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檔案春秋︱“去福開森路”:上海南京西路“金三角”
南京西路上的梅龍鎮、中興泰富和恒隆,被稱作“梅泰恒”,不僅是說這三座高樓建造時的引人注目,而且在“梅泰恒”的舊址,原來也是非常具有地標意義,被稱作南京西路三角地帶;再往前,依舊繁華,三個年代盡顯鉛華,各有風姿不同。
西區三角地帶的情味
“去福開森路。”這是湯唯在電影《色戒》中的最后一句臺詞,她在凱司令門外跳上黃包車后對黃包車夫這么說。不過她沒能夠再回到她居住的福開森路,她被抓進去了。
從福開森路的住處(如今的武康路)到靜安寺路的凱司令(如今的南京西路)約4公里路,在當時不算近。可以想見凱司令的名氣和品位。雖然這只是電影中一個場景一句臺詞,但是完全可以做出推論,1940年代上海“上只角”的男女,是把凱司令當作自己消閑的上佳去處的。
但是僅僅一個凱司令,還不足以長久地吊起上只角男女的胃口,或許李安還不會想到把它當作《色戒》的重要場景。凱司令和它的左鄰右居一定形成了上只角的生活風尚和磁場。
這一個磁場會有一些什么?從南京路外灘起始到靜安寺終結,是同一條路,但是不僅路名不同,屬性也各異。南京東路和與之相接的南京西路,像四大公司,機器扶梯,跑馬場,大光明,大世界,都是熱鬧的好白相的,即使是國際飯店,飯店進不去,但是抬頭看看24層樓,帽子掉在地上也算得上是好白相的笑談,還有仙樂斯舞廳,上海一絕。
所以我更傾向于南京東路和南京西路的分割線,是以前的成都北路,如今的南北高架路。南京路的熱鬧,跑馬場的喧囂,到了這里就戛然而止,安靜了許多。高樓絕少了,大店家沒有了。小時候偶有夜行南京西路,路燈都是黃渣渣的昏暗,會覺得同一條南京路的不同冷暖,大馬路到了這里一點也大不起來了。作為一個佐證的補敘,南京東路街道西段,就是以成都北路為界的,原來的黃浦區和靜安區,也是在這里劃出了楚河漢界。成都北路向西,真的冷落了。
這印象沒有錯,又是錯了。雖然是筆直的同一條路,但是路名不一樣了,格調也不一樣了。大馬路要的是大馬路的氣派,靜安寺路(南京西路舊名)求的是生活的情味—它的風格恰是消閑,而且是高層次的消閑。消閑在南京西路上,又絕非僅止于南京西路一條路,是一個三角地帶,構成了當年上海西區的貴族風尚,凱司令恰是處于這一個三角地帶所謂一枚“鴿子蛋”。這一個三角地帶和南京東路有著此起彼伏的節奏。
猶太商人經營的西比利亞皮貨店,坐落在靜安寺路(今南京西路1135-1137號),鄭萍如刺殺汪偽漢奸頭目丁默村就發生于此。
這一個三角地帶小巧玲瓏,完全可以從緊湊的門牌號碼和幾十米的馬路長度來確認。凱司令位于南京西路1001號,向西,梅龍鎮飯店(弄堂里的飯店)是1081號,再向西,新鎮江酒家1111號。從這一個丁字路口向北不過150米,便是美琪大戲院;若如從新鎮江再向西,穿過陜西北路,就是1193號的平安電影院。在一篇文章中,我曾經將“平安”誤寫為“珠江電影院”,珠江是平安西邊的珠江飯店。在反省自己這一個怪異的錯誤時,我對朋友說,大概是年輕時代很窮,去過平安看電影卻沒有去過珠江吃飯,想珠江想瘋了。在十年前電影蕭條時期,平安改名為平安動感電影院,而后這家電影院也不平安了。平安電影院再往西的斜對面,是大名鼎鼎的“上咖”上海咖啡館。從嚴格意義上來說,上咖已經不屬于這一個三角地帶了,似乎應該和銅仁路的綠房子和常德路的常德公寓連成一片。因為在上咖和三角地帶之間,還橫亙著陜西北路菜場(舊稱西摩路小菜場,始建于1928年,1993年拆除,脫胎為中興泰富)。在恒隆的舊址,還有一個汽車加油站,當然,這絲毫不意味著三角地帶和上咖的完全隔離。
