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兩會提案聚焦|老年教育/再就業/社區養老,盤點“老齡化對策”
先人一步,預判老年行業大趨勢。
整理 | 宋潔嬋 談雪貝 秦子惠 梁閣 石薇 郭夢君
排版 | Mico
2022年全國兩會正在召開。在積極老齡觀、健康老齡化的大背景下,來自各行各業的兩會代表委員獻言獻策,從各自的角度出發,提出應對老齡化的對策。
這些提案覆蓋老年教育、老年再就業、社區養老、老年金融、老年消費品等多個熱點領域。在提案的倡導之下,未來也許會有新的關鍵機遇。
透過提案,我們可以看到目前老齡化衍生問題的解決方向,拓寬思路,激發創新;也能看到各領域專家對老年行業趨勢的暢想,高瞻遠矚,提前布局。
在此,AgeClub梳理兩會代表委員涉及老年行業的提案內容,分為9個關鍵詞進行盤點,以供大家閱讀參考。
1.老年教育
湖南省政協副主席、民建湖南省委會主委賴明勇:加快民營資本進入老年教育市場。
經常參與教育活動的老年人占老年人口總數的比例遠達不到20%,建有老年學校的鄉鎮(街道)和老年學習點的行政村(居委會)分別離預期的50%、30%還有較大差距。
建議,完善頂層設計,把老年教育納入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盡快出臺專門的實施方案;設立專項資金建設老年社區教育活動場所,在社區設立更多的老干部(老年)大學輔導站、教育點;鼓勵職業院校參與社區老年教育,探索校企合作的模式,開辦老年社區教育點;探索老年人繼續就業模式,進行二次資源開發利用,聘用有專長的老年人從事教學和課程開發工作。
從經濟領域建議,破除壁壘,加快民營資本進入,探索放開老年教育民辦非組織登記,給予稅收優惠、政府購買服務、獎勵補貼等政策,鼓勵企業適當開發研學旅行、文化消費等高端消費,提高老年教育品質和經濟效益。(湖南政協新聞網)
南京圖書館參考咨詢部主任劉忠斌:將老年教育納入終身教育體系。
長期以來,我國老年教育事業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與學前教育、基礎教育、高等教育相比,老年教育受關注程度較低,無論硬件設施還是軟件服務都存在很多不足,特別是在政策法規制定、教育資源配置等基礎性工作方面還存在“短板”。
要將老年教育納入終身教育體系,推進制定老年教育法,在法律上明確政府、社會和老年人群體在老年教育事業發展中的責任、權利和義務,為相關政策的制定和執行提供法制基礎。(新華網)
民建廣東省委會副主委、廣東財經大學法學院院長魯曉明:可專門建立知識積累型的老年學校。
魯曉明指出,目前的老年教育處于一種零散的狀態。老年教育的功能類型非常多。比如對于需要再就業的老人,他們需要通過“充電”來跟上社會發展的形勢,學習具體的知識技能。還有更多的老人,他們則需要通過老年教育陶冶情操、充實生活。對于這部分老人,老年教育更多是一種參與社會的手段。
因此,老年教育不能與傳統教育相提并論,應該針對它的特點制定專門的規則,就像是現階段的基礎教育一樣。此外,現在還沒有相關的經費去發展老年教育,因此國家的財政預算也應該增加這一部分經費。
對于增長知識、提升技能的需求,可專門建立知識積累型的老年學校,或依托高校、職業院校開展相關教育;對于豐富生活、陶冶情操的需求,則可以依托街道、社區提供相關服務。(廣州日報)
2.老年再就業
民建廣東省委會副主委、廣東財經大學法學院院長魯曉明:挖掘低齡老人人力資源價值。
我們要改變僅僅把老年人作為贍養對象的觀念,要充分重視老年人力資源的利用,尊重老年人的就業意愿,實現老有所為。目前老年人口分為低齡老年人口(60-69歲)、中齡老年人口(70-79歲)和高齡老年人口(80歲以上)三部分,低齡老人有足夠的精力和能力實現再就業。
