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如果爛片多是因為觀眾,貴過院線的上海電影節為何一票難求?
第20屆上海電影節已經落下帷幕,觀影者經歷了一次觀影狂歡,娛樂圈走完數個熱鬧紅毯。然而,在中國電影的資本浪潮中,國產電影的口碑依然不如人意。關于院線商業爛片的指責此起彼伏,電影人各抒己見,馮小剛導演更是語出驚人,“如果觀眾不去捧這個場,爛片就沒有生存的空間,制片人也就不去制作垃圾電影了。”一時之間,討論甚囂塵上。
在這場關于電影的熱議中,許多狂熱的影迷卻是沉默的,他們只在做幾件事:搶票、求票、看電影。相比去年將購票APP刷崩潰的盛況,今年觀眾們的熱情不減,有報道稱,上海電影節“開票首日10小時賣出35.3萬張票”。這種狂熱的另一個佐證是,在豆瓣小組“上海電影節購票交流組”中,影迷們每日以最簡練的語言、以幾分鐘為單位更新求票信息。
而那些被瘋狂搶購的電影票價格并不友好,《七武士》150元,《死侍》130元,卻依然一票難求。有人問,“150元的票面,反正我是望而卻步。去搶票的人都是什么心理?”帶著這個問題,我做了個小調查。
票面貴、搶票難、觀影累,但我心甘情愿
上海電影節的票真的比院線貴嗎?答案是肯定的,但可能并沒有那么夸張。
電影愛好者小隱說,“確實有120元、150元的票,我去年看了一場是巖井俊二的電影,叫《夢的花嫁》,那是他2016年新拍的電影,但是沒有在大陸上映。每年上海電影節有巖井俊二的排片,他一般就會來,去年我去的那一場,正好那個電影放完,導演本人也來了,我覺得還挺值得的。”
上海電影節的票面以60元和80元為主,比平時在網絡上購買的院線電影票要貴一些,和沒有任何折扣的實體影院價格差不多。而過百的票面也確實不少,除了4K修復的《七武士》和午夜驚奇單元的《死侍》,好萊塢經典敘事系列的《賓虛》150元,FOX2000佳片展系列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120元,向大師致敬系列的《世界旦夕之間》120元,日本電影周的《曼谷之夜》120元,有電影“冷門的最邊緣”之稱的紀錄片展映單元的《“感恩而死”的漫長旅程》也是120元。這些高于電影節均價的電影票依然售罄。
問起總體感受,有影迷覺得今年的電影票比去年要便宜一些,“上影節的2D票面貴個二三十塊吧,但是可以接受。”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那些均價80元左右的電影票,會被黃牛們炒到更高的價格,而《晝顏》更是被炒到千元以上,有偶像的電影更是如此。
“難搶票還有一個原因是主辦方留票、鎖票、內部票過多,真的能買的票不多。” “很多黃牛的,但他們都不用來搶票,有內部渠道。日本電影只要有偶像派的演員都很難搶,我最想看的電影是《帝一之國》,沒有搶到,非常傷心。《帝一之國》里面有太多偶像和實力的男演員,本來就很火爆,我很喜歡主演菅田將暉,去年他的電影只要時間能湊上的我都搶到了,今年他人氣暴增,迷妹也多了,我一部都沒搶到。”影迷們如是說。
更有趣的是,上影節的排片密集,許多電影在工作日和固定影院放映。不少影迷從電影節第一天,就排好計劃表,搶到票后,甚至請假橫跨幾個城區去電影院觀影。連買13張票的狂熱影迷秦茜說,“我基本都是自己去看,日程還蠻難跟別人協調的。” 正是因為上影節的“搶票難”,“協調難”,很多影迷都選擇一個人觀看。
小隱說,“我周圍確實有很多人,在這一周內買了非常多的票,有很多影片放映都是集中在一天,他們可能一天之內要輾轉四五個電影院來回跑,挺累的。但是就心甘情愿,因為這是去看自己非常想看的片子、非常喜歡的導演。”
是誰撐起了上海電影節的熱度
問起影迷們為什么那么熱衷于上海電影節呢?得到的回答很簡單:排片好。
秦茜說:“選片很好,今年有五百多部影片,很多經典、影迷最愛,或者近幾年的新片,平時沒有機會看到,只有電影節(上有)。而且所有電影都是一刀不剪,完整版上映。”
馬暢說,“電影節影片類型比較多,來自于不同國家的電影視角很吸引人。比如我想看的是英國人拍攝的日本少女偶像產業,(想體驗)這種文化穿刺的感覺。平時是沒有辦法在電影院里和大家一起看喜歡的影片的,所以一起去電影節也是挺不錯的社交,有儀式感。”
小隱說,“比較核心向的電影愛好者,平時就會花很多錢在電影上面,電影節這種一年一度又比較重要的文化性節日,當然也會集中花很多錢在上面。 電影節上有很多世界各地的優秀影片展映,很多電影都是第一次在大陸放映,而且導演本人或許也會來,花這么多錢去看我覺得也挺值。我身邊會買四五張甚至幾十張票的人,平時都是喜歡那種比較優秀的電影,或者獨立電影。”
蔡芭枇說:“展映的電影平時在電影院幾乎看不到,雖然有些影片在網上也有資源,但是影院的效果還是很棒的,優秀的影片也很值得讓我一早起來就搶票,價格高也覺得值得。”
在網絡上的調查結果也顯示,影迷熱衷于電影節最主要的原因是,“電影節展映的絕大部分電影是不可能在大陸院線看到的。”
了解到上述情況后,我不禁有了新的疑問,對電影如此狂熱又關注電影質量的“真愛”影迷真的有那么多嗎?僅僅是這部分影迷真的可以撐起上影節一票難求的熱度嗎?
