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格局打開:國產芯片用到養豬上,是不是好種豬從小就能看出來
都知道芯片和半導體產業關系親密,但你知道,現在養個豬也得用芯片嗎?
并且,小小的一枚“豬芯片”甚至還一度成為我國“卡脖子”之所在!
2月28日,一檔央視紀錄片,把中國生豬種業所面臨的問題擺到了明面上:中國人一年吃掉7億頭豬,其中90%的品種都被國外壟斷。
形勢嚴峻下,一枚已可量產的國產“豬芯片”,成了帶領本土豬逆襲的籌碼……
國產“豬芯片”
是什么限制了中國本土豬?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豬糧安天下”。
豬肉對于中國人的重要意義,單從以豬肉為主食材的特色菜數量,就能感受一二:梅菜扣肉、紅燒肉、東坡肘子、小炒肉……總的來說:中國人的餐桌,不能沒有豬肉。
有數據顯示,中國人平均一年就能吃掉7億頭豬。而2020年全球共生產豬肉近9800萬噸,其中一半都出自中國。
但就是這樣一個“豬肉大國”,我國本土種豬的生產性能,卻一直存在短板,甚至出現了90%品種都被國外壟斷的窘境。
要知道,中國是有自己的本土豬的,并且很多大菜、特色菜對不同品種的豬肉還有要求。比如,要做東坡肉,最好用金華兩頭烏;要吃回鍋肉,首選成華豬;想做烤乳豬,最地道的就是滇南小耳豬。
這些本土豬口味雖好,卻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缺陷:生長周期長、脂肪含量高、飼喂成本高。隨著人們對豬肉需求量的不斷提高,這樣的本土豬就很難保證市場供應。
于是,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開始從國外引進蘇聯大白豬、丹麥長白豬和美國杜洛克豬這3個瘦肉型品種。它們生長周期短、瘦肉含量高、飼喂成本低,一進入中國市場,就受到了很多養殖戶的歡迎。
要知道,進口種豬和進口豬肉可不一樣。
種豬進口,直接是從根源上沖擊了中國本土豬的地位。
在之前的一次調查中,相關數據就顯示,我國約85%的地方豬種存欄數量急劇下降,其中31個品種處于瀕危狀態或瀕臨滅絕。
金華兩頭烏
而過分依賴進口種豬的危害還不僅于此。
如果這個現狀不加以改變,我們就會不斷處于“引種—維持—退化—再引種”的惡性循環,一旦我們的整個繁育體系受制于其他國家,就容易被扼住咽喉,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卡脖子”。
比如,2018年,美國海外投資委員會會(CFIUS)機構就否決了我們對于一家美國“種豬育種”企業的收購。
“豬芯片”解決了什么?
想徹底解決種豬受制于人、本土品種被進口品種吊打的局面,就得發展自己的種豬育種技術。但種豬的挑選、培育卻是一項很復雜的工作。
有經驗的人會告訴你,挑選種豬的時候,一要看種豬場的生活環境、二要看種豬的品貌特征、三要看種豬是否健康,那些四肢強健、行走時步伐大而有力、胸部寬深豐滿、背腰長且平直寬闊、發育正常的最好。
但這些終歸只是經驗之談,難免會有“打眼”的時候,種豬選育的效率也不高。
而“豬芯片”,解決的就是這個問題。
“豬芯片”,是一種能夠記錄小豬基因的特殊芯片。這一概念真正在國內引起重視,約從2020年9月開始。
當時,一場非洲豬瘟讓中國生豬生產中的一系列問題集中爆發出來,種豬自主化,就是其中的一個方面。
我國自主生產的“豬芯片”上配有384個小格子,里面分別記錄著小豬不同參考項的基因。
通過對芯片上的基因進行分析,小豬出生后不久,科研人員就可以結合數據,分析出它未來的總產仔數、健仔率、料肉比、日增重量、瘦肉率等關鍵指標。只要達標,就可以在前期有重點地培養,大大提高種豬選育的效率。而這種國產“豬芯片”,也讓我們種豬的基因檢測成本比原來降低了90%,打破了國外壟斷。
一個好消息是,自2009年我國啟動全國生豬遺傳改良計劃以來,近10年左右,我國的年均進口種豬數量不到1萬頭,占核心育種群更新比例不足10%。這反映出,我們的種豬選育自主化,不論是從意識上還是從技術上,與之前相比,都有了很大的進步。
我們能看到,市場中逐漸出現價格普遍高于普通豬肉的本土豬肉,并且銷量還不錯;我們也能看到,國內很多養豬企業巨頭,在種豬育種方面,已經能完全擺脫對進口豬種的依賴。
再加上這次的“豬芯片”,本土豬的逆襲,指日可待。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