隨著醫療和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現代人的身體機能遠遠好于過去同年齡的人。有些研究甚至認為,現在60歲人的身體機能相當于18世紀40多歲人的身體機能。過早退出勞動力市場,造成養老儲備減少,對老年人來說也會造成生活質量下降。事實上,各行各業中仍然活躍著不少老年人,他們用自己的付出贏得了社會的尊重。(廣州日報)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研究員孫潔:建立老年勞動力檔案。
建議將我國老年人的起始年齡定為65歲。很多60多歲的人身體健康、充滿活力,應當成為我國巨大的老年人力資源。建立專門機構和“時間銀行”機制,對老年勞動力資源進行跟蹤調查、統計和“時間銀行”管理,推進老年人互助養老。
建立老年人檔案,掌握老年勞動力需求信息,疏通老年勞動力供求渠道,組織協調聘用離退休人員的工作,以提高老年人口的社會參與率。
適時制訂老年勞動政策,對老年勞動者的就業、工資福利、工作日制、退休金制等等作出一些原則規定,可以考慮在一些行業中適當延長退休年齡,逐步采用非全日制工作,或實行彈性工作制度。(中國青年報)
全國政協委員白巖松:研判和啟動老年就業市場自愿原則延遲退休。
在啟動老年就業市場時,第一是自愿原則;第二是盡量不擠占青壯年就業市場原則,開辟新的老年人就業領域;第三是法律和政策先行原則,為老年就業市場的平穩發展,做好準備;第四要堅持漸進性原則,在就業壓力依然很大的前提下,啟動這項工作更是為未來做準備。
首先要法律先行。針對老年就業市場的啟動,明確取消并懲治就業市場上的年齡歧視。同時,目前很多老年人就業與企業簽的勞動關系,根本不受《勞動合同法》保護,也需要進行相應的規范。
在政府相關部門成立探索并推動老年人就業的相關機構,領導老年就業市場的成長,組織專家學者啟動老年就業市場的研判。在就業市場和相關的就業招聘中,試點開設老年人就業柜臺,開招聘專場,尋找并擴大屬于老年人的就業崗位。在宣傳輿論層面,通過相關工作的開展,讓公眾對老年就業市場,有更多的了解和建議,共同推進這一項工作。
目前試點進行的延遲退休政策采用自愿原則。要探索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給予一定報酬或補助,并按照志愿原則,鼓勵退休的文化、教育、科技、醫療專業人士,回出生地西北、西南、東北、少數民族地區提供三年周期的專業工作,彌補這些地區的人才外流。當然也鼓勵其他地區的退休專業人才去參加這個項目或回家鄉基層工作三年一個周期。(新京報)
3.社區養老
安徽省宿州市泗縣泗城鎮花園井社區黨總支書記岳喜環:加大力度構建社區養老服務體系。
基層一些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配套設施不足、運作標準不統一、專業服務人員較少,因而服務項目以老年人日間照料活動為主,康復護理、心理慰藉、助餐助浴等精細化服務很難開展,不能很好地滿足養老服務需求。
岳喜環建議,應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將社區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資金納入地方財政保障,提升資金投入精準度。同時,進一步加強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加強社區養老服務設施與社區綜合服務設施的整合利用,并建立健全養老服務標準和評價體系,引領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人民日報海外版)
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政策助力老舊小區適老化改造。
總體看,老舊小區適老化改造仍在起步階段,存在一些問題。比如,老舊小區軟硬件設施不足,適老化配套缺口較大;資金籌集存在一定困難且相關業主難以達成一致,制約適老化改造的加快發展。