連看了好幾場的蔡芭枇說,“有湊熱鬧的觀眾,覺得上影節一年一次比較難得也想擠擠熱鬧這種的,還有就是陪別人一起去看的,像我自己也湊熱鬧買了幾部電影,其實對影片和導演演員都不太了解,就覺得好奇想看看。”
而講起電影節的觀影氛圍,她就更興奮了,“我上周看了兩場,從影院里的秩序到觀眾對電影本身的專注程度來說,真心熱愛電影,或者說愛某一部電影的人更多,像上次去看的《阿拉丁》,影片結束后有兩次鼓掌,一次在正片結束一次在字幕滾動結束,掌聲是很熱烈的,能感受到觀眾對電影的熱愛。”
“電影節的觀眾真的和平時電影院里的觀眾看上去都不一樣。我去看一個簡·奧斯汀小說改編的電影,旁邊坐著的姑娘會一邊看一邊自言自語的那種,一看就是很喜歡的。雖然都是外語片,但是觀眾對笑點和臺詞里的梗的接受程度很高,總的來說觀眾素質都比較高一點。一個人來看的不少,對于好電影,一個人靜靜欣賞是最好的選擇。”
小隱也說,“也有為了看自己的偶像或者喜歡的演員出演的,或者某一場電影對他們來說意義很大,之前看過很多遍,現在想要在影院重新感受一下。當然也不能排除說有人說為了約會啊,或者其他可能,因為電影這種東西,我們平時周末、晚上的時候,隨手看看最近有什么好的電影,就會買張票,這也是我們平時娛樂休閑的一種放松的方式。但是我覺得上海電影節更多的是面對那些把電影當做一種固定愛好的一群人。”
是觀眾造成了我們慘不忍睹的院線嗎?
這次冰山一角的小調查,或許并不能證明是占絕對數量的好電影愛好者造成了上海電影節的觀影熱度。我們不能忽略上海作為一個消費水平比較高、文化氛圍較好的大都市的背景,也難以知曉上影節的“搶票熱潮”背后究竟有多大力量的資本推手。就連參與電影節是熱愛電影本身還是為了約會或者只是裝模作樣湊熱鬧,也很難定義。因為對于復雜的人來說,這一切其實是融合的。喜歡好電影的影迷一樣可以在電影節比賽刷票,陪伴喜歡的人約會觀影。豆瓣網友Asuka說,“只要花錢買票的我覺得都是真愛影迷,不管沖導演還是演員還是題材或者別的什么,都沒必要區別看待。”
在以票房評價電影的商業浪潮中,這樣的觀點不無道理。但無論如何,上海電影節用質量較高的排片說明了一件事:好電影的票總是有人買的。在商業考量中,20元甚至更多的電影票面漲幅,對整個市場帶來的影響不太小,而在持續一個月的上海電影節里,影迷的表現應該不比“國產電影保護月”的上海院線差。
而近幾年,對于中國院線電影失望的聲音,逐漸把矛頭轉向觀眾。觀眾當然有一定的因素,可是在眾多院線給《箭士柳白猿》、《路邊野餐》、《心迷宮》這樣的國產電影排片少得可憐的時候,是電影業自己先向商業低頭?還是觀影的觀眾迫使他們“不得不”向商業低頭呢?
廣告商的合作,明星的高片酬,觀眾的爛審美,如果到最后都歸結為“你們喜歡爛片,我們只好拍爛片”,未免給了觀眾喜好太重要的地位。“那么大的中國市場,喜歡爛片的人多得超出你想象”這樣的論調,是否只是“那么大的中國市場,我還想賺更多的錢”的欲蓋彌彰?不論是社會學的數據,還是人類學的研究,都證明人群在資本主義、消費主義的影響下作用微乎其微。如果說一群人可以令中國的電影人都拍爛片,那么我們在電影節上看到的這群“真愛影迷”是不是也可以令導演堅持制作好電影,哪怕是一小部分?
究竟什么樣的電影才是好電影,這見仁見智,不是說所有人都看不懂、故作高深的就一定是好電影,有廣告、有明星、接地氣的就不是好電影。有人說馮小剛在拍《甲方乙方》時,開啟了電影中的廣告植入,可《甲方乙方》是公認的好電影。馮小剛在上影節說,“有些投資人,今天拿到了這個IP,明天說拿到了那個IP,全都是P……我覺得他們完全不愛電影,他們就覺得怎么賺錢。”可是王家衛的電影,每一部都是大腕云集,可以說也是一群演技受到認可的IP,但王家衛的電影是爛片嗎?
電影被稱為“第八藝術”,然而藝術要將自己拔高到哪個程度并沒有明確的答案。電影《私人訂制》中,有一個很微妙的嘲諷,大俗的“電影”紅遍世界,大雅的“藝術”觀眾寥寥。畢竟,我們都生活在生活中,我們對于“藝術”的欣賞也來自生活經驗塑造的觀感,影迷呼吁的或許不是多么有藝術格調的院線排片,但至少是在當我們想進院線觀影時不會毫無選擇。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