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超級英雄為什么都喜歡戴面具?
原創 理想的編輯部 理想國imaginist
上映沒多久的《新蝙蝠俠》,在疫情期間短暫激活了一下院線電影市場。無數影迷將其視作超英片中的“作者電影”,IMDb上目前分數維持在8.3/10,在豆瓣電影上也獲得7.6分的不錯成績。
這部電影延續了DC宇宙一貫的暗黑,又沒有拘囿于超英電影的表達框架。從情節和敘事來看,它近似于偵探電影;從攝影和布景來看,又令人想起羅杰·迪金斯鏡頭下的賽博城市;從蝙蝠俠的個體歷程來看,這又可以被解讀為一部成長電影:一個為復仇而蒙上面具的義務警察,在破解謎案的同時,也完成了自我重建,成為了真正的正義使者。
《新蝙蝠俠》,原來是一部成長電影
(本文部分內容涉及劇透)
01
面具之下,更真實的蝙蝠俠
謎,是《新蝙蝠俠》的線索之一。
謎語人的幾個謎題,分別以密碼、諧音、雙關等形式設置,或是模仿十二宮殺手,用密碼引出一個一詞多義的“drive”,或是故意寫錯西語的冠詞,引導蝙蝠俠登錄網站與他對話。就連所謂的“揭開”(unmask)哥譚市的罪惡,也有著雙關含義:以謎題引導蝙蝠俠探案,又在這個過程中揭開蝙蝠俠的面具:在謎語人家里的墻壁上,戴著面具的蝙蝠俠和布魯斯·韋恩的照片被貼在一起,暗示他早已猜到蝙蝠俠的面具之下,是哥譚市的“天之驕子”布魯斯·韋恩。
對面具的表現在影片中也有多次體現。例如當警員想拿下蝙蝠俠的面具時,觸發了他強烈的抵抗;謎語人作案時,臉上也裹著一個形狀怪異的面具。如果從哲學的角度來看,超級英雄和超級反派為什么都愛戴面具呢?
說到面具,我們首先想到的是偽裝。這是它的衍生含義、隱喻含義,面具,在拉丁文里是persona,本來呢,演員在演戲的時候戴著,標明一個特定的角色。person這個詞我們通常譯成人格,也有譯作位格的。人格是慢慢形成的,在形成人格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掩飾一些東西,克服一些東西。 自我是慢慢形成的。你成為person的過程,可以說一層一層地改造了你自己或者掩蔽了你自己。最后,你是個person了,somebody,但這個person也可能仍然在形成的過程中。
——《感知·理知·自我認知》
作為偽裝和遮蔽的面具,承載著掩飾自我內在人格的作用。同樣,揭開面具,也意味著展露真相。謎語人想展露哥譚市和蝙蝠俠的真相,蝙蝠俠則想繼續掩蓋自己的真面目。在《感知·理知·自我認知》一書中,作者陳嘉映這樣解讀面具對于自我認知的作用:
我們通常設想的是,我們社會上的人,總戴著一副偽裝,一副面具,我們真實的自我藏在面具背后,揭開這副面具才能看到真實的自我,摘下面具,也就看到了真實的自我。可是誰知道呢,也許事情竟像尼采說的那樣,摘下面具,后面是什么?——另一副面具。這話要表淺理解起來,意思似乎是說,根本沒有真實自我這樣一種東西,但也許我們可以有另一種理解:真實的自我不是像木乃伊一樣是個現成的東西,把纏在外面的布條解開來,就看到真實的自我了。
既然我們總要戴著面具,是否意味著,戴上面具就是虛偽呢?或許謎語人會這樣認為,他將蝙蝠俠的面具和哥譚市的罪惡保護傘視作等同的。但是,戴著面具的蝙蝠俠,作為哥譚義警應有的疾惡如仇依然真實——甚至更真實,比起作為隱居的“小白臉”布魯斯·韋恩來說。
