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大廠財報里的薪資秘密
原創 AI財經社 AI財經社
即使裁員風波迭起,大廠員工卻沒有外界想的那么慘,在最新的財報里,各家互聯網大廠的員工薪資實際上依然遠高于同行,他們一個月的薪資能抵得上無數普通人一年的薪資。其中,還有一些人早早就靠股票實現了財富自由,只不過在中概股暴跌的背景下,他們的“紙面財富”在縮水。
撰文/ 《財經天下》周刊作者 周享玥
編輯/ 陳芳
整個三月,各大互聯網公司動蕩不斷。
但如果從幾家互聯網大廠最新公布的2021年成績單來看,過去一年間,除了真正被裁掉的那少部分人,大多數互聯網大廠員工的日子過得并沒有外界想的那么慘。2021年,包括騰訊、華為等在內的多家公司的員工人均薪酬都實現了不同程度的上漲。
然而,這種“不錯的日子”能否持續下去,還有待觀察。
人均薪資又漲了,
大廠員工沒你想的那么慘
高薪和高福利向來是互聯網大廠對外的標志性吸引力之一,有關其人均薪資的話題更是幾乎每年都會登上好幾次微博熱搜,引發外界一陣陣羨慕。
今年也不例外。3月24日,騰訊2021年業績發布后的第二天,“騰訊員工人均年薪增至84.7萬元”的話題就迅速登上了微博熱搜。財報顯示,騰訊2021年全年雇員福利開支為955.23億元,按照其截至2021年底約11.28萬員工數計算,騰訊員工2021年人均薪酬高達84.71萬元,同比上漲了4.43%,人均月薪為7.05萬元。
無獨有偶,2021年華為人均薪資也出現了上漲,從2020年的84.29萬元上漲至2021年的84.38萬元。另一家手機大廠——小米的人均薪資雖然較2020年略有下滑,但依舊達到了41.35萬元。更何況,2021年,雷軍還向小米員工狂撒了多次“紅包”,其中2021年7月,更是在5天內連送了價值43億元的股票。
當然,平均薪資并不能完全代表大廠打工人的真實薪資水平,畢竟參與“平均薪資”的還有動輒百萬千萬甚至上億元的大廠高管們。要知道,單看騰訊在2018年到2020年年報中列示的前五名最高薪酬人士的薪酬總和,就分別達到了13.74億元、20.32億元和25.15億元,占總雇員開支的比重分別高達3.26%、3.82%和3.61%。
此外,各家公司的雇員開支里包含了培訓、體檢、班車、醫療等各項職工福利支出,這也決定了真正落到打工人手里的薪資遠遠達不到人均薪資的水平。盡管如此,人均薪資依然能說明一些趨勢和問題。
從過去幾年的數據來看,騰訊扣除掉高管、福利、津貼等雇員開支,僅涉及工資和獎金的部分,算下來人均變化趨勢和人均薪資是一致的。如2019年和2020年,騰訊人均薪資同比變動為8.84%和-3.99%,同期對應的僅涉及工資和獎金的開支增速是9.56%和-1.26%,走勢是一致的。
這意味著,沒有其他更多因素的影響,如急劇增加的股份酬金開支,2021年,騰訊員工的“人均工資和獎金”大概率也會和“人均薪資”一樣呈現出一定程度的增長。
(圖源:視覺中國)
雖然2021年是互聯網大廠瘋狂擴張的黃金時代的轉折點,甚至在年末時就已經帶了點“寒冬”的意味,但在這年的很大一部分時間段里,各家大廠實際上仍然在拿高薪大幅招人和留住人才。如京東就曾在2021年7月宣布,自2021年7月1日開始,將用兩年時間,將員工平均年薪由14薪逐步漲至16薪。
而從校招層面來看,各家互聯網大廠在2021年下半年也都開出了不錯的薪資。
2021年10月中旬,騰訊率先開出2022校招薪資,白菜價總包近40萬元,與上一年相比上浮10萬元,迅速引起了廣泛熱議,這一話題也在當天登上了知乎熱搜。實際上,騰訊開出的薪資并非最高,之后包括京東、美團、阿里、字節跳動、百度等向2022屆應屆生開出的薪酬也都讓一眾“打工人”艷羨不已。
即使是到現在,裁員風波迭起,各家互聯網大廠的員工薪資實際上依然遠高于同行,要知道2021年北京人均可支配收入為75002元,人均工資性收入為45675元,大廠員工一個月的薪資就能抵得上無數普通人一年的薪資。
看準網數據顯示,騰訊5.67萬條用戶薪資數據中,月收入在4.6萬元到5.6萬元范圍內的最多,占比21%,中位數為3.76萬元,月均收入3.79萬元,遠高于2萬多的行業平均值。無獨有偶,阿里5.69萬條用戶薪資數據中的中位數為3.42萬元,月均收入3.34萬元,字節6.47萬條數據中的中位數為3.42萬元,月均收入3.39萬元,同樣遠超行業平均水平。
從看準網截至2022年3月的數據來看,騰訊、阿里、百度、字節、京東、小米、華為、美團等多家互聯網大廠的月平均薪資和中位數薪資實際上較2021年都有一定增長。
裁員下,大廠員工數依然在增加