適老化改造的細則和要求散見于政府的部門規章中,尚未建構覆蓋國標行標等不同層次的標準體系,導致地方和地方之間、企業和企業之間的產品無法通用,造成資源無法整合甚至浪費的問題。加大籌資力度,推動適老化改造多元化籌資。地方政府應加大適老化改造投入力度,并應多方努力,形成合力,積極為適老化改造創造政策環境。
他舉例表示,有關主管部門應統一出臺政策,允許居民提取住房公積金和使用住宅專項維修資金用于加梯等適老化改造;銀行應提供“加梯貸”產品,提供低利率、免抵押的信貸服務;落實閑置土地利用、存量房屋用途調整等手段,為企業提供金融、土地政策支持,吸引第三方專業力量參與。(人民論壇網)
湖南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精算研究所所長張琳:應促進居家養老服務行業的專業化和規范化。
第一,國家應逐步出臺相應政策和法規對養老服務機構(企業)制定規范的準入門檻,對居家養老服務機構的資本、配套設施、服務內容和人員配置進行嚴格的審查,并在其經營過程中進行定期檢查。政府資金應該由補供方向補需方轉變,以刺激居家養老服務機構提供專業化服務。
第二,居家養老服務內容的側重點應逐步從護理服務轉向預防保健。隨著年齡的增長,未失能老人們的身體機理也會漸漸老化,最終可能也會喪失部分或全部的自理能力。對于未失能的亞健康老人來說更重要的是延遲身體的衰老和預防性保健。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應對符合條件的老人提供延遲衰老、預防保健的服務,可以涵蓋日間照料、上門護理服務、各種健康保健指導、社區衛生站對老年人視力、聽力衰退的檢查等。
第三,將政府購買居家養老服務納入基本公共服務清單。建議從省級層面將政府購買居家養老服務政府納入基本公共服務清單。同時,按照基本公共服務要求,建立分檔分擔的支出責任,構建中央、省、市、縣四級財政分擔機制,切實保障老年人的福利水平。政府應該重點加強對服務過程的日常監督,還可以將服務質量納入考核,對評估不佳的機構有一定的懲罰制度。(證券時報)
北京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部副主任金李:鼓勵部分城市老人在農村長期居住養老。
金李建議,鼓勵部分年紀較大的農民工回流,鼓勵部分城市老人在當地農村長期居住養老。在他看來,這既能降低養老成本,減輕對于城市資源的擠占,又發揮有條件的城市退休老人余熱,帶動當地農村經濟發展。
“農村地區特別是城市近郊,在物流電商發展起來以后,生活設施和服務都可以到位。如果再配以適當的醫養結合設施解決好老人的日常醫療保障問題,可以提供遠高于城市的養老生活性價比。”金李表示,國家加大給予在農村養老人群的補貼,提供經濟激勵,鼓勵養老分流,減少城市公共資源負擔。
金李還建議,借助鄉村振興,大力發展農村田園康養、旅游度假康養等服務,開發一個龐大的鄉村養老銀發經濟圈。對此,可以推出康養地產項目用地的優惠政策,配套基礎設施建設。鼓勵企業到農村去做康養旅游,制定相應養老考核指標,明確相關稅費優惠政策。
金李指出,通過結合“回村養老”和“發展康養產業,提供城市居民養老解決方案”的方式,做大鄉村養老產業,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新的增長點,也更好吸引部分農村年輕人回鄉務工,既解決農村非農就業機會問題,又使得本地甚至外地城市老年人可以在當地農村實現較高物質生活和人工服務水平的養老。(新京報)
4.老年金融
交銀施羅德基金總經理謝衛:優選機構先行開展個人養老金業務。
謝衛指出公募養老金業務現存的四大問題:
其一,全市場共有50家基金公司發行養老目標基金,但各公司在治理水平、經營管理規范程度、大類資產配置和投資能力等方面有顯著的差異,增加了投資者選擇該類養老產品的難度與風險;
其二,產品設計與市場需求契合度有待提高。尤其是目標日期基金,其資產配置比例隨時間動態變化, 初始權益資產比例較高、波動較大。
其三,基金投顧業務尚處于起步階段,且未與尚處于起步階段,且未與存在養老財富管理需求的應用場景有效結合,養老財富管理需求的應用場景有效結合,行業暫不能形成相對成熟的個人養老財富管理服務體系。
