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現場|王安石、張即之書法領銜,上博再展受贈文物
澎湃新聞獲悉,“盛世芳華——上海博物館受贈文物展”今天下午(3月9日)在上海博物館開幕,展覽匯聚195件/組受贈文物,包括王南屏、房淑嫣捐贈的北宋王安石《行書楞嚴經旨要卷》,何鴻章捐贈的春秋晚期吳王夫差盉,翁萬戈捐贈的明代沈周《臨戴文進謝安東山圖軸》等。
該展覽也是上博繼去年舉辦“鼎盛千秋”和“高山景行”之后的又一受贈文物大展,亦是今年上海博物館七十周年館慶的精彩篇章。
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說,“上海博物館東館建成開放已進入倒計時,上博人民廣場館舍今年將迎來建館后的首次閉館大修,因而這一特展所帶來的,是暫別前博物館與觀眾之間的一次深情對視?!?/u>
“盛世芳華——上海博物館受贈文物展”展覽現場
“盛世芳華——上海博物館受贈文物展”展覽現場
“上海博物館受贈文物展”展覽現場
澎湃新聞在現場看到,本次展覽延續了去年“高山景行”的總體思路和脈絡,展品涵蓋書畫、青銅、玉器、印章、竹刻、雕塑、陶瓷、錢幣等各個門類。
據上海博物館保管部副主任、研究館員張東介紹,上海博物館的捐贈者人數超過800位,去年的“高山景行”主要以50位上博早期捐贈人為脈絡,結合他們的收藏品,呈現上海博物館文物收藏體系逐漸建立的過程;“盛世芳華”選取的是1978年改革開放以后對上海博物館藏品構建有突出貢獻的50位重要捐贈者,這其中有以收藏家為主的捐贈人,有在上海生活過而后捐獻文物給上博的海外華人,也有部分就是海外的收藏家。他們之中有些把個人一生中最主要的幾件收藏捐贈給上博,也有捐贈者是把整個家族的畢生收藏捐獻出來。
據悉,除常設展外,“盛世芳華”為上海博物館建館以來舉辦的第33個受贈文物展,上海博物館通過舉辦捐贈展既是為了表達對捐贈者通過捐贈文物支援上博建設、上海這座城市建設這一義舉的敬意,也是為了通過展示捐贈者的藏品,反映收藏者的個人品味和收藏趣味。
此次展覽展出的受贈文物包括王安石《行書楞嚴經旨要卷》、小臣單觶、文彭“七十二峰深處”牙章、吳王夫差盉和沈周《臨戴文進謝安東山圖軸》等。
步入展廳,迎面第一個展柜的兩件展品是著名的書畫鑒賞家和收藏家劉靖基于1980年捐贈的南宋張即之《楷書待漏院記卷》和沈周《西山圖卷》。
南宋張即之《楷書待漏院記卷》展覽現場(局部)
劉靖基(1902—1997年)長期從事紡織業,是中國老一輩民族工商業者的杰出代表,著名愛國人士和社會活動家。此外他還是一位著名的書畫鑒賞家和收藏家,他所藏書畫 ,數量大,精品多,特別是宋元名跡,被他視為“寶中之寶”。1980年,劉靖基精心挑選了40件書畫珍品,捐獻給上海博物館,受到上海市政府的褒獎。
張即之是宋代書法家、政治家,擅寫行書、楷書與榜書,其書學米芾而出入歐陽詢、褚遂良、顏真卿,書風端莊厚重,穩健開張,氣勢雄渾。《楷書待漏院記卷》用筆明快簡潔,起收處干凈利落,點畫堅挺扎實,運筆中鋒力足,俊健不凡;結體方正茂密,骨格硬朗,呈現出一派古雅遒勁,蒼秀俊朗的美感。
沈周《西山圖卷》展覽現場(局部)
沈周的《西山圖卷》也是沈周描繪西山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王安石《行書楞嚴經旨要卷》展覽現場(局部)
王安石《行書楞嚴經旨要卷》(局部)
王安石《行書楞嚴經旨要卷》為此次展覽中的重點展品,為王南屏、房淑嫣于1985年捐贈,摘錄《楞嚴經》中《觀世音發妙耳門》一節,正書中間有行書,淡墨疾書,筆畫清勁,雖行次緊密,少有空白,然無繚亂之感。其用筆似不經意,卻有閑和蕭散之韻。卷后自署“余歸鐘山,道原假楞嚴本,手自校正,刻之寺中,時元豐八年(1085年)四月十一日臨川王安石稽首敬書。”為王安石去世前一年親自校正《楞嚴經》經卷文字。卷后有南宋牟獻之、元王蒙、明項元汴等人題跋。曾經元陳惟寅、明項元汴、清安岐、曹溶等人收藏。
