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現場|卡塞爾文獻展開幕:用藝術對抗偏見與狹隘
6月10日于德國中部開幕的卡塞爾文獻展,不僅是一場關于“美”的展覽,更關乎當下的熱點話題的思考。
每隔五年舉辦的文獻展已成為全球當代藝術人士與愛好者的目的地。60多年的歷史,奠定了文獻展關切政治社會話題的傳統,本屆文獻展也試圖通過藝術形式展現自身態度。當代藝術作為一個全球性的交流平臺,也自愿擔負起對抗偏見與狹隘的責任。以下為“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6773257.com)記者的現場的報道。
卡塞爾文獻展現場卡塞爾文獻展(Documenta14)開幕之時(6月10日),歐洲并不太平。曼徹斯特、倫敦、巴黎,接連蒙受恐襲影響,德國也時刻嚴陣以待。卡塞爾位于德國中部,每隔五年舉辦的文獻展已成為全球當代藝術界人士與愛好者的目的地。60多年的歷史,奠定了文獻展關切政治社會話題的傳統,本屆文獻展也試圖通過藝術形式展現自身態度。當代藝術作為一個全球性的交流平臺,也自愿擔負起對抗偏見與狹隘的責任。
卡塞爾文獻展現場當亞當·希姆奇克(Adam Szymczyk)于2013年啟動本屆文獻展項目時,在當時的背景下,他也許計劃著針對殖民主義、白人至上主義建構起來的博物館系統展開一場痛擊。而今,經歷了美國大選、英國脫歐,以及全球此起彼伏的恐怖主義事件,對于文獻展來說,它要與極端勢力展開街頭巷戰,甚至必須為表達自由本身進行斗爭。
卡塞爾文獻展現場“向雅典學習”是策展人亞當·希姆奇克提出的主題。雅典,既是當下影響廣泛的移民難民問題的前線,也是日益展露危機的民主制度的淵源。與此同時,由于它多年來飽受債務問題困擾,也是影響著整個歐元區的經濟局勢。甚至有人調笑,說希臘為了還清債務,不得不把帕臺農神廟賣給德國了。
卡塞爾文獻展參展作品《書之帕臺農》在此時機,文獻展首次走出卡塞爾,第一次在兩個城市以同等規模舉辦展覽,在雅典的百日展期過半之時,卡塞爾的展覽正式開幕。在現場可以看到,文獻展幾乎將半個雅典搬到了這里。Martha Minujin的《書之帕臺農》成為卡塞爾文獻展最引人注目的作品。在弗里德里希廣場上,藝術家以書本搭建出和真正的帕臺農神廟同等大小的殿堂。《五十度灰》、《麥田里的守望者》、卡夫卡、普魯斯特,有不少書本是基于個體角度的敘事,無論歷史政治如何變化,這種語言、文字、故事的交流,是對抗暴政和偏見的方式。
弗里德里希阿魯門博物館門楣上的名字被改動了廣場旁的弗里德里希阿魯門博物館,一貫是卡塞爾文獻展的主展場。“澎湃新聞·藝術評論”記者在現場看到,這次,它傾其全館空間,呈現來自雅典當代藝術博物館(EMST)的館藏。EMST從2000年開始收藏1960年代以來希臘和國際藝術家的作品。從展覽中,既可以縱覽希臘當代藝術的發展,了解希臘近代政治社會歷程,也可以變換立場,體會從希臘的國立博物館角度觀看當代世界的視野。
Koken Urgun作品《我,士兵》(2005),EMST收藏Vlassis Caniaris作品Hopscotch(1974),EMST收藏EMST的收藏中包括不少關注移民主題的藝術作品。Vlassis Caniaris是希臘戰后最重要的藝術家之一,他于上世紀70年代旅居巴黎和柏林期間完成了“移民”系列作品,反映了當時大批從東歐和土耳其前往西歐的“客居工人”的生存狀態。展覽中還有作品,關注穿越美墨邊境時失去生命的人,或是1948年以來被以色列占領、摧毀的418個巴勒斯坦村莊。展廳盡頭是一個關于希臘近鄰土耳其進行軍事動員的視頻,主席臺上鼓動人心的演講,對照著士兵年輕的臉龐,展現民族主義情緒高漲之時的個體狀態。
