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大宋朋友圈 | 只此少年,風華絕代
原創 宋慧敏 時拾史事
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可以這樣說沒有宋徽宗,就不會有王希孟和他的《千里江山圖》,沒有《千里江山圖》,就沒有婀娜多姿令人眼前一亮的《只此青綠》。
王希孟入畫學的年齡大概是十三歲,十六歲畢業進入文書庫,兩年之后進獻《千里江山圖》。這張圖上有他唯一可考的身世,出自蔡京的跋文:政和三年閏四月一日賜。希孟年十八歲,昔在畫學為生徒,召入禁中文書庫,數以畫獻,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誨諭之,親授其法,不逾半歲,乃以此圖進。上嘉之,因以賜臣京,謂“天下士在作之而已”。這段無比珍貴的跋文,是后世了解《千里江山圖》作者唯一的資料和出處。
王希孟能夠參加宋徽宗親自主持的藝考,完全得益于北宋初期宋太祖趙匡胤提倡的神童制度。大宋基業江山永固需要大批人才,選拔人才要從娃娃做起,宋太祖在太學設立童子科,專門招收早慧兒童。這些早慧兒童的發現是由鄉、縣、州府初試然后層層上報朝廷,再由皇帝面試。楊憶和晏殊是其中的代表。
余輝老師根據史料大膽推測出王希孟的家鄉應該是在福建沿海,這個孩子在啟蒙的時候就已經表露出非凡的繪畫才能,屬于早慧兒童。經過各級政府的推薦,一路上翻山越嶺爬山涉水來到京城開封參加宋徽宗趙佶主持的畫學考試。山水旖旎,風景如畫,一路上的好景色,留在少年美好的記憶中,成為他日后創作的源泉。
畫學修業期滿,王希孟成為一名檔案管理員。畫畫成了業余愛好,一個青春期就參加工作的孩子,得有多強的自律意識才能守住初心,堅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他一次次把自己的畫作呈給宋徽宗,他的內心一定有泥牛入海的困頓和無望,但是依然堅持不懈臨摹、創作。
機會和命運所眷顧的一定是那些有所準備的人。王希孟的勤奮和堅持終于贏得宋徽宗青睞,他看到了王希孟未來可期的才華。他給王希孟樹立了繁榮和豐富大宋繪畫藝術,提振大青綠山水創作,為大宋壯麗河山盛世太平歌功頌德創作理念。
半年之后,一幅12米的長卷呈給宋徽宗。徐徐打開的畫卷,江山秀麗,疊彩峰陵,松露寺院,小橋流水。趙佶展卷讀畫,用他藝術家獨到的審美和鑒賞,頻頻點頭稱贊:朕的江山就應該這般生機勃勃,豐盈飽滿。是的,生機勃勃,豐盈飽滿,這也正是一個十八歲的少年應該具備的生命狀態,群山起伏重巒疊嶂的轉折處,穿梭在林木村野、舟船橋梁、竹籬茅舍、亭臺樓閣的人物各自有著自己的身份和使命,寫實而天然,細膩而逼真。天才少年用天使的視覺把千里江山盡收眼底,不慌不忙娓娓道來。這是一場人與自然,自然直達心靈的對話和告白,永恒并且經典。
宋徽宗的目光在被畫中一位漁夫吸引,千山暮雪,獨釣寒江是中國文人最理想的生命形式,皇帝也概莫能外。皇位和政治對于他來說是另一個體系,他參不透、玩不轉。國運垂危大勢所趨,作不作都會死的話,他選擇作死。恰恰是這個選擇,意外提振了中國繪畫藝術的高度,提振青綠山水的藝術表現力,造就了王希孟這個天才畫家。
專家考證出這幅《千里江山圖》在創作中分了五個層次,第一層次是勾線布局,然后是從山腳到山峰敷上赭石,其次是用青金石和綠松石研磨的顏料給山峰反復著色,山水中的人物則用千年貝殼粉點綴,江河水面勾出交叉的細紋,營造水波瀲滟的動感和光影。畫面色彩明艷卻不沒有絲毫的浮夸和張揚。
當然,所有的藝術都有它的遺憾和不足,《千里江山圖》中大船的吃水過淺,樹木垂直感比例失調等常識和技術都欠缺,但卻瑕不掩瑜,絲毫不影響這幅畫的藝術魅力。畢竟,王希孟在創作《千里江山圖》時只有十八歲,生活經歷社會閱歷都尚淺。假以時日,他一定能有更多有價值的作品問世。
但是,《千里江山圖》問世之后,史籍上再也沒有關于他的一絲半點的記載。傳說王希孟給宋徽宗獻過《千里江山圖》之后,又奉命到名山大川采風,采風回來他仍然用大青綠的創作手法給宋徽宗宋徽宗獻了一幅《千里餓殍圖》,北宋末期的社會矛盾和老百姓的生存現狀一覽無余,宋徽宗看了這幅圖大怒,賜死王希孟,時年二十歲。
傳說王希孟在創作《千里江山圖》這幅鴻篇巨制時透支了體力和心力,加上所用的顏料都有一定的毒性,王希孟感染風寒不幸離世,時年二十歲。按照慣例,作為宋徽宗的親傳弟子,取得如此成績之后應該收到嘉獎,然而無論是正史和筆記都沒有任何記載。專家們推測,無論是什么原因,王希孟都在二十歲上下離世。他唯一傳世的作品也是幾經輾轉。
宋徽宗把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經過“宣和裝”賜給蔡京,這之后《千里江山圖》又經過兩次修復裝裱,才得以流傳至今。宋徽宗賜畫給蔡京時不無得意“謂天下士在作之而已”。天才有所作為,離不開勤奮和栽培。
蔡京被彈劾之后,《千里江山圖》被宋欽宗收回皇宮。北宋滅亡,《千里江山圖》也隨著金兵跋涉千里到了金皇宮。為右丞相高汝礪所有。高汝礪離世之后,該圖傳到了南宋,被理宗收藏,是為第三次進宮。南宋滅亡,《千里江山圖》被高僧溥光收藏,之后該圖成為廟產。明末清初,《千里江山圖》到了收藏家梁清標手中。
梁清標去世后,《千里江山圖》流回皇宮,后被傅儀帶出宮。上世紀五十年代被文物商人靳伯聲在琉璃廠所得,然后輾轉到文物管理部門。1953年《千里江山圖》回到故宮博物院,成為鎮館之寶之一,被妥善保管。作者王希孟的信息也在題跋和完整的遞藏信息中保存下來。出走千年,歸來仍是少年。《千里江山圖》經過千年歲月的輾轉,依然風華絕代美不勝收。只此少年,成就了《只此青綠》。
《千里江山圖》是我們一脈相傳民族文化的縮影,歷經苦難依然光華耀眼,具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我們自信,我們驕傲,我們感恩。
參考資料:《了不起的中國畫》余輝
《論畫絕句》清 宋犖
圖片來源于網絡
原標題:《大宋朋友圈|至此少年 給了我們文化自信》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