其四,行業在養老類產品設計、養老投資人才培養等方面缺少專門政策支持。
對于上述問題,謝衛建議:首先,選擇治理結構完善、大類資產配置及投資能力突出、內控制度健全、養老目標結構完善、大類資產配置及投資能力突出、內控制度健全、養老目標基金管理具有一定市場影響力的基金公司先行開展個人養老金業務。
其次,優選產品,提升行業個人養老金產品供給和服務能力行業個人養老金產品供給和服務能力。優選的標準是以低波動、收益相對穩健,風險相對可控的產品為先導,提高養老金融產品辨識度。
再次,行業合力深入開展投資者教育、行業合力深入開展投資者教育、打造行業的個人養老金服打造行業的個人養老金服務體系。
最后,進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升行業的整體競爭力。一方面對于個人養老金業務發展初期的新產品、新模式給予更政策支持;在養老投資人員的長期考核和激勵方面出臺相應政策,幫助基金公司吸引、培養、留住更多的養老投資人才。(每日經濟新聞)
原中國保監會副主席周延禮:加快制定商業保險參與長期護理保險的制度規范。
由于沒有制定統一的商業保險機構參與的制度框架,各試點城市在保障范圍、受益人群、保障水平、評估標準、籌資渠道、籌資標準、服務項目、經辦管理等方面存在一定差異,制度公平性和持續性問題較為突出。
他建議,加快制定商業保險參與長期護理保險的制度規范,參考其他國家做法,將長期護理保險納入社會保障制度框架,相關政府部門盡快研究出臺相關制度規范;建立全國統一的等級評定和需求評估標準,規范管理;鼓勵商業保險機構參與養老護理產業發展,逐步提高商業保險服務老年護理保障的能力,滿足老齡化帶來的長期護理保險需求。
此外,周延禮還提出,不斷完善保險機構參與養老護理服務體系;保險機構可探索基于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等技術手段創新服務養老護理產業的新模式,提高服務的便捷性和針對性。(中國社會報)
中國建設銀行湖南省分行黨委書記、行長文愛華:對‘以房養老’服務和產品進行探索。
文愛華鼓勵金融機構積極探索“以房養老”的新模式。他表示:“當前應該出臺相關政策,鼓勵金融機構加強產品研發,協同養老金公司,結合住房租賃業務,對‘以房養老’服務和產品進行探索。”(中國證券報)
5.老年消費品
全國政協委員姚衛海:盡快建立國家適老健康產品目錄。
目前適老產品(服務)沒有權威推薦,幾乎所有老年產品推薦均為商業行為。2013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提到,引導商場,超市,批發市場設立老年用品專區專柜,但從目前市場上看,寥寥無幾,商場超市幾乎沒有。
對此,姚衛海建議,盡快建立國家適老健康產品目錄,大力開發衣、食、住、行方面一條龍的適老用品,推動銀發產業品牌發展;規范、加大推動構建適老超市、商城養老產品柜臺建設,同時,建立“專家團隊”準入機制,鼓勵專家走上前臺,為老年人講解適老產品,讓老年人明明白白消費。(人民政協網)
美的集團家用空調事業部創新研究院主任李金波:加強智能家居適老化改造。
可以結合城鄉差異、因地制宜,制定家庭適老化改造標準,建立智能家居適老化改造示范區;重點幫扶低收入、欠發達地區老年人,鼓勵更多家庭開展適老化改造;制定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政策和行動方案,推進智能輔具、智能家居、健康監測、養老照護等智能化終端產品在示范街道(鄉鎮)、基地中應用,補齊居家養老服務的短板和不足,提升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和居家生活品質。
李金波還建議,可以進一步建立完善“智能服務型社會組織”的管理機制,切實營造老年人智能生活有益環境,讓老年享受到智能科技成果福祉。包括鼓勵企業提升適老化智能產品設計和研發,實現老年人無感知應用,以及提供智能產品補貼,讓更多中低收入的老年人家庭享受智能產品。