卡塞爾文獻展現場關于美墨邊境死亡者的作品“我們反對的,是將不確定當作習以為常。”文獻展巡回展策展人博納文圖納(Bonaventure Soh Bejeng Ndikung)在新聞發布會上斥責了美國總統特朗普的一系列舉措:退出巴黎氣候協議,穆斯林旅行禁令、對于新聞自由的打壓……當“我們”變成“我”,當人們開始筑起圍墻敵視鄰居,當人們需要在人群中不斷地找出“他者”,甚至當“我”一夜之間成了“他者”,文明的危機逐漸展露出端倪。
在文獻展現場,“他者”的聲音反復得到聲張,這其中包括各類少數派和弱勢群體。他們的故事各不相同,卻又經歷過類似的處境,有時候,參展者會驀然發現,“他們”離“我們”如此切近。
卡塞爾文獻展參展作品《77平方米,9分26秒》2008年,在卡塞爾當地曾經發生一起命案,網吧店主、21歲的Halit Yozgat被槍殺,這個案件也導致一場4000人參與的游行活動。在此之前,連續8年之間,已有8位居住在德國的移民死于同一把槍下。這系列命案顯然與種族主義有關,其幕后主導是德國一個新納粹組織。針對這起一直懸而未決的命案,“Halit的朋友社團”和“法醫建筑學”合作,利用公開資料重新構建了命案現場并進行模擬和推論。《77平方米,9分26秒》是他們在文獻展上呈現的作品,通過3個頻幕,向觀眾展現他們的調查結果。
“對于那些移民來說,這里是不是安全的居所、是不是他們的家園?這個問題必須得到解答。如果政府不能有所作為,那么我們這些文化機構也應該追尋真相。”法醫建筑學成員Eyal Weizman表示,“為什么要在一個藝術展覽中展現這樣的作品,藝術是關于懷疑,一個展覽不僅在于美,更關乎真。”
Lorenza Bottner的作品展覽中也不乏性少數群體的聲音,在這其中,藝術家Lorenza Bottner的故事令人感慨。他出生于智利,8歲時遭到電擊失去了雙臂。他學習了舞蹈和繪畫,用自己的腳和嘴進行創作,并開始以女性化形象面對外界。這位變性的無臂藝術家以自己的藝術生涯向世人展現了一個獨特的個體。
Lorenza Bottner的作品“也許我可以成為自然史博物館的一個展品,卡塞爾的自然歷史博物館,如何看待一個跨性別者。”策展人Paul B. Preciado表示,他將變性的過程與文獻展的精神進行了對比,“兩者都是為了打破二元論的局限和偏見。文獻展旨在打破殖民主義、白人至上主義建構起來的博物館制度。”
卡塞爾的魅力,除了直面現實問題,也包含它與所在城市共同生長的傳統。1955年,卡塞爾文獻展誕生于戰后的廢墟當中,而今已成為這個城市自我認同的重要組成部分。本屆文獻展,展覽也深入格林童話博物館、自然史博物館、喪葬文化博物館等多個文化機構,以及火車站、公園、廣場等城市公共空間。
卡塞爾文獻展現場缺失的展簽、一問三不知的臨時工作人員,讓這個展覽顯得稍許有些倉促。但即便如此,卡塞爾文獻展依然延續了它一貫思考求真的力量。
在新聞發布會的尾端,當一位與會者向亞當·希姆奇克提問:“在你看來,藝術作品在審美意義有多重要?”
希姆奇克回答說:“如果你覺得美學更像化妝品,就像一件漂亮的事情,那么我認為審美意義可能是有用的。但是我們對肌理和結構更感興趣。”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