3月23日晚的騰訊財報電話會議上,在被分析師問到最近的“裁員”問題時,騰訊總裁劉幟平很巧妙地用“控制員工數”一詞替代“裁員”,率先對騰訊過去幾年間員工數的快速增長狀態做了一個解釋。
大意是說,前幾年,整個互聯網行業都屬于大量投入、野蠻增長的競爭驅動型發展模式,騰訊也不可避免地因為行業競爭的加劇,對某些領域的戰略投資和業務的拓展,進行了大量人員上的擴張。
事實也的確如此,最近幾年間,各個互聯網大廠都在不斷拓寬自己的邊界,瘋狂開拓新業務,砸錢砸人,力求快速跑馬圈地,以至于不少大廠的員工數都出現了爆發式增長。
阿里在2019年3月底時,員工數剛過10萬人,僅一年半后便迅速擴張至12.24萬人,而后又因合并高鑫零售,暴增13萬名員工,至2021年底,其員工數已經高達25.3萬人。
京東則由于本身物流體系足夠龐大,在2018年12月底時,已經憑借著17.89萬人的員工數,成為員工數僅次于華為的互聯網大廠。之后更是在一年后實現反超,自此穩坐“員工數最多的互聯網大廠”這一寶座,到2021年6月底,京東擁有員工數超32萬人。
字節跳動、美團更是一度宣布2021年要在人員上實現更大“躍進”。
2021年3月,字節旗下大力教育宣布將在未來4個月內招聘1萬人,而在此前的2020年,整個字節已經迅速將員工總數從6萬人提升到10萬人。2021年6月,字節宣布員工數破11萬,其中大力教育員工數超2萬人,提前完成此前設定的1萬人目標。不過,字節在這一年招來的許多員工實際上并沒有很好地留存下來,而是在下半年“雙減”的影響下再次流出。
美團為了押注社區團購等新業務,也在2021年6月對外喊出了“一年新招6萬員工”的口號。這一目標最后實現程度如何,在美團最新公布的年度數據中,并沒有具體的員工數量可以加以驗證。但據美團2021年半年報顯示,截至2021年6月底,其員工數已經達到9萬多人,僅半年時間就讓員工數實現了超2.13萬人的增長。
(圖源:視覺中國)
同樣在2021年招攬來大量員工的還有騰訊。財報數據顯示,2021年,騰訊員工數全年新增2.69萬人,同比大漲31%。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其總員工數達到11.28萬人,僅三年時間,就在2018年底5.4萬人的基礎上實現了翻番。
具體來看,2021年前三季度,騰訊的員工增速一直呈現出不斷上漲的趨勢,其員工三季度凈增加量更是達到了驚人的1.32萬人,平均每天凈增加143人,堪稱騰訊有史以來員工數量增長最多的一個季度。
氣氛遇冷的第四季度,騰訊員工數依舊實現5423人的凈增長,仍舊高于2021年第一、二季度3370人、4954人的凈增長。
盡管2021年以來,互聯網大廠的裁員傳得沸沸揚揚,但目前已經公布年度數據的互聯網大廠中,除了華為的員工人數減少了2000人,從2020年的19.7萬人縮減至了19.5萬人,騰訊、阿里、美團、小米、京東、百度幾家大廠的員工數相較2020年,都有一定提升。
但當互聯網行業發展的黃金時代逐漸走向尾聲,大廠們必須要從過去野蠻式增長和無序擴張的狀態,開始轉向更加理性、健康的發展方向時,保持核心業務的健康穩定發展和增長,同時“優化掉”一些非核心業務的員工,已經成為絕大多數互聯網大廠的優先選擇。
一些跡象已經開始顯現。2021年底那波裁員風波后,更大的一波裁員潮正在今年3月陸續席卷整個互聯網。
3月13日,“阿里裁員”“騰訊裁員”的話題雙雙登上微博熱搜榜,有傳言稱,阿里預計裁員30%,涉及MMC(社區電商)、飛豬等業務,騰訊的裁員重災區則集中在PCG(平臺及內容業務事業群)和CSIG(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裁員比例為10%到30%。盡管后續有消息稱,兩家公司的裁員比例并沒有網傳的這么多,但裁員也的確是事實。
半個月后,京東同樣被傳出大比例裁員,涉及京喜、京東國際、京東零售、京東物流、京東科技等多個板塊的多個事業部,相關話題更是一度在微博熱搜上躺了好幾天。
對于這波裁員,騰訊總裁劉幟平在騰訊財報電話會上,給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回答:“每年都會有員工離職,有時候我們也會控制員工離職的數量,但總體而言,2022年騰訊的員工數還是會出現增長。”
只不過,“繼續增長”并不代表一定不裁員了,而是會在繼續引入科技人員以及優秀畢業生等新鮮血液的同時,通過裁員等手段優化掉“某些非核心業務的員工”。
2022年互聯網大廠的員工總數究竟是繼續增加還是減少,這要到大廠們發布下一份年報時才能知曉。
紙面財富大幅縮水,
