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馬上評|“熊老人”越來越多?其實是對老齡社會的“不適癥”
今天,人民日報官微又轉發(fā)一則小視頻:6月7日,浙江海寧一位大爺在公交車上大聲放音樂,還摳腳,司機提醒大爺小聲一點,注意文明,結果被大爺吼了一路,“我天天坐公交,沒有駕駛員像你這樣說我!呸!我不要你說!”
結合此前諸多攪動輿論的事件(如仲大軍事件),很多人想不通,這是為什么?公共場合不時有老人“上頭條”:碰瓷、搶座、打罵、猥褻女性……當我們還沒能處理好“熊孩子”的時候,一扭頭,部分本該慈祥善良的老人卻紛紛變成了“熊老人”。
不要認為這是一種新聞扎堆兒產(chǎn)生的“印象強化”,也不是什么“標簽化”,而是時時刻刻發(fā)生在人們身邊的事件。每個人都無法逃避,都是在場者,都可能成為“熊老人”發(fā)飆的對象。
客觀講,很多老人事情無多,精力仍健,而以往人生中積累的太多憋屈、隱忍、不滿情緒,也因為老了而找到了一個釋放的出口,而當他們發(fā)現(xiàn)社會對他們并無任何制約辦法的時候,更是變本加厲、肆無忌憚。可以說,“熊老人”突然涌現(xiàn),本質上是一種老人面對老齡化社會的“不適癥”。
至少在目前而言,我們社會的很多老人還不知道怎樣做老人,更不知道在一個老齡化的社會,該如何安排自己的行為。這種沖突,可能是一種力量的尋找,但更多是一種價值的迷失。
他們只是舉著尊老敬老的旗幡,卻不知道,任何尊敬都是雙向的,年齡、胡子可能是一種足以自傲的資歷,但卻并不必然意味著可以收獲尊敬,更不要說可以肆意妄為;他們可能會帶著過往的情緒繼續(xù)走在社會上,卻不知道,生命中的每一段都有每一段的邊界,年輕時候不可以做的,老了以后同樣不可以做。
也因此,學會做老人,學會做好人,應該是當下社會的一個絕大命題。老人本身的問題,社會有責任包容、幫助他們,而我們每個成年人也應該從現(xiàn)在開始,多一些邊界意識、規(guī)則意識、文明意識。
這是因為,我們所處的社會,老齡化才剛剛開始,“熊老人”的故事,才剛剛開始,并正在展現(xiàn)它超強的滲透、浸染乃至覆蓋能力。
據(jù)人社部權威數(shù)據(jù)披露,截至2014年,中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到2.1億,占總人口的比例15.5%。目前,中國老年人口數(shù)量正以每年800萬的速度增長。到2050年左右,中國老齡人口比例會達到峰值,超過4億人,即每3個中國人中就有一個老人。而當城市化與老齡化出現(xiàn)疊加效應,則未來的幾十年,必然會出現(xiàn)一個老人占據(jù)絕對優(yōu)勢的社會。
有什么樣的“熊孩子”,就有什么樣的“熊家長”,相應的,也會有什么樣的“熊老人”。我們當然應該指責那些為老不尊的“熊老人”,但同時,也應該反觀自身,檢點一下自己的身上,是不是存在目前“熊老人”身上固有的某些特質,并克服之。既然我們齊聲指責“壞人變老”,那么,不妨從現(xiàn)在開始,學做一個好人。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