再從凱司令向東,805號是王家沙,繼續向東幾家門面是綠楊村,763號;綠楊村斜對面是742號的新華電影院……還有更重要的娛樂場所……在1930年代和1940年代,這里是一個著名的三角地帶,在1950年代之后,這里仍舊是三角地帶,叫作南京西路三角地帶。如果以地理面積計算,這個三角地帶極其袖珍,但是所袒露出來的上海西區氣息非常濃郁。飯店如此密集,且中西合璧,除了“繁華”,找不到其他詞語可以解釋。而且這些場所響當當的名字,既是與生俱來,又是地久天長。如今飲食業“梅龍鎮集團有限公司”的家底,便是梅龍鎮、凱司令、王家沙和新鎮江。其實這四大名旦本不是一家人,但是它們共同構成了上海西區貴族消閑生活的味蕾系統。
時空穿越的海上繁華
想象一下,從美琪大戲院或者夏令配克大戲院(即新華電影院,現已拆除)看了電影出來,飯店點心店已經左右逢源。今朝吃了淮揚風味的鎮江肴肉,下趟來一塊凱司令的栗子蛋糕,再下趟,要么梅龍鎮宮保雞丁,要么王家沙蟹粉小籠,還有綠楊村菜包,到辰光再講了……請一定要記住這些飯店點心店揚名上海的年代:從1920年代末到1940年代中期,也就是在七十六年到九十六年之前的故事。《色戒》中的凱司令場景,那一句“到福開森路去”,其實首先應該是倒過來的句式:到凱司令去,到戈登路(江寧路)的美琪大戲院去……一定是那一個年代西區生活的常態。
每一個戲院總是被若干個飯店點心店依附著,于是,看一場戲看一場電影就是一件有情有味的事情了。當這些戲院和周遭的飯店點心店擠挨在一起時,很難說是誰在烘托誰了。
最年長的是鎮江點心店,1927年生的老人了。雖然是地處上層西區,起的店名是點心店,蠻小家碧玉。到了上世紀90年代,派頭大了許多:翻造重建,請國畫大師朱屺瞻題寫店名“新鎮江酒家”。
如今說到當年的上層社會,大多總是說他們會享受懂生活,因為他們富裕,但是必須補正的是,他們也很有文化。像“梅龍鎮”這個店名,許多人把“梅龍鎮”當作了地名,卻不知道是來自于京劇《游龍戲鳳》正德皇帝微服私訪“梅龍鎮酒肆”而得名。這么一家飯店居然還是落座在弄堂里的。某日,有青年才俊在梅龍鎮做東,聊起梅龍鎮的菜系,才俊肯定地說,梅龍鎮是上海的名牌飯店,當然是上海菜,是海派特色。我糾正說,應該是淮揚菜。才俊立刻百度,果然。我告訴他,梅龍鎮還是上海很早的涉外飯店。才俊愕然。上世紀80年代,不是所有的飯店都可以接待外國人,當年上海作家協會接待外賓時,梅龍鎮是備選的涉外飯店;作家協會在巨鹿路陜西路,和外國作家談了文學文化,然后中外作家一起去梅龍鎮。梅龍鎮地位一直很高,1958年,周恩來還在這個飯店與幾個全國勞模一起用餐。
這一個三角地帶還有什么?還有863號的鴻翔時裝公司,是中國首家時裝店,老板金鴻翔,1917年創立。1934年宋慶齡為之題詞——“推陳出新,妙手天成,國貨精華,經濟干城”。
還有南京理發店,還有藍棠皮鞋店,還有第一西比利亞,還有亨生西服店,還有白玫瑰理發店……一個省略號是肯定不夠的,必須再加上一個……
靜安寺路當年也是高端品牌的云集之地
舞廳“嘭嚓嚓”因緣書場吳儂聲
南京西路三角地帶,應該是黃金三角地帶,還是白銀三角地帶?歷史上并沒有起名。當然如今一定會稱其為鉆石黃金地帶。有電影院戲院,有飯店,有百貨店服裝店……
這一個三角地帶還有什么?