股權激勵可能沒那么香了
2021年2月,絕對算得上最近幾年間,互聯網大廠和擁有他們股票的投資者們最難以忘懷的一個月份之一。
這個月,先是快手頂著“短視頻第一股”的稱號,在港交所掛牌上市,首日股價就暴漲160.9%,以超1.2萬億港元的市值,超越京東、小米,擠進中國前五大互聯網公司之列。
緊接著,阿里、騰訊、美團、拼多多、百度、京東等幾乎所有叫得上名號的中國互聯網企業都在這個月迎來了喜人漲勢,股價不斷攀升。僅僅十余天后,幾乎是除阿里以外的所有上市互聯網大廠,都已經觸及了自己有史以來的股價最高點。
但很少人能預想到,這個月已經是最好的時光,此后局面將急轉而下。多家互聯網大廠的股價在2021年2月迅速觸頂,又快速回落,自此開始了一輪又一輪的下跌之路。至2021年底時,阿里、百度、美團等多家企業的股價跌幅就已經達到了50%以上,拼多多、快手等的股價更是縮水了七八成。
(圖源:視覺中國)
當然,這對于一些沒有大廠股票的員工來說,大概只會覺得有些唏噓,畢竟,從表面來看,大廠在2021年向員工開出的薪資并沒有太大降幅,甚至還普遍出現了增長。但對于拿了大廠股權激勵的員工來說,情況或許就遠不如表面那么樂觀。
在過去十幾年間,股權激勵一直是互聯網公司將員工與公司長期綁定、共同努力將公司做大的最為有效的激勵手段。也因此,在大廠的財報中,占據員工酬金成本最多的兩個細分類目,往往是“工資、薪金及花紅”和“以股份為基礎的薪酬開支”。后者即為股權激勵所產生的開支,包括現股分配的薪酬和期權分配的薪酬等多種形式,員工只要滿足一定條件或等到一定的時間就可以將其兌現。
事實上,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股票、期權都是讓無數大廠員工趨之若鶩的存在,是他們實現財富自由的捷徑。以至于股票和期權一度成為大廠HR們和員工談薪酬時的主要拉鋸項目之一,現金多一些,股票和期權就會少一些;反之,現金少一些,股票和期權就必須要多一些。
畢竟, 過往幾年間互聯網的造富故事,已經一次次證明股票和期權的巨大價值。最早是在2014年,阿里上市,一萬多名擁有期權的員工瞬間暴富,成為千萬富翁。之后,小米上市、快手上市、京東旗下京東物流上市……互聯網巨頭們的每一輪上市都會上演一出“員工一夜暴富”的神話。而對于已經上市的大廠員工來說,只要公司股價不跌,靠股票期權買房買車,趕超一大波同齡人也不是什么難事。
于是,在雙方都滿意的共同追求下,互聯網大廠們幾乎每年都會在年報中確認一大筆股份薪酬開支,并時不時拋出一份新的員工股權激勵計劃。
如騰訊就曾在2020年7月宣布發行價值142億港元的2664萬股新股份,用來激勵2.97萬名員工。按當時的股價計算,每人平均能拿到44萬元。2021年7月,騰訊又再次宣布向3300名員工授予價值11.21億港元的240.32萬股股份。
阿里也不例外,據財報顯示,其股權激勵費用在2019財年、2020財年、2021財年分別達到了374.91億元、317.42億元、501.20億元,占當期收入比例分別為10%、6%及7%。
但股票同樣意味著高風險和不確定性。一旦公司股價出現波動,大廠員工們的“紙面財富”也將受到影響。
誰也沒想到,過去一年間,多個大廠的股價都出現了大幅縮水,并在今年3月初的中概股暴跌大背景下,再次急劇下跌,讓一眾大廠員工體會了一把“身家腰斬”的滋味兒。即使幾天后,多家大廠的股價又開始陸續出現了緩慢回升,但對比起一年前的股價水平,依舊相差甚遠。
以騰訊2020年7月授予2.97萬名員工的26664萬股為例,彼時的認購標準為532.81港元/股,而騰訊截至2022年4月1日的最新股價卻僅為378.8港元/股,一股直接縮水了超150港元。無獨有偶,小米在2021年7月,向技術專家、新十年創業者計劃首批入選者、中高層管理者等122人獎勵的1.1965億股股票,至今同樣已經縮水不少,以小米當初26.2港元/股的股價和最新13.78港元/股的股價計算,人均股權價值縮水了超1200萬港元。
更重要的是,每個行業實際都有自己的周期,而曾風光無限的互聯網行業已經發展了二十多年,進入下半場,意味著很難再重新回到當初那種快速而瘋狂的造富狀態,而是要更多進入理性、健康的發展。而經歷過“紙面財富”持續縮水的大劫后,股票和期權在大廠員工們眼中的地位或許再也不會像過去那么重要了。
我們從《財經天下》周刊出發,以新媒體的形式和節奏、
以傳統媒體求實的精神,致力于傳播真正有價值的報道。
AI財經社原創內容,未經授權,禁止任何轉載
原標題:《大廠財報里的薪資秘密》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