6.老年出行
天津航道局總工程師顧明:老齡化背景下,完善C6機動車駕駛證。
“中國老齡化勢頭迅猛,老年人渴望獲得更有意義的老年生活,其中,房車旅行是舒適與自由生活的象征,寄托了老年人‘安全探索世界’的愿望。”全國政協委員顧明調研認為,老年人是淡季和非假日旅游市場的重要補充,日益增長的老年房車自駕人群是該市場的新興一員。
顧明向表示,2021年12月27日,公安部發布修訂后的《機動車駕駛證申領和使用規定》,規定中明確定義了輕型牽引掛車(包括拖掛房車)這一車型的定義以及所需C6駕駛資質,為輕型拖掛車確立法律依據。
但規定也有不妥之處,如從規定發布至實施只有4個月的過渡期,給即將年滿60周歲的拖掛房車擁有者和已超過60周歲想考取C6駕駛證的人員預留的考試取證時間不足;且已滿60周歲的拖掛房車擁有者無法取得C6駕駛證,導致無法繼續駕駛拖掛房車旅行。
“應設立一個合理的過渡期(2~3年),給即將年滿60周歲的拖掛房車擁有者和已超過60周歲想考取C6駕駛證的人員留出相對充足的考試取證時間。”顧明建議借鑒國外經驗,充分論證取消年齡限制的可行性,根據超過60周歲駕駛員的年齡段,在體檢中增加相應檢查項目,結合體檢結果,對符合條件的人員考試發放C6駕駛證。(人民政協網)
北京市金臺律師事務所主任皮劍龍:探索“社區+物業+養老出行服務”模式。
要加快推行適老化交通出行服務,降低數字化出行的使用門檻,幫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建議將出行服務納入居家養老服務清單,為老年人從社區回歸社會、加強社會參與做好支持;探索“社區+物業+養老出行服務”模式,把出行服務引入社區,無縫銜接;推動在全國社區建設暖心車站等數字化出行適老設施,讓老年人能夠看得見、用得上助老打車等服務;實施“智慧助老”行動,引導老年人學習使用數字化出行服務。(中國經濟周刊)
7.智慧養老
云南聯通黨委書記兼總經理張云勇:電信運營商聯合產業鏈協同各方資源。
建議鼓勵電信運營商作為智慧社會建設的主力軍,聯合產業鏈協同好各方資源,共同推動數字技術網絡化、平臺化、智能化能力優勢與助老養老應用場景的融合創新,以醫療、健康、護理為切入點,規模化普及服務銀發族人群的異常行為監測、跌倒防護、一鍵呼救、實時健康監測等場景化應用。
并基于此,進一步打造智慧健康養老平臺,將銀發族人群的醫護健康、緊急求助、生活消費、情感陪伴、精神文娛等多種服務進行有機整合,通過協同社區、醫院、餐廳、藥店等各方資源進行跨界合作,打造全新線上線下一體化的智慧健康養老生態圈,為用戶提供“食、醫、健、護、樂”一站式的優質養老服務。
三胞集團董事長袁亞非:建立統一的養老大數據標準。
袁亞非表示,養老大數據建設是智慧養老模式發展的重要基礎,一套完善的養老大數據應是民政、公安、醫療、保險等多部門的數據集合。而當前居家社區養老基本是政府招標采購、企業自主運營,然后由中標的養老企業根據各地政府的不同要求和企業自身運營管理的需要來建設數據和信息平臺。
在這一過程中,老人的信息和數據大都是企業通過健康體檢、家庭問詢等方式獲取。如果項目期限結束,政府重新招標采購其他養老企業提供的服務,養老數據的搜集和建設可能又是另一套標準。數據的不統一既會導致系統重復建設、信息共享不暢、服務效率低下等問題,也給數據的采集、應用、監管等帶來不便。
他建議政府部門做好頂層設計,建立統一的養老大數據標準,在此基礎上搭建規范化的養老服務大數據平臺,同時考慮用戶信息數據安全性、私密性等,對平臺數據的獲取和使用范圍進行嚴格的規范;統籌協調民政、公安、街道、社區、醫療機構、保險機構等各方跨部門信息整合,加快養老大數據建設步伐。
對于目前居家社區智慧養老產品和服務市場供給良莠不齊的問題,袁亞非建議,加強智慧養老特別是家庭智慧養老解決方案的標準化建設,對于居家智慧養老的設備配置標準和產品功能、參數、資質及硬件種類搭配等要求,根據老人健康狀況、居住條件、養老需求和購買標準等不同情況,分類精準制定規范、動態調整。
