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故宮花信|杏花:鷓鴣聲里雨絲斜,開遍千花與萬花
一場春雨,杏花江南。南宋陸游的“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道盡了雨后江南的幽美婉約。
“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說的是春光之美,雖然上海等地的一些社區由于疫情還處于封閉中,但春日的花信與生活的自在是封不住的。在杏花盛開之際,《澎湃新聞·古代藝術》推出的系列專欄“故宮花信”本期關注的是古代名跡里的杏花:其中,既有元代錢遠筆下的“粉衣朱掌又能啼,落日東風得意時。”也有明初詩人陳基題杏花的句子:“鷓鴣聲里雨絲斜,開遍千花與萬花。”
煙雨江南里的杏花
宋 馬遠 《倚云仙杏》
宋 馬遠 《倚云仙杏》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馬遠字欽山,山西河中人,南宋光宗寧宗兩朝(1190—1224)畫院待詔,與父世榮、祖父興祖,子麟皆善畫。山水、人物、花鳥種種臻妙,山水尤能獨樹一幟,與夏圭齊名,時稱“馬夏”。
宋 馬遠 《倚云仙杏》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本幅設色繪紅杏一枝,布局簡略。折枝由左側斜出,至末梢上下分叉,折轉伸展。花朵或含苞吐蕊,或怒放爭勝,翻俯偃仰,渾融天成。上方有楊皇后題:“迎風呈巧媚,浥露逞紅妍。”
(傳)宋 林椿 《杏花春鳥》
(傳)宋 林椿 《杏花春鳥》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原簽題“林椿杏花春鳥”,畫又名太平鳥的朱連雀立杏花枝頭,回首與觀賞者呼應。
本幅選自宋人《合璧畫冊》,枝干筆法接近林椿“山(木茶)霽雪”,惟轉折提頓較明顯,技法上更顯純熟。用色層層填染,具“山(木茶)霽雪”韻味。花朵白粉分染處理,與推斷為馬麟(約1180—1256后)所作之宋人“桃花”相類,然“桃花”枝干更見自然感。林椿、馬麟的活動時期在先后間,“杏花春鳥”則或是略晚于馬麟之典型精致南宋院畫作品。
宋 趙昌 《寫生杏花》
宋 趙昌 《寫生杏花》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趙昌(約10世紀末—11世紀初),四川成都人,字昌之。擅畫花卉,常在清晨朝露時分繞欄觀察,并于手中調制色彩描繪之,自號“寫生趙昌”。
宋 趙昌 《寫生杏花》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本幅選自《宋元集繪》冊,僅畫杏花一枝,花朵繁盛,顯得春意盎然。筆墨精致秀雅,花瓣主要以白粉染成,只在花苞部份加染胭脂,有剔透之感;花萼則以胭脂點染,色澤濃郁,兩相襯托,憑添一份嫵媚。
宋 錢選 《畫鵝》軸
宋 錢選 《畫鵝》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錢選(1239—1299),宋末元初著名畫家,與趙孟頫等合稱為“吳興八俊”。字舜舉,號玉潭,又號巽峰,霅川翁,別號清癯老人、川翁、習懶翁等,湖州(今浙江吳興)人。
南宋景定三年鄉貢進士,入元不仕。工詩,善書畫。畫學極雜:山水師從趙令穰;人物師從李公麟;花鳥師趙昌;青綠山水師趙伯駒。人品及畫品皆稱譽當時。繼承蘇軾等人的文人畫理論,提倡士氣說,倡導戾家畫。他提倡繪畫中的“士氣”,在畫上題寫詩文或跋語,萌芽了詩、書、畫緊密結合的文人畫的鮮明特色。
宋 錢選 《畫鵝》軸(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本幅有錢選自題:“粉衣朱掌又能啼,落日東風得意時。我已無心對寒食,且須留汝伴清陂。吳興錢選舜舉。”
(傳)元人 《杏鵝圖》軸
