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國絲博館“古道新知”展,館長為何推薦西戎馬車等八件展品
正在杭州的中國絲綢博物館舉辦的“古道新知:絲綢之路文化遺產科技成果展”,以公元前5世紀到公元8世紀為時間范圍,以世界文化遺產“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為空間范圍,以歷史為線索,以地點為單元,以文物為主體,講述絲綢之路上的故事。
“古道新知:絲綢之路文化遺產科技成果展”展出的144件展品,分別來自哈薩克斯坦薩爾馬特女祭司墓(公元前6至前5世紀)、哈薩克斯坦伊塞克金人墓(公元前5至前4世紀)、甘肅張家川馬家塬戰國墓地(戰國晚期)、陜西臨潼秦始皇兵馬俑(秦)、甘肅敦煌懸泉置遺址(漢)、新疆尉犁營盤墓地(漢晉)、長安李倕墓(唐)和敦煌莫高窟320窟(唐)。
6月初的杭州,已經進入了淅淅瀝瀝的梅雨季節。西子湖畔的中國絲綢博物館卻沒有因此而冷清,來自全國各地的科技考古大咖齊聚一堂,為一個精致而有趣的展覽“古道新知——絲綢之路文化遺產科技成果展”揭開了大幕。
展覽開幕的第二天,我見到了中國絲綢博物館的趙豐館長。銀灰色的頭發,隨意圍著的長絲巾,已然成了趙豐的標志,看起來很是儒雅。“展覽看過了嗎?”趙豐問得直截了當。我點點頭,想聽他繼續說更多。
趙豐在絲綢之路文物科技聯盟發起書上簽名“館里打算做這個展覽的時候,我對展品挑選提出了三個要求。”趙豐說。首先,要有故事,比如涉及的秦始皇、李倕、營盤男子等都很有故事。其次,展品本身要是精品,要有顏值。第三,貼合展覽主題,要能通過它講述科技認知、科技保護、科技考古。
正因為對展品挑選的嚴苛,所以這個展覽對于公眾而言也很有意義。觀眾不僅僅能看到好的展品,知悉品背后的傳奇故事,還能切身感受到科技對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保護的作用。
“要知道,如果沒有科技保護、科技修復的話,很多腐朽的文物人們都無法得見,對于絲綢之路的了解自然也會變少了。”趙豐說。
我請趙豐具體談一談展覽。他想了想,在紙上寫了8個四字短語,說這是他推薦給觀眾的8個看點——尖帽金衣、西戎馬車、石片盔甲、彩繪立俑、驛站遺物、罽袍繡褲、公主腰飾、莫高彩窟。
“古道新知:絲綢之路文化遺產科技成果展”在杭州的中國絲綢博物館舉辦至9月24日尖帽金衣
伊塞克金人服飾館長推薦理由:
尖帽金衣的年代是公元前3-4世紀,恰是草原絲綢之路最為興盛的時候。那時,斯基泰人在絲綢之路上游走、生息。根據史料記載,以及考古學證據,他們帶著尖尖的帽子,因此這也被認為是斯基泰人的典型特征。
但是,他們究竟帶著怎樣的尖帽子?這個復原的展品便能給出一些形象的參考。
這件展品的復原并不容易,出土時僅剩一些金絲以及兩側的金邊,織物部分因為草原濕潤的氣候而腐朽了。哈薩克斯坦考古學家并沒有將兩條金邊當作金器來處理,他們知道那是帽子的構件,于是有意識地保留了尖頂帽的信息,整體提取回來進行研究。之后,才有了這件展品的誕生。
西戎馬車
馬車(復原)大角羊形金車輿飾
復原的馬車車廂側板
馬車車廂側板
馬車局部(復原)
馬車局部(復原)
館長推薦理由:
這兩輛華麗的馬車,是依據張家川馬家源墓地出土文物復原的。馬家源墓地是“2006年十大考古發現”之一,為戰國晚期西戎首領的墓地,其大型豪華的車馬器在國內尚屬首次發現。復原的馬車,令人無限遐想西戎當年的盛況。
復原馬車背后,是大量科技考古工作者嚴謹的工作。比如,展廳里展出了馬車車廂側板的原件。出土時因木制和皮質本體不復存在,飾件疊加和堆積現象很嚴重。
經過石膏護封、整體提取的方法,工作人員在實驗室進行了細致的清理和修復。再根據清理后的樣貌,進行了復原。值得一提的是:這輛馬車的復原,用了金屬裝飾多達1003件,不同色系的料珠3.6萬顆。
石片盔甲
石片盔甲館長推介理由:
石片盔甲出土很罕見。因為很重,所以這不是用來實戰的,而應該是一種象征品。不過,我想說的重點在它的保護。任何文物都存在老化和變朽,石頭也不例外。
