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研究稱4500米為藏族血紅蛋白濃度海拔拐點,再高或難適應
6月19日上午,澎湃新聞(www.thepaer.cn)從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悉,近日,該所的宿兵實驗室和其他科研院所合作研究發現了藏族人群血紅蛋白濃度的海拔拐點為4500米。
該科研團隊初步回答了藏族人群究竟能適應多高海拔的問題——通過調控血紅蛋白濃度來適應高原低氧環境的調控機制在4500米以上的極限高海拔低氧環境中可能不再有效。
研究表明,世居青藏高原的藏族人群可以較好地適應高原低氧極端環境。與移居高原的平原人群相比,世居高原的藏族人群在生理上表現為具有較高的通氣量、較低的肺動脈壓以及相對較低的血紅蛋白濃度。
其中,血紅蛋白濃度可以間接地反映人群對高原的適應情況。宿兵實驗室與西藏大學高原醫學研究中心崔超英實驗室、青海高原醫學科學研究院吳天一實驗室等通過10多年的緊密合作,深入當地村鎮,實地采集了20多個地理區域的不同海拔藏族人群的各項血液、生理和生化指標數據,涵蓋從最低海拔(墨脫縣,1,900米)到極限高海拔(浪卡子縣普瑪江塘鄉,5,018米)的世居藏族人群。研究人員系統分析了這些藏族人群的血紅蛋白濃度隨海拔高度變化的模式,發現藏族人群的血紅蛋白濃度和紅細胞增多癥檢出率在4500米左右是一個拐點,4500米以上呈現快速的增長。
研究結果提示,藏族人群通過調控血紅蛋白濃度來適應高原低氧環境的調控機制在4500米以上的極限高海拔低氧環境中可能不再有效。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宿兵向澎湃新聞解釋道,4500米是一個拐點是根據數據推導的一個結果。這并不意味著4500米以上沒有藏族人群世代居住。
他說,調查結果表明,大約有6.2%的藏族人居住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極限高海拔環境中。
不過,由于紅細胞過多,生活在極限高海拔環境中的藏族人多患有紅細胞增多癥。
“血液粘稠度高,血液流速緩慢,不能夠及時有效地將氧氣輸送到各個組織器官中,可導致各臟器及組織充血,血流淤滯及缺氧性損害。”宿兵說。
這項研究將有助于全面認識和理解藏族人群獨特的高原適應能力,并將為高原病的預防和治療帶來新的啟示。宿兵的研究組未來將對藏族人群的其他生理表型如心肺功能等開展研究,進一步驗證在血紅蛋白分析中發現的海拔拐點及其遺傳調控機制。
該研究成果于6月7日在線發表在《美國血液學雜志》上(American Journal of Hematology, doi: 10.1002/ajh.24809)
西藏大學首屆博士生張慧、中科院昆明動物所博士生和耀喜、西藏大學教授崔超英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昆明動物所研究員宿兵與副研究員祁學斌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中科院先導B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微進化”重大研究計劃項目和地區科學基金、科技部“973”計劃以及西藏大學珠峰學者等項目的資助。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