還有更重要的娛樂場所……已經消逝或者蛻變了的四大舞廳—這才是當年情味之高潮。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上海舞廳繁多,但是名氣人氣最旺的“四大金剛”百樂門、大都會、麗都和仙樂斯四家舞廳都集聚于茲。百樂門距離美琪大戲院最遠,也不過3里路。現在完全可以想象當年這一段靜安寺路紙醉金迷的程度了,以我的年齡,當然看不到這一片夜景,于是只能感受到“路燈也是黃渣渣的昏暗”。
有關仙樂斯,還有個一半是八卦一半是歷史的故事。據說當年沙遜在百樂門舞廳玩得不開心了,一氣之下將自己在靜安寺路上的地皮拿出來興建舞廳。這就是南京西路444號遠東第一流的 “仙樂舞宮”。仙樂斯舞廳建筑占地4畝多,還裝了中央空調,號稱是“上海500人的避暑勝地”——1936年,全上海僅有匯豐銀行、大光明電影院和仙樂斯裝了中央空調。1950年以后,仙樂斯兼營書場,“文革”期間,更名為風雷劇場,多演兒童木偶戲專場。1995年仙樂斯舞廳建筑拆除,而后的仙樂斯廣場以前生之舊名維持著仙氣。
其實,大都會舞廳和麗都舞廳更是這一個三角地帶的不可或缺。麗都位于北京西路泰興路口,也就是如今的上海市政協辦公所在地,而大都會身處三角地帶中心,南京西路江寧路口,它的東南西北皆是消閑之所。1949年之后,大都會和各大舞廳一樣,紛紛改弦易轍經營蘇州評彈,冠名“靜園書場”。很有意思的是,仙樂斯和大都會都從舞廳改為書場,想必當年的舞客也是喜歡聽書的?想必1950年代蘇州評彈亦是上層社會的熱衷?南京西路一帶,一直有蘇州評彈的氣場,上海評彈團的鄉音書場也是在南京西路。舞廳的“嘭嚓嚓”與書場的蘇州評彈間有什么玄妙的因緣?當是當年親歷者有話語權了。
當年的仙樂斯與百樂門、麗都、大都會號稱“四大金剛”
除了“文革”一段日子,靜園書場說書聽書的日子一直延續到1985年,又跳舞了。有一則當時的官方消息,現在讀來很有意思——“1985年春節,靜園書場與靜安區團委聯合主辦對內舞會,邀請上海歌劇院樂隊前來伴舞,受到空前的歡迎。自此以后,靜園書場對內舞會幾乎場場爆滿一票難求。于是到了1985年10月1日,經上海市文化、公安、工商部門核準,靜園書場成為改革開放后第一家對外營業性舞廳,于是全國轟動,各地前來參觀交流的舞迷們應接不暇。1988年,大都會舞廳更名為大都會歡樂園,繼續著它舞廳的功能。”
再后來呢?再后來轉讓給了香港名商李嘉誠先生,那就是現在的梅龍鎮廣場。
舊時上海有十里洋場之稱,其實十里是一個長度,似乎來形容一條馬路更加妥帖。真也是冥冥之中的安排,一條南京路,從外灘到靜安寺,4.87公里,幾乎就是十里,這才是十里洋場更加確切的由來。而在十里洋場中,又是蘊含了大馬路、靜安寺和這一個三角地帶,三個高潮此起彼伏。在上海人的地域心理中,這一個三角地帶就是南京西路,倒過來說,南京西路就是這一個三角地帶,靜安寺一帶那就是靜安寺了。南京西路三角地帶很短,但是它顯現了上海西區上層社會的消閑格局,情味很多,故事也很多。或許可以武斷地推論:只有在那個時代那個地方看過戲看過電影、或者跳過舞、或者聽過書的人,當然也是在那個時代那個地方吃過栗子蛋糕吃過蟹粉小籠的人,才是后來所稱謂的老克勒。
海派風情建筑博覽會
說到了老克勒,就要涉及到南京西路這一個三角地帶的重要民居—公寓大樓。這一帶的公寓大樓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元素。和淮海中路非常相似,非常密集地佇立著一幢幢公寓大樓。僅僅是從南京西路801號(石門二路口)的同孚大樓開始向西,直至1173號(鎮江點心店之西)的花園公寓,并且僅僅是在這一條路上,便有同孚大樓、德義大樓、泰興大樓、大華公寓、中央公寓、靜安別墅、重華公寓、花園公寓一共八處,并且都是在1926年至1939年十幾年間造起來的。
公寓大樓是上海中產階層、知識階層的集聚地,實業家、大學教授、醫生、銀行家、洋行職員,是公寓大樓的主流居民,他們構成了所居住地的市井風尚,也就是后來被大家樂道的上海人的風尚。
曾經有諸多上海聞人居住在這一個三角地帶。如果細細羅列梳理,一定是一份洋洋大觀、讓我們崇敬有加的名單。印象中,已故著名詩人王辛笛生前就居住在花園公寓,我曾經去辛笛老家中拜訪;已故作家程乃姍在此地也有舊宅……
曾經有人一邊懷舊一邊臆想,南京西路三角地帶是否可以重現當年上海西區生活的品味?其實現在的繁華遠遠超過了當年,現在有梅隴鎮廣場,還有恒隆中興泰富,還有吳江路美食一條街呢。
(本文摘自《檔案春秋》2017年06期,澎湃新聞經授權發布。)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