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科技城|從專精特新“小巨人”畫像看政府和企業如何作為
近日,賽迪顧問對中國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進行了一次專題調查研究。從產業畫像來看,超八成企業集中在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從區域分布看, “填空白” “補短板”的“小巨人”企業數量排名前五的省份分別是:江蘇、浙江、上海、山東、湖北。廣東“小巨人”企業發明專利數量及專利申請總量均居全國榜首,江蘇、山東、上海整體優勢明顯,浙江專利申請總量雖躋身前五,但發明專利數量明顯落后北上廣地區。
一 、專精特新“小巨人”畫像
(一)產業畫像
超八成企業集中在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從產業分布看,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超六成屬于工業基礎領域、超八成屬于戰略性新興產業及相關服務業,行業分布十分集中,是保障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的重要支撐。根據賽迪產業大腦統計,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生物產業和節能環保專精特新“小巨人”占比位列前五,分別為20.9%、16.4%、15.0%、11.7%和8.9%。從行業細分領域看,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集中分布在電子核心產業、智能制造裝備、高效節能、先進石化化工新材料和先進無機非金屬材料等領域,在戰略性新興產業中的占比分別為15.3%、14.2%、6.0%、5.9%和5.5%。
約四成企業集中在頭部五省。從各省的優勢產業領域看,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產業領域分布呈現較高的區域集中性,多個產業領域的頭部五省占比約四成,個別產業甚至接近八成。根據賽迪產業大腦統計,新能源汽車、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生物產業、新能源的頭部五省(詳見表1)占比分別為48.6%、44.8%、41.3%、40.5%、39.6%,而數字創意產業頭部五省份比重高達67.5%。浙江和廣東優勢明顯,是在八大產業領域均入圍前五的兩個省份。其中,浙江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和節能環保制造的“小巨人”數量全國第一,占比分別為11.6%、9.8%和8.7%;生物產業和新能源的 “小巨人”數量排名全國第二,占比分別為8.5%和8.3%。廣東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小巨人”數量全國第一,占比為15.5%;數字創意、新能源汽車和新材料的 “小巨人”數量排名全國第二,占比分別為15.0%、11.2%和7.3%。
表1 各產業排名前五的省份
對保障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的貢獻度日益提升。在“補短板”“填空白”方面,賽迪顧問產業大腦基于文本分析算法對第三批“小巨人”企業進行分析,發現約六成企業生產的產品在關鍵領域發揮著“補短板”“填空白”的關鍵性作用。從區域分布看,“填空白”“補短板”的“小巨人”企業數量排名前五的省(市),分別是江蘇、浙江、上海、山東、湖北,占全部“補短板”“填空白”企業的42.3%。其中,“補短板”企業數量排名前五的地區是江蘇、湖北、浙江、廣東、上海,占全部“補短板”企業的48.2%。“填空白”排名前五的地區為山東、上海、江蘇、浙江、河南,占全部“填空白”企業的42.2%。
(二)要素畫像
“硬實力”專利占比四成。根據賽迪產業大腦大數據分析,從專利類型看,截至2021年底,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專利申請總量52.6萬件,包括發明專利21.9萬件、實用新型專利26.3萬件和外觀設計專利4.4萬件。其中,發明專利保護全新且獨立的技術,可表征“小巨人”企業技術創新實力,此類專利占比41.6%。從區域分布看,廣東“小巨人”企業發明專利數量及專利申請總量均居全國榜首;江蘇、山東、上海整體優勢明顯;浙江專利申請總量雖躋身前五,但發明專利數量明顯落后北上廣地區。從產業布局看,“小巨人”企業的發明專利主要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術(5.0萬件)、高端裝備制造(4.5萬件)和節能環保(3.3萬件)三大產業,占發明專利數量的50%以上;新能源汽車、新能源以及數字創意產業發明專利數量偏低,總占比不足5%。從技術實力看,通過在A股上市企業中,篩選出與專精特新“小巨人”上市企業要素相似企業進行對比,專精特新“小巨人”上市企業平均授權專利增速呈現波動增長趨勢,且從2019年開始,增速已超越其他制造業上市企業。
新三板是直接融資的主要陣地。根據賽迪產業大腦大數據分析,從上市情況看,新三板是“小巨人”直接融資的主要陣地。目前,專精特新“小巨人”中有351家企業在中國多層次資本市場上市,占總數的7.4%,具體包括A股主板與創業板的241家(包括北交所上市的16家)、科創板的110家(不包括正在受理的43家)。此外,有654家“小巨人”企業在新三板掛牌,占總數的13.7%,新三板已經成為中國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進行直接融資的重要平臺。2021年11月北京證券交易所開市直接拓寬了中小企業融資渠道,同時北交所為專精特新企業上市融資開辟了新路徑,大幅度提高資本市場對專精特新企業的關注熱情。截至2021年底,在北交所上市的81家企業中有16家(約20%)是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從注冊資本看,專精特新“小巨人”的平均注冊資本為1.1億元,約四分之三(3554家)“小巨人”企業注冊資本低于此平均值。九成以上“小巨人”企業注冊資本平均分布于1000萬-5000萬元(33.8%)、5000萬-1億元(30.7%)、1-10億元(27.8%)三個區間,其余少數企業注冊資本低于1000萬元或超過10億元。
高精專型人才招聘需求逐年遞增。根據賽迪產業大腦大數據分析,從招聘信息數量看,近三年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人才招聘需求逐年遞增。據大數據分析,2019年、2020年、2021年“小巨人”企業招聘數據分別為10.4萬條、12.4萬條、20.6萬條,2021年比2019年增加了接近一倍,平均增長率達到41.1%。從招聘學歷看,企業對各學歷人才需求相對穩定。從2019年到2021年,本科學歷招聘數量均占每年招聘總量的五成,碩士研究生學歷和博士研究生學歷招聘數逐年穩定增加。從招聘行業看,新一代信息技術招聘數量最多,2019年到2021年分別占總招聘數的39.1%、36.7%和32.3%,是“小巨人”企業招聘的中堅力量;數字創意、新能源和戰新相關服務業招聘數量相對較少,2019年到2021年總占比分別為5.0%、4.5%和4.0%。
二、未來展望