另外,要逐步推行居家社區智慧養老服務標準目錄,針對不同情況的老人、家庭和社區的實際需要,分類制定不同的服務套餐標準,尤其要細化、強化核心養老服務項目,引導社會養老服務組織真正提升專業化養老服務能力。(證券時報)
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加快機器人在養老方面的積極作用。
劉慶峰表示,面對正在到來的人口老齡化社會,我國養老服務在適老化服務、智慧康養、老年人情感陪伴等方面仍存在不足。他建議,加快推進康養機器人的成果轉化,實現機器人輔助生活服務與康復訓練,補齊養老護理人員短缺問題;推動情感陪護機器人專項課題研究,尤其加強科技創新和產品支撐,提高老年人幸福指數、實現情感關愛;打造科技適老平臺,營造優待善待老年的良性氛圍,構建老年友好型社會。(中國婦女報)
8.健康管理
紅杉中國創始及執行合伙人沈南鵬:加大腦科學研究應用,改善老年腦健康管理。
腦科學在我國已進入到全新發展階段,但在應用實踐層面仍存在部分問題:腦健康疾病易被忽視,缺乏有效的早篩體系;識別腦健康風險的數據積累較少,數據庫建設仍較為薄弱;腦科學的研發資源共享有待提高,本土研究優勢仍待發揮。
當前和未來一段時間是老年腦疾病預防干預的關鍵窗口期。加大腦科學研究投入,推動改善老年腦健康管理,具有巨大社會和經濟意義。建議如下:支持低成本檢測技術開發,提高老年人早篩覆蓋率;增加腦疾病相關隊列研究項目,完善腦數據庫建設,促進研究臨床轉化;資助腦認知腦疾病前沿技術,提升腦科學的基礎資源共享。
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用人工智能技術解決慢病管理問題。
我國慢性病人口已超3億,慢性病負擔占我國總疾病負擔超70%。隨著人口老齡化加速,慢性病患者尤其是老年慢性病患者比例不斷攀升,龐大的慢性病群體不僅給基本公共衛生造成巨大負擔,也相應增加了醫保基金的運行壓力。
在基層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領域,人工智能技術正發揮日益顯著的賦能作用。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的全科輔助診斷系統“智醫助理”在通過國家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后,目前已覆蓋全國27個省市280個區縣,服務近5.3萬名基層醫生,累計提供輔助診斷超3.6億次,大大提升了一線電子病歷規范完整度和合理診斷能力。人工智能技術在基層醫療的應用,為解決我國“老齡化社會”的慢病管理問題提供了新思路。
劉慶峰建議,可以將智能語音外呼作為公共衛生服務手段納入《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當機器效果達到或超過人工水平時可以和人工服務一樣計入家庭醫生工作總量,以解決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人員短缺、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獲得感低的難題。(科大訊飛)
河南師范大學教授趙國祥:建議在養老機構設立心理服務中心。
通過走訪發現,養老機構對心理健康服務不夠重視,絕大多數養老機構未設立專門心理服務中心,沒有專門活動場地和設施,沒有配備專職人員,兼職隊伍流動性大、缺乏專業勝任力,心理健康服務弱化、缺位現象普遍。
此外,現有服務未能切合不同老人的個性化需求,針對性不強,心理健康服務形式單一,服務體驗參差,社會參與的心理服務過于“形式化”,未能建立長效機制,深入性較弱,對于特殊心理問題和精神障礙的診治缺乏專業性。
趙國祥表示,研究制訂養老機構心理健康服務標準,將心理健康服務中心場所設施、人員配備、資金投入等納入養老機構開業標準。將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務納入政府財政預算,對養老機構心理健康服務活動進行補助支持。(河南青年時報)