王南屏(1924—1985年)是著名的文物收藏家。1949年后,王南屏移居香港,經營南洋棉布公司,20世紀60年代初加入了“敏求精舍”。王南屏的父親王有林(1900—1989年)愛好書畫,并有較高的鑒賞能力,搜集歷代書畫。王南屏受父親的影響,喜歡書畫,早在復旦大學求學期間,王南屏就經常在古玩書肆中尋覓、購藏古代書畫。
據張東介紹,王南屏的鄰居是著名收藏家葉恭綽和龐萊臣,因而在收藏上也深受他們的影響,書畫鑒藏水平日益精進。宋刊《王文公文集》和北宋王安石《行書楞嚴經旨要》卷是其一生中最重要的珍藏,系稀世珍寶,在王南屏去世后,由其夫人房淑嫣將這兩件珍藏捐贈給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現為上海博物館所藏。
宋刊《王文公文集》將在展覽后半段展出。
宋刊 王文公文集(局部)
張東提到,王安石兩次受貶,寓居金陵,晚年篤信佛教,《行書楞嚴經旨要卷》是王安石去世前一年完成,呈現其歷經磨難后平和、不拘一格的書風。王安石存世作品就兩件,一件收藏于故宮博物院,再有一件就是這件,反映了王安石書法的面貌,可見其重要性。
“小臣單觶”展覽現場
“小臣單觶”為李蔭軒、邱輝于1979年捐贈,其腹內底有銘四行22字,“王後坂克商,才(在)成師,周公易(錫)小臣單貝十朋,用乍(作)寶尊彝”。銘文記載成王平滅武庚叛亂,王師駐扎在成師,周公賞賜小臣單貝十朋,因茲鑄作此器。
李蔭軒(1911—1972年)是著名的文物收藏家、藏書家。自幼喜好古玩,從十幾歲就開始收藏歷代錢幣,后收藏青銅器。他收藏的珍貴青銅器有小臣單觶、魯侯尊、厚趠方鼎等兩百余件,還藏有大量古版書籍。1979年,李蔭軒夫人邱輝向上海博物館捐贈青銅器、印章等2178件,各類錢幣29770枚,商代玉器一件。
展覽現場
第二展廳匯集展出幾個世家收藏的舊藏,觀眾或可窺視中國世家收藏概貌。如來自著名的翁同龢的翁氏家族、冒辟疆的冒家等,其文物收藏大多來自祖上遺存,歷經幾代遞藏。來自康有為家族的展品則是在1961年,由康有為的孫女康保莊、康保娥將康有為遺存文物309件捐贈給了上海博物館。
康有為 《大同書》手稿
康有為手稿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如翁萬戈于2018年捐贈的明沈周《臨戴文進謝安東山圖》,翁宗慶捐贈的秦二世元年詔版、吳門信札集冊;冒廣生家屬捐贈的冒襄《行書七言詩軸》、林則徐《手札冊》等;康保莊、康保娥捐贈的康有為《大同書》手稿、康有為《戊戌奏章》謄清稿本等。
“盛世芳華——上海博物館受贈文物展”展覽現場
明沈周《臨戴文進謝安東山圖》 展覽現場
其中明沈周《臨戴文進謝安東山圖》軸為大青綠設色。2018年,翁萬戈于百歲壽辰之際,將所藏明代沈周《臨戴文進謝安東山圖》軸和清代王原祁《杜甫詩意圖》軸兩件繪畫珍品捐贈上海博物館。2019年1月上海博物館為其舉行了捐贈儀式,并于當年9月為專門為3件翁氏舊藏書畫舉辦“萊溪華寶——翁氏家族舊藏繪畫展”。
據介紹,本圖是沈周五十四歲時所作,臨摹的是比他略早的浙派著名畫家戴進的《謝安東山圖》,描繪東晉著名宰相謝安隱居東山時,攜妓出游,縱情山水的情景。畫上有沈周自題:“錢塘戴文進謝安東山圖,庚子長洲沈周臨。”后鈐“啟南”“石田”朱文方印。其出處最早可追溯自翁同龢1902年的日記:“舊仆李元泛海來謁,話北京事慨然,攜書畫十余卷……李元明日北歸,留所攜畫卷三軸:沈石田巨軸、又《竹堂圖》,高房山云山?!?/p>
沈周畫多仿元人,此畫風格在他的作品中既是一件孤品,也是一件奇品,堪稱絕無僅有。
展覽現場