(傳)元人 《杏鵝圖》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傳)元人 《杏鵝圖》軸(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本幅無名款,舊傳為元人之作。 描繪水濱雙鵝,旁有兩棵柳、杏,飛燕穿梭柳葉之間,柳陰下斜出幾枝杏花。從繪畫內容及布局看來,它像是明院體大幅花鳥畫的構圖,畫柳干之皴紋,有仿呂紀之筆意,畫鵝則似林良寫禽之趣,應是結合林良、呂紀影響之作。
元 商琦 《杏雨浴禽圖》軸
商琦,元代畫家,字德符,號壽巖,曹州濟陰(今山東菏澤)人。父商挺(1209—1288),字孟卿,號左山,為元初名臣。商琦擅畫山水,宗法宋代李成、郭熙一脈,筆墨俊雅,亦有高趣,師法古人亦師法造化,以切身感受入畫,聲譽于時,對元代后期畫家有一定影響。
本幅有元末明初詩人陳基草書題跋:“鷓鴣聲里雨絲斜,開遍千花與萬花。一幅春光無限意,晴光滿紙燦流霞。陳基。”
明 呂紀 《杏花孔雀》軸
明 呂紀 《杏花孔雀》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呂紀(1439—1505),浙江鄞縣(今寧波)人。字廷振,號樂愚,一作樂漁。弘治(1488—1505)間值仁智殿,官至錦衣指揮,是明代與邊景昭、林良齊名的院體花鳥畫代表畫家。呂紀繪畫風格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以水墨為主略淡彩,用筆較為豪縱,另一類則是設色濃麗,用和工致,具有富麗的宮廷裝飾趣味。其繪畫風格由水墨淡色畫轉為工筆重設色畫,直接的原因是為了適應不同皇帝的不同口味,具體說來就是弘治皇帝朱祐樘的欣賞口味不同于他的父輩成化皇帝朱見深,從而造成了呂紀多畫鳳凰、雉雞、仙鶴、孔雀、鴛鴦之類,雜以花木草石,具有生氣。
明 呂紀 《杏花孔雀》軸(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 呂紀 《杏花孔雀》軸(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 呂紀 《杏花孔雀》軸(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本幅牡丹、孔雀,雀爵諧音是高官祿位,皆是富貴象征。畫中整體風貌,如御花園中,杏花牡丹,嫣紅粉白相映,一派春日歡欣。畫法杏花圈瓣,孔雀翎毛,用筆沉著而精工,青綠鉛粉之運用,亦脫盡火氣,得靜穆法,樹石皴紋仍是呂氏本性。
(傳)明 呂紀 《畫花卉翎毛》軸
(傳)明 呂紀 《畫花卉翎毛》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畫中杏柳迎風搖曳,八哥、山鳥一雙穿梭其間;溪中游魚成群,岸上鴛鴦兩對,正是春暖花開時節,景候怡人。
(傳)明 呂紀 《畫花卉翎毛》軸(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傳)明 呂紀 《畫花卉翎毛》軸(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傳)明 呂紀 《畫花卉翎毛》軸(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本幅無畫家款印,觀其構景、筆意,頗得呂紀之精神面貌,應是傳承呂氏畫風之作。
明人 《畫花鳥》軸
明人 《畫花鳥》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人 《畫花鳥》軸(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湖畔柳樹聳立,杏花盛開,飛燕穿梭柳絮之間,翡翠停棲杏枝,瀆鳧(文鳧)或立或游,構成饒富生趣之春景畫面。這種柳燕、杏花、水禽之春景,常見于呂紀一派的宮廷花鳥畫。本幅畫柳石、羽禽亦出呂紀一派畫法。