9.養老服務人才培養
江蘇南通佰仁堂常青樂齡護理院院長助理李楠楠:需要打通護理院年輕人的晉升通道。
很多護理專業的00后畢業生,都選擇到醫美機構和體檢中心工作,他們覺得那里更有吸引力。養老護理院的工作和醫院一樣三班倒,工資待遇卻比不上醫院,很多年輕人看不到職業發展前景。年輕人要么謀取更好的發展,要么選擇更舒適的行業。想讓年輕人長久留在養老護理院工作,從這兩點看,顯然都太難了。
這兩年在當地養老機構調研時,許多年輕人還告訴李楠楠,“在學校花四五年學習專業知識,去醫院工作,晉升通道更順暢”。李楠楠表示,目前還沒有相關政策打通護理院年輕人的晉升通道。
去年全國兩會上,她建議在職稱評定方面,養老護理員與醫院醫護人員享有同等待遇,鼓勵醫院醫師到護理院等醫養結合機構提供服務或兼職,并將此作為職稱評定的考量內容等。但真正享有同等待遇,目前還很難實現。(中國青年報)
福建省政協副主席、民盟福建省委會主委阮詩瑋:將養老服務人才培養納入地方人才發展中長期規劃。
當前,人才不足已成為制約養老事業高質量發展的瓶頸。按照國際標準測算,我國養老從業人員需求為1300多萬,但目前總量不足50萬。調研顯示,養老從業人員呈現“社會地位低、流動性高,收入待遇低、勞動強度高,學歷水平低、平均年齡高”的特點,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建設存在培養力度弱、培訓體系不完善、社會參與度不足等問題。
針對上述問題,阮詩瑋建議:由民政部牽頭聯合教育、財政、人社、衛健等部門,出臺加強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建設的總體指導意見,統籌推進全國養老服務人員發展;將養老服務人才培養納入地方人才發展中長期規劃,落實落細各項獎補激勵政策,切實保障養老服務人員的薪資待遇;
扶持養老服務社工組織、志愿服務組織等社會力量,全面推行養老服務“時間銀行”機制和“積分獎勵”制度,深入開展形式多樣的為老志愿服務活動;加快養老服務法立法步伐,并在其中設立“養老服務人員”專章,為推進養老服務人才專業化、職業化發展提供法治保障。(人民政協網)
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肝腸科主任安阿玥:惡意虐待老人養老從業人員應納入“黑名單”。
全國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共有床位800多萬張,按照國家標準,養老護理員跟老人的比例應為1:4,也就是至少需要200萬名護理員。但目前養老護理員還不足100萬人,數量缺口太大。
對于部分養老護理從業人員因薪資待遇、社會認可度等原因產生的心理壓力大和職業倦怠率高的問題,安阿玥委員呼吁,要多關注養老護理從業人員的身心健康問題,提高其薪資待遇和社會地位。
“可由地方民政部門監督補貼,保證養老相關專業人員薪資水平不低于上年度地方服務業平均薪資。凡進入非營利性養老機構或社區養老驛站工作的,工作滿3年后由地方主管部門給予一次性經濟補貼并分年發放。如家庭有從事養老相關專業工作的,家庭其他人員可以享受稅收優惠。”
安阿玥委員在調研中還發現,國內還沒有統一的養老服務評價標準和從業人員職業準則監督機制,僅依靠道德素養的約束力遠遠不夠。他建議,在國家層面建立統一的養老服務評價標準,規范養老行業準入標準、提升薪資待遇。民政部門定期組織養老機構服務評價,不合格的養老機構進行停業整頓或撤銷執證等處罰。
可以建立養老從業人員黑名單制度,對于在工作中違反道德及人文素養要求,出現惡意虐待老人行為的從業者,經查屬實后會被納入“黑名單”。“黑名單”的人員會被同步列為失信人員,將直接影響其個人征信。(人民政協網)
原標題:《兩會提案聚焦 | 老年教育/再就業/社區養老,盤點“老齡化對策”的9大關鍵詞!》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