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漢朝的文化為何在西域難以傳播開來?
原創 鷹眼荷魯斯 歷史心發現
兩漢時期,中原統治者都嘗試在西域駐軍和屯殖。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大量的基地網絡控制著西域的主要綠洲和要道。各類使節、官吏、軍人和冒險家都深入當地,并以西域為基地進入中亞和草原西部。
但在文化傳播方面,漢朝在西域總是不得要領。當其勢力范圍從西域退出后,也很少留下文化方面的影響痕跡。這對于自詡天朝上國的長安-洛陽朝廷而言,恐怕是意想不到而難以接受的事情。那么,漢朝的文化為何在西域難以傳播開呢?
語言體系與思維模式的差異
西域的主要土著人口都屬于東來的印歐人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從本質上來說,漢語和西域諸國的語言分屬于不同的語系。除了游蕩在西域的羌人和使用屬于漢藏語系的古代羌族語言外,其余的高加索人種以及高加索和蒙古人種的混血人群,基本上都使用的是各種印歐語。
屬于東伊朗的于闐 語言接近波斯
于闐使用的是東伊朗系的塞語,龜茲等國使用的是更古老的吐火羅語。樓蘭則是更早進入西域的印歐先民,有著獨立的樓蘭語。東漢時期,源自北印度的佉盧文也隨著貴霜帝國的崛起和佛教傳播,東傳進入西域大地。
屬于吐火羅的龜茲 使用的是更古老的吐火羅語
兩個體系有著較大的區別。到漢代時,漢字的字形和字音關系已經很不顯著。字形和字音的關系需要人為構建聯系,然后由學習者強行記憶。尤其是在經過簡化之后,漢字的象形特征漸漸淡化。所以字形和字義的關系,也是越來越不明顯。因此,漢字的字形、字義與字音的關聯性不大。
樓蘭的原始語言比伊朗和吐火羅還要古老
但是印歐語系民族使用的普遍是記音的字母文字。在字形-語音-語義的關系上,字母本身只記錄音節,字母形狀和意思沒有必然的聯系。用字母可以拼寫出語音,然后語音和語義相對應。
考古發現的 佉盧文木板
所以讓印歐諸民族要掌握漢字的讀寫技能是比較費力的。因為那意味著要采納一套截然不同的思維模式。沒有充裕的時間,也沒有金錢與驅動性利益,很難有人堅持學習。和印歐人相比,由于羌人的語言也屬于漢藏語系,所以可能在學習上略有優勢。在西域出土的一塊木簡上,一個羌族牧羊女熟練地用漢字寫了一首情詩。
考古發現的羌人作漢字詩歌
所以在漢代的西域各國,為了戰爭與外交的需要,主要是各國上層貴族學習漢語。有的國王會迎娶漢朝女子作為王后,比如親漢朝的樓蘭王尉屠吉就迎娶了漢朝宮女作為王后,烏孫王迎娶了漢朝的解憂公主。這些和親公主帶去的隨從人員、生活用品以及文獻,會推動漢字和漢語在統治階層中的小規模傳播。
漢朝的文字與西域各種語言文字都有巨大差別
隨著漢朝在西域確立優勢,很多西域國家的上層貴族都開始使用漢字。甚至起了漢語的名字:春君、丞德。貴族們還會用漢語書寫有西域色彩的內容:臣丞德扣頭,謹以玫瑰一,再拜致問大王。有的國家的國名甚至直接被改成了漢語,比如“樓蘭”就被漢朝改名為“鄯善”。
學習漢語和漢文化,是西域城邦貴族向漢朝表忠心的方式。比如龜茲國王絳賓在迎娶了有漢人血統的公主之后,到長安去朝拜漢朝皇帝,得到了漢朝皇帝賜予的財物與車馬儀仗。絳賓在自己的龜茲國,仿造修建了長安的城墻與宮殿建筑。還讓貴族改穿漢服,學習漢語。但是這樣的改革,卻被周邊的西域國家嘲笑為“非驢非馬”。為了政治需要,龜茲國不僅學漢朝學得不像,而且丟了自己的本。可見大范圍的漢化,在西域是受抵觸的。
公主和親 是漢朝籠絡西域貴族的有效手段之一
所以就絕對人口數量而言,西域很少出現某國民眾大量學習漢語的情況。精明的西域貴族也往往是多語使用者。除了本國的語言,漢語并不是唯一的第二外語。其他西域國家的語言乃至匈奴語都是他們的必備技能。例如烏孫王在迎娶漢朝公主的同時,也迎娶匈奴公主。這就是一個極好的例證。
漢字和漢語在西域的傳播范圍非常狹窄
儒家文化的傳播極限
明朝的版圖 其實就是東亞儒家文明的傳播極限
打開地圖就會發現,儒家文化的輻射區主要是東亞季風區的農耕世界。從朝鮮半島到越南北部,乃至南洋的部分地區都是如此。越過了400毫米等降水線,傳播就會受限制。
儒家文明偏向于追求大政府管控與人際關系
因為儒家文化的根基是安土重遷的農耕社會。這是一種注重人事與現實,注重人際關系的文化。而儒家所誕生的農耕區,本身更有利于誕生利于中央集權產生,進而摧毀地方自治和貴族自治。因此儒家才特別重視繁瑣的禮法與名分的正當性,將集權體系與層層盤剝合理化。
在漢之前 西域就是各類其他文明的傳播末梢
但是西域世界,早在儒家文化傳入之前,就有希臘、波斯和印度的宗教進入當地。這些宗教的載體本身也是印歐語言。相比于重視人際關系的儒家,這些原生文明的宗教,更主張對個體心靈的認識與皈依。符合西域世界城邦比較獨立且難以組織集權秩序的客觀現實。所以,這些宗教的傳播成本,是遠遠低于儒家文明。
佛教就是通過西域再傳入中原的
此外,相比于孔夫子的不言鬼神之事,希臘、波斯和印度的宗教,無疑具有更加完備的世界觀。在回答哲學的終極問題上,比儒家文化更有解釋能力。這也能給戰亂多發的西域城邦,以更多的精神慰藉。
一直到唐朝 拜火教在西北地區都有很大的影響力
最重要的是,西域世界的精神不是集權與統一,而是分散、自治與自由。塔里木盆地就是一個內陸版地中海。盆地周圍的城邦,類似于地中海沿岸的希臘城邦國家。由于惡劣的地理環境,這里的總體財富產出有限,難以維持統一政府。而且城邦的經濟中,貿易占有巨大的比重。貿易一方面帶來的是平等交易的意識,一方面帶來的是廣闊的國際視野。所以主張大一統的儒家文化,在這里只能依靠漢朝的武力威懾來維持,而且難以收服多數人心。
西域各城市國家 就猶如分布在沙漠海洋四周的港口
最后,比起匈奴騎兵和本地人的反抗,精耕細作的農業模式遭到了更加徹底的敵視。這種東亞世界特有的生產手段,打破了沙漠綠洲脆弱的生態平衡。砍伐林木導致的沙塵暴和盲目灌溉引發的土地鹽堿化,造成了東漢西域駐軍的規模減少與駐地內遷。順便造成了南疆盆地里很多西域小國向著河流上游遷徙國都。不適應本地的經濟經營模式,自然沒有得到很好的結果。
東亞地區特有的精耕細作模式 在西域非常水土不服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個人和國家都是如此。將自己習以為常的那一套,強行套在別人身上,注定只會有悲劇性結果。
原標題:《漢朝的文化為何在西域難以傳播開來?》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