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國內思想周報丨果殼網被訴“辱民科”;2000萬人的假生活
果殼網駁斥“電荷不存在”,被訴“侮辱民科”
7月26日,科普網站果殼網的微信公號發表《果殼網就被訴“侮辱民科”一事的回應》。此事起因是今年5月初,有網媒稱“中國科學家發現電荷并不存在,教科書將被改寫”,而果殼網邀請數位物理學家對相關論文進行了評價,整合后發布駁文《像凡偉這樣‘將改寫教科書’的人,中國民間至少有1000個》,其中,中科大副研究員張文卓直白評論:“一個物理學者成熟標志就是不會再去勸民科從良。”此言論后來成為主要的爭議點之一。
果殼網微信公眾號發表《果殼網就被訴“侮辱民科”一事的回應》截圖此外,果殼網還對“民科”的分布領域進行了數據分析,中國“民科”在物理學上主要集中于相對論、永動機、萬有引力等領域,在數學上集中于哥德巴赫猜想、費馬大定理、四色定律等領域,在生物學上幾乎都集中于攻擊進化論的錯誤,并提出自己的生命起源假說。
7月13日,微信公號“梅曉春原創物理”發布起訴果殼網和張文卓“名譽侵權,侮辱民科”的消息,并稱北京市東城區法院已經受理此案。次日,發表《致中國科學界,民科怎么啦?》。文章稱,不可否認,有些民間科學愛好者沒有受過良好的科學訓練,基礎薄弱,水平有限。但國家賦予每個公民探索科學的權利,每個人都有權利追求他們心中的科學夢。多年來,無數的民科們在科學領域提出許多的理論,完成了一大批實驗,其中有些可能揭示自然的新規律和新現象,沒有花國家一分錢。而主流科學界每年花費國家大筆的研究資金,做一些總是重復前人的、沒有任何原創性可言的實驗。
微信公眾號“梅曉春原創物理”發表《致中國科學界,民科怎么啦?》截圖文章還強調,愛因斯坦相對性原理和廣義相對論是一個根本錯誤的理論,必須徹底放棄。建立在廣義相對論基礎上,現有天體物理學和宇宙學中謬誤重重,已經與星象學相差無幾,變成為上帝創世說辯護的工具。關于相對論是非問題,民間學者向主流學者提出論戰,而主流學者從來不敢在科學出版物上發表正式論文,也不允許發表反對相對論的文章。文章呼吁提供一個論戰的平臺,讓主流學者與民間學者正面交鋒。此后,該公號又點名清華大學、中科院的幾位科學家,向其發布“論戰書”。
果殼網在回應中認為,“民科”具有多重含義,字面意義上的民間科學家,雖然沒有經歷過某個具體領域的科班教育,但經過自己的努力,在該領域內能達到非常高的水平,被科學共同體所接受,果殼網表示尊敬。然而語義上的“民科”,以推翻既有的科學結論,產出驚人發現或者破解重大數學難題為基本立足點,果殼網認為這些人普遍缺乏相應專業領域內的基本訓練,所做的工作偏離具體領域的科學方法,因此無法也沒有能力將自己的工作納入正常的科學路徑。
果殼網還呼吁媒體與社會公眾不要在所謂的“民科”群體上投注注意力資源,近年來圍繞著所謂“民科”而產生的媒體熱點炒作正變得越來越多,從“為諾貝爾哥鳴不平”,到“電荷不存在”,再到“向果殼網提起訴訟”。有些人正視圖借助社交媒體力量的崛起,進行炒作,謀取利益。投入注意力資源一方面很滑稽,另一方面,助長與烘托這樣的行為,是對所有努力者的嘲弄和踐踏。
“2000萬人假裝在生活”引發朋友圈騷動
7月23日,微信朋友圈再一次被爆款文章刷屏,在這篇題為“在北京,有2000萬人假裝在生活”的文章中,作者張五毛批評北京人情淡薄、擁堵、霧霾、高房價,北京土豪坐擁五套房,城市治理逼迫低端行業從業者離開,北京離生活便利的宜居之都卻越來越遠,離包容開放的城市精神越來越遠。文末,作者稱:“還剩下2000多萬人留在這個城市,假裝在生活。事實上,這座城市根本就沒有生活。這里只有少數人的夢想和多數人的工作。”文章撩動了許多人的神經,然而目前此內容已因違規而無法查看。
7月27日,《人民日報》刊發鞏育華的署名評論文章《不是假生活,恰是新生活》。文章稱,“假裝在生活”一文是典型的怎么邪乎怎么寫,先貼標簽,再煽情緒。現在是高樓大廈的陌生人社會,人們更尊重彼此的獨立和隱私,人際交往更強調分寸感,這無可厚非。大城市有種種不便,甚至城市病,可許多人都往大城市里涌,這是一種用腳投票,是衡量了成本和收益之后的理性抉擇。是逃離北上廣還是堅守,要看個人的志趣,但不管怎么選擇,都不能算假裝生活。
微信公號“撕蛋”發表了針鋒相對的反駁文章《北京,有2000萬人在勇敢生活》,認為“假裝在生活”一文具備100%的爆款文模型:“北京人和外地人的地圖炮+關于現狀的吐槽+讓人哭笑不得的段子,注定會引發吃瓜群眾瘋轉。”“假裝在生活”一文用杜撰的數據胡亂渲染,挑逗群眾情緒,但事實上,任何城市的進步與發展都是建設與犧牲并存的過程,許多時代和地方面臨相似的社會問題,應該尊重客觀,尋求合理,而非以偏概全,主觀臆斷。
澎湃新聞則發表評論稱,“在北京,有2000萬人假裝在生活”、“月薪3萬,還撐不起孩子的暑假!”等熱點勾勒了中產階層的焦慮圖景,一些自媒體以及背后的利益組織,正在通過放大中產階層的焦慮獲益,并且將焦慮消解的門檻置換為各類買單行為。
7月27日,經濟觀察網記者采訪了“假裝在生活”一文作者張五毛,張五毛表示:“這是一篇有很多漏洞的文章,我沒有想表達什么,只是向生活撒了個嬌,和讀者逗個悶子,沒想到這次撒錯了嬌,逗錯了悶子。我不想再惹麻煩,也不想再給大家添堵。這些天所有的媒體都在批我,我只求大家能還原事實真相,不要上綱上線。”
而“易燃易爆”的朋友圈迅速歸于平靜。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