明 沈周 《杏林書館》軸
明 沈周 《杏林書館》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吳郡庠生葛行簡二子,在襁褓時多病,醫師陳公尚治愈之。葛因請沈周作杏林書館圖,兵部主事徐源作賦以為謝。徐賦署年成化辛丑(1481),是時沈周五十五歲。
明 沈周 《杏林書館》軸(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 沈周 《杏林書館》軸(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本幅畫杏林中瓦舍數間,一人坐敞堂中靜讀,蓋寫醫師陳公尚也。客從橋外來,繞圍墻而就問,蓋寫病人之求治者。山樹畫法皆與五十歲時為吉之所畫山水甚近,筆意圓熟,惟更為遒勁耳。神仙傳云:“董奉居廬山,為人治病。重者種杏五株,輕者種一株,號董仙杏林”。杏林書屋,蓋取義于此。
徐源賦詩題有:“方春日之暄妍兮,漫杏林之鮮麗。氣固驕于松筠兮,香更嘉于蘭蕙”之句。
明 沈周 《杏花圖》軸
明 沈周 《杏花圖》軸 故宮博物院藏
明 沈周 《杏花圖》軸(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明 沈周 《杏花圖》軸(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畫中杏花繁盛,各具姿態,枝干老結,筆墨蒼厚,自題:“布甥簡靜好學,為完庵先生曾孫,人以科甲期之,壬戌科果登第。嘗有桂枝賀其秋圍,茲復寫杏一本以寄,俾知完庵遺澤所致也。與爾近居親亦近,今年喜爾掇科名。杏花舊是完庵種,又見春風屬后生。”據此可知此軸乃為恭賀其老師劉玨(號完庵)之曾孫劉布登科所繪。
明 文徵明 《紅杏湖石圖》扇頁
明 文徵明 《紅杏湖石圖》扇頁 故宮博物院藏
這是一幅文徵明送與做官友人的畫作。圖繪有著皺、漏、透、瘦之美的太湖石與體態婆娑的杏樹相佐相依的小景。文徵明以工繪山水畫著稱,偶爾繪人物和蘭竹,以杏樹為主題的畫作僅此一幅扇面畫,非常難得。此圖布局巧妙,石與樹一左一右,呈揖對之勢,石以其堅實的質感托出樹木的柔媚,增添了畫作的剛柔之美。全畫于蒼潤純熟的筆墨間流露出文人畫娟雅之氣。
扇頁有自題:“三月融融曉雨干,十分春色在長安。香塵屬路紅云煖,總待仙郎馬上看。小詩拙畫奉贈補之翰學。丁酉臘月既望。徵明。”“丁酉”是明嘉靖十六年(1537),文徵明時年68歲。
明 唐寅 《杏花》軸
明 唐寅 《杏花》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唐寅(1470—1523),江蘇吳縣人,字子畏,一字伯虎,號六如。天資穎異,性格瀟灑不羈,自命為江南第一風流才子。山水、人物、花鳥無所不精,畫師周臣,而有出藍之譽。
明 唐寅 《杏花》軸(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圖繪春杏一株,由畫幅左側向古上方伸張。干先鉤畫,再行皴擦,枝則多用濃墨寫成。滿樹繁花,不著脂粉,去絕俗艷之氣。花以濃淡墨點成,繁花復加密蕊,益增筆調之變化。
明 唐寅 《杏花》軸(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 唐寅 《杏花》軸(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唐寅行書自題:“新霞蒸樹曉光濃。歲歲年年二月中。香雪一庭春夢短。天涯人遠意匆匆。吳郡唐寅。”
明 陳淳 《畫花卉冊〈杏花〉》
明 陳淳 《畫花卉冊〈杏花〉》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陳淳(1482—1539)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字道復,后以字行,更字復甫,號白陽,又號白陽山人。他的有些作品,所畫質樸,可以看出受沈周畫法的影響, 從他現存作品中即可見風格和用筆,既能放得開,又能收得住。在繪畫史上,陳淳與徐渭并稱為“白陽、青藤”, 陳淳的繪畫當屬文人雋雅一路的,即“白陽”一派畫家。