展覽還展出了杜維善、吳籌中、施嘉幹等收藏家捐贈的錢幣文物,基本奠定了上博的錢幣收藏基礎,也是得益于這些藏家的支持,使上博成為中國收藏錢幣實力最雄厚的機構之一。
杜維善捐贈的絲路錢幣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據介紹,上海博物館自成立以來,接受的捐贈藏品數量、藏品質量、捐贈人數和批次,在國內博物館皆無出其右者。截至2021年末,上海博物館館藏文物102萬余件,所藏珍貴文物逾14萬件。館藏文物中有8.8萬多件來自各界人士捐贈,其中珍貴文物3.3萬余件,一般文物5.5萬余件,捐贈品約占館藏文物總量的8.6%,館藏珍貴文物總量的23.6%,捐贈者包括個人和集體。至今,上海博物館的捐贈者人數超過了800位,集體捐贈超過120家,接受捐贈的文物批次更是多達一千二百多次。
子仲姜盤 展覽現場 葉肇夫1997年捐贈
回顧上海博物館受贈文物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上博成立之前。1949年9月7日,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批準成立上海市古代文物管理委員會;1950年1月20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批準上海市古代文物管理委員會改名為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并準備在上?;I建一個“具有規模的代表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的博物館”。為此,文物收藏者通過捐贈的方式積極投身于新中國的文化建設。以胡惠春、潘達于、譚敬、沈同樾、顧麗江、樂篤周、孫煜峰、丁燮柔、羅伯昭、李偉先等為代表的一大批收藏家,踴躍向上海市文管會、上海博物館捐贈文物,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形成了第一次文物捐贈高潮。
這一時期的捐贈人還包括徐森玉、吳仲超、謝稚柳、陳植等早期文博事業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他們一面籌策規劃行業發展的藍圖,一面用具體行動影響、動員、號召廣大群眾、收藏家群體,擁護黨和人民政府頒布的文物保護法令、文物征集政策,支持文物博物館工作。
清周文樞款犀角雕赤壁圖杯
清張希黃留青樓閣山水竹筆筒
改革開放以來,有感于國家各個方面建設的再次飛速發展,許多藏家將其多年珍藏,包括落實政策返還的文物精品,慷慨地捐贈給上海博物館,極大地豐富了上博館藏,鞏固和充實了藏品體系,并由此帶動了文物捐贈的第二個高潮。曾在上海生活過的海外華人也紛紛將其珍愛的文物捐贈給上海博物館。
展覽現場
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表示,上海博物館東館建成開放已進入倒計時,人民廣場館舍將迎來建館后的首次閉館大修。因而“盛世芳華”所帶來的,還會是暫別前博物館與觀眾之間的一次深情對視,一番殷殷心語。今后在東館和完成大修的人民廣場館,各類捐贈的展陳仍將繼續。博物館來自人民,服務人民,是我們不變的初心。
展覽海報
以本次展覽為契機,上海博物館還特別策劃制作了一部以回顧上博建館以來捐贈與受贈為主題的紀錄片《山高水長》,通過珍貴的歷史影像、檔案資料,采訪國內外捐贈人代表及后人,弘揚捐贈者們的家國情懷,引發觀眾的文化認同與共鳴。
本次展覽展期持續至9月4日。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