看到人世有它偽裝的一面并不難,人不能過了20歲還一味以能看出人世虛偽為能事,這個容易,你去看,滿世界都是。難的是看到虛偽下面的真實。你明明餓極了,可是,他一副傲慢的樣子賞你口飯吃,你可能忍著餓不去吃,甚至一副餓不餓無所謂的樣子,你不受嗟來之食,你只是在偽裝嗎?這下面有某種真實的東西,有一種尊嚴。生活中有很多不得已的東西,不得已的東西才是最真實的。看到真實下面的偽飾,這個比較容易,難的是去體察人生的不得已處。
戴著面具并不一定就意味著虛偽,揭下面具也不一定意味著真相大白。在電影中,我們可以看到這個更稚嫩、脆弱、無力的蝙蝠俠,如何掙扎在對自我的認知之中。一開始,他被童年陰影和仇恨驅使,自稱為“vengeance”,即復仇使者。他震懾罪犯,依靠的是恐懼,因為他堅信打擊犯罪是在繼承家族的正義精神。
然而,在和謎語人的斗智斗勇中,他逐漸發現自己的家族并非毫無瑕疵,父親曾經犯下的錯誤、謎語人對于恐懼與仇恨的煽動,撼動了他行為的根基,讓他不得不重新認識自我:蝙蝠俠的面具之下,究竟掩蓋的是一個怎樣的自我?這就涉及哲學上的自我認知問題。
02
認識自己,可能是個痛苦的過程
揭示真相是個艱苦的過程,揭示自己的真相也許不僅艱苦,而且痛苦。你事事都有個高尚的動機,要認下來你其實不是那么高尚,這往往需要相當的勇氣,且不說還要同時認下來,你不是那么誠實。自我認知并不都像照鏡子化妝那么輕輕松松滿心愉快,它可能撕心裂肺,是一個自我鞭撻的過程。當然,你認識到自己的真相,將來你有可能做得更好一些。不過,這個更好一些也并不意味著將來你就輕松愉快一些。
自我認知向來是個大課題。當蘇格拉底將德爾菲神諭所的那句“認識你自己”作為座右銘時,希臘哲學便由認識自然轉向了認識人自身,哲學也開始以認識自己為終極任務。認識世界與認識自己,既可以同時進行,又有諸多不同之處。哲學家海德格爾有這樣一句話:對存在的理解、領會是此在的一部分。你對世界的認識,其實也是你自我認識的一部分。
認識自己的過程帶來的不一定是驚喜,也有可能是驚嚇,尤其是當我們希望認識到更真實的自我時。每個人都想“活得明白”,但不是每個人都能承受真實自我帶來的震顫。
在以往的蝙蝠俠電影中,布魯斯·韋恩的父親托馬斯·韋恩常以“完美的背景板”的形象出現:他代表了哥譚市的光明與希望,也代表了布魯斯·韋恩心中的家族精神。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對父親的認識也建構了他對于自我的認識。因此,不難想象,當蝙蝠俠從謎語人以及法爾科內那里得知家族的過往時,他對父親的認識遭到了沖擊,也因此撼動了他對自己的認識。
認識自己和認識世界是分不開的,所謂自我認識,就像大家常說的 : 認識人在世界中的位置,認識你在人之中的位置。不妨說,自我認識跟認識這個世界、認識他人總是混在一起的。
認識自己不像是拿眼睛在測繪, 更像拿手在觸摸。自我認知從來不是一種對象性的認識。所謂自我認知,并不是說,世界里有一個東西,叫作自我,我現在來認識這個東西。我本來就混同在這個世界之中,我們通常就在認識世界的同時認識自我。
自我認知并非照鏡子一樣,將自己作為一個客體去觀看,而是通過人與世界的連接去認識自己。既然對自我的認知總是和對世界的認知相互勾連,那么隨著對世界的介入逐漸加深,對自我的認知和構建也會隨之加強。