(一)企業增長方面: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將保持穩步增長
2021年12月上旬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2022年的經濟工作做出了重要部署,并指出要提升制造業核心競爭力,啟動一批產業基礎再造工程項目,激發涌現一大批“專精特新”企業。2021年12月20日印發的《“十四五”促進中小企業發展規劃》中部署了“十四五”期間,推動形成一百萬家創新型中小企業、十萬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一萬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發展工作。據不完全統計,2022年已閉幕的地方兩會中,以北京、廣東、浙江為代表的至少7個省(市)明確制定了2022年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具體目標,至少8個省份提出了截至2025年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的具體目標,包括培育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等。由此預測,培育發展專精特新企業將成為地方政府在2022年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任務和抓手。
從2019-2021年共三批“小巨人”企業的產業分布預測,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領域的新增小巨人企業將持續保持高速增長,尤其是細分領域為半導體、5G、數控機床和基礎制造設備的企業。
(二)支持政策方面:針對專精特新企業培育的扶持政策將更加精準
2021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發文《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大對中小企業紓困幫扶力度的通知》,工信部發布《關于印發提升中小企業競爭力若干措施的通知》、《關于印發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辦實事清單的通知》共三份文件,從加大財稅支持力度、完善信貸支持政策、暢通市場化融資渠道、推動產業鏈協同創新等多個方面,精準施策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
截至目前,從各地出臺的培育“專精特新”政策來看,具體舉措主要集中在融資、人才、產業鏈協同、孵化平臺等方面。比如山東省的投資路演平臺,河北省的支持“小巨人”企業融入行業龍頭企業供應鏈創新鏈等,都因地制宜對專精特新企業的培育提出了具體舉措。由此預測,各地將依據發展現狀,持續精準推行本地化的專精特新企業培育的配套措施。
(三)資本助力方面:資本支持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渠道將進一步拓寬
北交所的開市進一步拓寬了中小企業直接融資的渠道。隨著多層次資本市場的持續完善,資本支持專精特新企業、實體經濟發展的決心和耐心不斷提升,受到支持的企業將逐漸形成正向示范效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北交所將加強與各區域性股權市場、私募股權份額轉讓平臺的有效銜接,由此形成的長期資本機制,將會對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融資發展起到長效的促進作用。
三 下一步如何作為
(一)政府側
構建“專精特新”大數據服務平臺。建議各級政府部門加快構建專精特新企業標準體系,建設“全網上、一站式、全周期、動態化”的服務平臺,實現優質企業精準畫像、動態預判和梯度培育,有效分配資源,利用大數據技術形成結構化分析研判,做到企業培育能因地制宜、精準施策,利用平臺密切企業家與政府、與上下游等各環節溝通和協調,優化資源配置,推動企業抱團發展。
加大專精特新企業扶持培育力度。一是建議鼓勵企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助推產學研融合,對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等方面提供服務與支持,盡可能降低企業自主創新風險與成本;二是建議完善土地、人才、財稅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助力企業集中力量高效發展;三是建議制定“專精特新”專項金融服務產品,為企業的精準高效融資提供支持。
持續優化專精特新企業評選機制。一方面,在評選端,建議嚴格把控評選標準,尋求第三方評估體系,建設一個有信譽的強大的評審機構,不因政績動機降低評選標準、提升評選數量,增加現場答辯評選流程;另一方面,在企業申報端,建議通過實地考察、查看審計報告等方式把握企業所在真實行業及核心技術,嚴查申報材料模糊指標或易造假指標,嚴禁材料作假,防止為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增添水分。
(二)企業側
堅持專業發展道路。建議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樹立走專業化道路的理念,一方面,摒棄規模崇拜,拒絕多元誘惑,聚焦主業、苦練內功,堅持十年磨一劍的長期主義;另一方面,做到企業內部的生產、管理和資本專業化,在單一或主要產品上堅持“工匠”精神,建立高效科學的管理團隊,集中有限資金專攻特定區域市場,建立競爭優勢。
堅持創新發展道路。建議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樹立走創新發展道路的理念,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夯實自身專業領域創新基礎,暢通創新渠道,積極參與產業基礎再造工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共性技術研發,搶占技術創新的制高點,推動解決“卡脖子”“掉鏈子”等問題,提高企業和產品科技含量。
堅持集群發展道路。建議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樹立走集群發展道路的理念,避免單槍匹馬,積極加入區域集群、產業集群,在適宜發展的地區和區域團結起來,進入大型企業的支持體系,實現規模合作或供應鏈合作,增強抵御風險的能力。
堅持國際發展道路。建議專精特新“小巨人”走國際化發展道路,一要實施品牌戰略,利用自身在細分產業優勢,構建國際競爭力,打造國際品牌,提升國際影響力;二要積極利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市場和周邊國家市場,把握國家外貿政策,進而逐步融入全球供應鏈、產業鏈、價值鏈,形成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要素資源、布局市場網絡的能力;三要防范外貿風險,關注國際經濟、行業形勢,研究各國外貿相關政策,建立、優化風險監測預警體系和風險管理制度。
(作者侯雪系賽迪顧問副總裁兼賽迪產業大腦總經理)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