出土時,石片已經碎成了許多片,而且很脆,拿都拿不起來。于是,考古學者在現場使用了一種新科技——薄荷醇加固。薄荷醇是一種醇類,將其滲進石片后,能將其形狀固化。等被固化的石片運到實驗室后,薄荷醇會因溫度升高而升華,直接從固體變成氣態,自動地揮發掉了。如此一來,便可以在實驗室繼續做保護了。
彩繪立俑
彩繪兵馬俑的修復過程仍能看見彩繪殘片的俑頭
殘留有色彩的兵馬俑
館長推介理由:
兵馬俑赫赫有名,大多數人都認為它就是土黃色的,其實不然。這次展覽上,就展出了顏色絢爛的兵馬俑。這不是臆想出來的顏色,而是根據考古發現、使用科技手段而進行的復原。
彩色的兵馬俑,讓我們對那個朝代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間。而且,展出修復的過程,對于兵馬俑來說是第一次。在這個展柜中,有兩件修復程度不一的兵馬俑殘件,旁邊還有修復的工具。大家可以近距離、直觀地看到,原來兵馬俑是這個樣子的,它是這么被修復的。
驛站遺物
帛書氈鞋底
館長推介理由:
懸泉置遺址原本是漢代的一個驛站,出土大量簡牘及貨幣兵器、農具獵具、絲綢服飾、谷物糧食、石硯毛筆等各類遺物,重現了漢代的驛站生活。每一件展品,都很耐人尋味。
《使者和中所督察詔書四時月令五十條》即《月令詔條》最有趣,它被發現于懸泉置遺址塢墻內北組 26 號房屋倒塌墻體上,主要涉及一年四季的農事活動安排與自然生態保護的禁令,被認為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最早的一部關于環境保護的法規。
罽袍繡褲
營盤M15男子服飾營盤美男的罽袍上是持劍的希臘武士像
營盤美男的罽袍繡褲
營盤美男服飾上的冥衣
營盤美男雞鳴枕上的中原風格刺繡
館長推介理由:
罽袍繡褲的主人是赫赫有名的營盤美男。我親自參與整理和修復他的服飾,也因此發現了很多有趣的細節。
他的褲子為絲質,且所使用的居然是加捻過的絲。要知道,蠶吐的是長絲,中原的繅絲工藝(將蠶繭浸在熱盆湯中使蠶死亡后抽絲)使蠶絲能連續不斷,有的可達1千米長,不需要再進行加捻。
而在新疆,由于信仰以及蠶種的稀缺,人們會讓蠶破繭而出,這樣一來,蠶絲不連續,便需要人工加捻了。因此,從加捻蠶絲這個細節可以判斷出,這條繡褲或許用了新疆當地的蠶絲,當然也有可能是重新利用了產自中原的舊絲織物。
耐人尋味的是,營盤美男的絲質繡褲不管用了哪里的絲線,卻都是運用了中原的絲織技術,而他上身的袍子卻是罽袍。罽袍,也即毛織的袍子,其上花紋為手持短劍的希臘武士。他所枕著的雞鳴枕上,還有極具中原風格的刺繡。因此,從他一個人的服飾上,就能看出來絲綢之路的所帶來的文化交融。
此外,還有一個有趣的小物件,即他腰間所別的袖珍冥衣,這在中原的葬俗中幾乎沒有,在新疆也只出土了五六套,但這次展覽里就有兩套。
公主腰飾
裙腰配飾小螺鈿鏡
館長推介理由:
李倕是唐高祖李淵第五代孫女,去世時只有 25 歲。她的墓葬出土遺物有玉器、銀器、銅器、瓷器等十余類,明顯可分為生前服用之物和后事隨葬之物,再現了一位大唐公主的奢華生活,映射出盛唐長安的物質文明。
這次展覽展出了她身上的腰飾,工藝極為精湛。有趣的是,考古發掘的過程是在實驗室里面,考古學家將文物整個打包回來,再慢慢修復出來,這很了不起。
莫高彩窟
敦煌320窟(復原)館長推介理由:
敦煌莫高窟,是藝術的寶庫。這次展覽中,由敦煌研究院的團隊,在杭州中絲館展廳里復制出了第320窟。此窟的形制為方形覆斗頂,是盛唐的代表窟之一。
正面龕內的佛、弟子、菩薩為原作彩塑。窟頂藻井中心是由各種花紋組成的寶相花,四周以方勝紋、團花等作邊飾,結構嚴密,賦色精細。走進這里,能身臨其境地感受到敦煌莫高窟之美。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中國文物報》旗下微信公眾號“博物館丨看展覽”。)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