以往的電影中,蝙蝠俠總是強悍到常常讓我們忘記他其實也只是一副肉體凡胎,而在《新蝙蝠俠》中,這位蒙面義警似乎少了點超級英雄應有的“排面”。從親手解決街頭的小混混,到三次敲開冰山俱樂部的門,再到以身涉險,試圖救出被炸彈威脅的人質,用蝙蝠刀割開電纜,躍入洪水拯救平民。隨著介入世界的維度不斷加深,蝙蝠俠對自己的認知也在不斷重塑。當他不再是繼承家族精神的“復仇使者”時,自我就需要重建。遭遇信仰危機的“新蝙蝠俠”新在何處?不只是影像風格的變更,也是內在自我的蛻變。
自我認識有時像是自我揭露、自我懲罰,有它嚴厲的一面,但另外一面,你通過合理的自我認識可以建設起一個健康的自我,用流行的話說,你跟你自己達成某種和解,于是你更有力量去應對你現在面對的任務。
03
在暗黑的世界中,重建信念
藝術品有做成的那一天,所謂作品;生活沒有完成的一天,我們面對的世界在變化,我們在世界中的位置在變化,自我需要不斷重新組織。用流行的話說,自我是不斷建構出來的,不過,流行的建構主義問題多多,“建構”這個詞帶上了一種憑空編造的意思,我個人覺得不如用“構造”,或者干脆用個老詞——“建設”,我們不斷重新建設自我。你拆除一些,改造一些,新建一些。
哥譚市連綿的陰雨如同無法根除的罪惡,當大半個城市被倒灌的海水淹沒,罪惡達到濃度最高的時刻,終于是時候來一次徹底的清洗了,蝙蝠俠的自我重建也正是在這個時候得以完成。在裸露的電線快要觸及淹到半腰的海水時,他選擇自己跳入水中,點燃照明棒,帶領著避難的人們走出危險。
同樣借用火光表現人物,那場令人印象深刻的追車戲中,企鵝人眼睛里倒轉的蝙蝠俠,代表的是恐懼;手舉照明棒的蝙蝠俠,代表的是希望。此時的他不再是“復仇使者”,更像是“執炬火者”。這時,他的父親究竟是否完美已經不重要了,因為他不用再以家族精神為指引,他自己即代表了一種不能摧毀的精神力量。
這份力量也將是哥譚市重建的信念。影片結尾,新任市長站在城市廢墟中鼓勵市民不僅要重建家園,也要重建信心——對政府、對周圍的人、對整個哥譚市的信心。
當貓女試圖說服蝙蝠俠離開時曾告訴他:“你知道這個城市永遠不會改變。”但蝙蝠俠沒有選擇離開,他仍然相信自己可以做出改變,施加影響。如果說蝙蝠俠曾經堅守的所謂“家族精神”是一個已經被摧毀的信仰,那么當他承擔起更大的責任時,就確立了一個新的信念——一種驅策他擔負起“執炬火者”之責任的信念。
信仰是絕對的,信念是相對的。重建對生活與世界的信念,能讓我們在暗淡的世界里找到一些值得為之奮斗的,有意義的東西。《新蝙蝠俠》以極強的對現實的觀照被不少觀眾視為后疫情時代超級英雄電影的新可能性,電影中的哥譚從未如此貼近現實:階級矛盾、貧富差距、族裔沖突……在這樣一個割裂的、信念缺失的年代,人應該如何自處?
世界會好嗎?在一個意義上,這不是那么重要,如果你知道你要做什么,怎么做,那么,世界會越來越好,你將這么做,世界變差了,你還將這么做,你這么做,也許世界變差得慢一點兒,變得少差一點兒。
——《感知·理知·自我認知》
《新蝙蝠俠》或許會是DC宇宙的新開端,但哥譚市會因此而煥然一新嗎?也許不會,黑暗始終是這個世界的底色,但至少在黑暗盡頭還能看到一點火光。而僅僅是那一點火光,就足以讓這個城市免于跌落深淵。
原標題:《超級英雄為什么都喜歡戴面具?》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