本幅有清高宗題:“半是含苞半是開。風流盡得別神裁。不因嫩葉枝頭出。乍欲圖中認墨梅。”
明 劉邁 《杏林春燕》軸
明 劉邁 《杏林春燕》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 劉邁 《杏林春燕》軸(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劉邁,明晚期金陵(今南京)人,史稱“工花草”,畫家的作品和資料極少。本幅畫家自題:“天啟元年(1621)閏二月寫藏斯馨館。劉邁。”
明 錢谷 《畫杏花喜鵲》軸
明 錢谷 《畫杏花喜鵲》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錢谷(1508—1572),長州(江蘇吳縣)人,字叔寶,自號磬室。少孤失學,迨壯,游文徵明門下,始得書讀之。以其余力,點染水墨,山水蘭竹兼妙。本幅杏花開于春日,枝頭上飛來一只喜鵲,寓有喜報春訊之意。畫花寫鳥之筆墨雅淡潤厚,并有沈周、文徵明之遺韻。
清 惲壽平 《畫花卉冊〈杏花〉》
清 惲壽平 《畫花卉冊〈杏花〉》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惲壽平(1633—1690),初名格,字壽平,以字行,又字正叔,別號南田,一號白云外史、云溪史、東園客、巢楓客、東野遺狂、草衣生、橫山樵者。江蘇武進人。惲壽平早年向伯父惲向(明末山水畫家)學畫山水,取法元代王蒙、黃公望、倪瓚,并上溯董源、巨然。中年以后轉為以畫花卉禽蟲為主。他從明代沈周、孫隆等人的作品中吸取創作經驗,再參考畫史文獻資料,創造“仿北宋徐崇嗣”的沒骨花卉畫法,更以徐崇嗣為宗,兼取各家之長,極大的發展了沒骨畫。所畫花卉,很少勾勒,以水墨著色渲染,用筆含蓄,畫法工整,明麗簡潔,天趣盎然。惲壽平的藝術創作,有自己獨創的藝術見解,他在《南田畫跋》宣稱:“俗人論畫,皆以設色為易,豈不知渲染極難”。又說:“宋法刻畫而無變化,本由于刻畫,妙在相參而無礙,習之者視為岐而二之,此世人迷境……”。這是說宋畫工整,元畫寫意,二者應相參才能入妙。
本幅有畫家行書自題:“采香涇上雨如絲。山寺春深人未知。霧滿空巖啼百舌。春風已過杏花枝。唐解元有折枝紅杏。逸氣飄舉。非時史所能夢見。”
清 惲壽平 《畫花卉冊〈杏花〉》
本幅畫家行書自題:“唐解元折枝紅杏饒有風云韻。余于金閶紅鵝館見之。因臨。南田壽平”
清 鄒一桂 《杏花清高宗御題》軸
清 鄒一桂 《杏花清高宗御題》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鄒一桂,江蘇無錫人。字元褒,號小山,又號二知、讓卿、鄉森子。世宗雍正五年(1727)進士,官至禮部侍郎。善工筆花卉,設色明凈,為清初宮廷花卉畫家。著有《小山畫譜》《小山詩集》。本幅設色杏花一株。老干盤曲,一分為二后,再挺而向上,纖枝上布滿新蕊。此畫構圖非常簡潔,畫家描繪精細,蒼老的樹皮和大小不等的樹瘤,皆用赭墨線條表現,洋紅點染的杏花蕊,驕艷可人。畫家除了名款,尚有長題一首。此外通幅滿布十四首行書詩文,這是乾隆皇帝(1711—1799)在乾隆二十年(1755)命鄒一桂畫此東竺庵杏花后,三十七年間(1755—1791)陸續賞畫有感所題。詩文中有對畫家寫生得精神的贊賞,也有對畫家辭世后的追念。這些乾隆的題記和清內府鑒藏璽,已然成為中國書畫經清代御府典藏過的明證。
(本文部分內容整理自故宮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相關資料。)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