大吃一驚?
在 30 多年的職業生涯中,正是數據與技術激發了我大部分的創作靈感。
數據予我以自由
約莫十年前、我正在舞臺上表演,剎那間感到異常沮喪——我從來沒有感受過完全的自由。總被各種設備、線、場地等等束縛,我覺得我根本無法從筆記本、鍵盤、合成器與控制器背后走出來,更無法以我真正想要的方式與我的聽眾深入互動。
這成了我探索全新音樂設備/互動方式的契機——十年里我一直沒放棄嘗試,直到一款全新的動作音樂設備“Mi.Mu”手套問世。
你知道嗎?它的所有音色、曲調與節奏,都是通過肢體動作轉化的。我戴著“Mi.Mu”,在舞臺上作出各種手勢、動作,新的聲音出現了。技術和數據在其中起到了關鍵的聯結作用。我能在舞臺上自由表達、即興創作,跟隨聽眾的情緒浪潮不斷生發新的內容、聲音與表演,這讓所有的表演都變成了獨一無二的個人秀——既是音樂演出,也是即興表演。
技術與數據賦予了我意想不到的自由。
藝術家的賬極難算!
我以音樂人與制作人的身份活躍了近 30 年——相當漫長,但我的好奇心與探索欲一直滔滔不絕。比如,我特別想知道我的最熱單曲《Hide and Seek》到底賺了多少錢。
乍聽之下,這問題簡直容易至極。我自己是制作人、作詞作曲者和唯一的表演者,雖然版稅分配到了兩個不同地區的唱片公司,但要統一管理應該很簡單吧!
但實際情況是 ... 你能想象嗎?為了這樣一個簡單的問題,我雇傭了一個 7 人的專業團隊。所有人集中起來追溯到歌曲發布首日,從唱片上市、電視播出、YouTube 上載、流媒體平臺與廣播播放等各類平臺渠道尋根究底,統計數據、整理數據——這些工作整整花了一年時間。
但是,即便是在這么長的時間里,我們也不能完整了解歌曲收入的細目,比如有些款項是如何、何時、從何而來的。數據缺失、數據集不完整或模糊難以識別等等,各式各樣的難題如同一座又一座大山橫亙眼前。最后我們只能及時止損。
但我不會就此放棄:「有些事情必須要被改變!」
要徹底弄懂一個看上去很簡單的數據問題,很可能會顛覆你的既有認知。正如我的教訓所示,要準確全面地識別、整合與轉化所有需要的數據,并且想從中獲取洞察,不僅僅是掛在口頭上那樣輕松。
不斷涌現的新科技或許能更好解決問題。比如,近期大熱的元宇宙、Web 3,它們是怎么處理音樂人、音樂作品及其相關數據集的呢?
為了探尋答案,我親自創建了“創意護照”平臺,專門為音樂制作人提供統一的數字身份。你可以簡單理解它是一個一致、全面、可靠的聲音作品數據集,在該平臺注冊的音樂人可以統一完成幾乎全部網絡平臺的認證、內容編輯與數據流通等等工作,再也無需為額外的數據統計費心。
這足以藝術家們真正專注于創作——他們安身立命的根本。這也是我一直掛在嘴邊的:好的數據,為好創作賦能。
以上這些,只是我作為音樂人與制作人在數據之旅中的一小部分探索。30 多年的專業生涯,讓我對此深信不疑:好的數據,足以打造更好的音樂世界,激發更多的藝術靈感。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