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紅軍創建首支無線電隊伍前后
1930年12月,紅軍繳獲國民黨軍的“半部電臺”。
前言
人民通信兵從繳獲的半部無線電臺起家,在戰火中迅速成長壯大,成為我軍一支重要的作戰力量。紅色電波傳遞黨的聲音,發布黨的命令,在革命戰爭時期,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從星火燎原的土地革命到艱苦卓絕的萬里長征,從烽火硝煙的抗日戰爭到波瀾壯闊的解放戰爭,再到眾志成城的抗美援朝戰爭,紅色電波保障了戰場指揮通信,確保我軍行動協同高效;開辟了隱蔽戰場,加強對敵情報偵察對抗;建立輿論宣傳窗口,擴大我黨我軍政治影響。為了讓更多讀者了解我軍通信兵和無線電事業建設發展歷史,本版從今日起推出“永不消逝的紅色電波”系列稿件,敬請關注。
1931年,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支無線電通信隊在中央蘇區組建。此后,紅軍利用戰場繳獲、辦班培訓、實時運用等方式,克服電臺裝備短缺、通信人才匱乏、運用經驗不足的困難,發展壯大了我黨我軍無線電通信事業,為中央制定決策部署,部隊靈活快速行動提供了有效的情報和通信保障,對突破敵人軍事封鎖,贏得戰爭勝利具有重要意義。
“半部電臺”奠根基
在組織“圍剿”紅軍行動時,國民黨已擁有長波電臺,并使用摩爾斯電碼發報,而紅軍還主要依靠騎馬、傳令兵、哨音、軍號聲等運動通信和簡易信號通信。毛澤東曾感慨,“沒有無線電通信,部隊聯絡不通,嚴重影響了作戰指揮”。從1930年10月起,蔣介石調集10萬余兵力,對中央蘇區進行第一次大規模“圍剿”。12月底,敵第18師兩個旅深入蘇區腹地龍岡。戰斗中,紅軍趁敵立足未穩,抓住有利戰機,集中優勢兵力一舉殲敵,活捉師長張輝瓚,并繳獲其使用的1部彈簧式燈座的15瓦無線電臺,電臺的收報機和充電機完好,但發報機損壞,無法進行正常通信聯絡。電臺的報務員王諍、吳如生、韋文宮、劉寅和機務員劉盛炳等人,經過動員自愿參加紅軍,成為紅軍第一批報務人員。3天后,紅軍在東韶戰斗中殲滅敵軍第50師,繳獲了1部完整無損的15瓦無線電臺。1931年1月3日,毛澤東和朱德親切接見王諍等人,并授命王諍著手組建紅軍第一個無線電臺班組。朱德指著繳獲的電臺說,“無論大小武器裝備,凡是白軍有的,紅軍也會有,沒有的,敵人會給我們‘送’來。”
1931年1月6日,紅軍總參謀處的東屋被布置成“報房”,王諍等人對這一部半電臺進行第一次安裝試機。此時,這一部半電臺還不能建立無線電通信,只能用來抄收國民黨中央社的新聞電訊。經過調試,電臺接收到第一束飛馳的電波。毛澤東第一次看到電臺送來的電訊新聞后稱贊:“這是沒有紙的報紙啊!”此后,紅軍開始利用這部電臺捕捉敵軍電臺信號,了解敵人動向,為紅軍把握戰機、正確決策、出奇制勝提供了有力保障。
1931年1月中旬,紅軍在江西寧都小布鎮組建了第一個無線電隊,王諍為隊長,馮文彬為政委。后來,中共中央又派伍云甫、曾三、涂作潮從上海來到中央蘇區,加強了無線電隊的力量。毛澤東、朱德等領導同志對無線電工作給予了高度重視與大力支持。朱德幾乎每天晚飯后都要去電臺問問,有沒有什么新聞。毛澤東也非常看重無線電通信,在第三次反“圍剿”作戰中,紅一方面軍從閩西向贛南的興國地區集結,為突破敵人包圍圈,需利用夜色從兩股敵人之間相距約20公里的縫隙中跳出去。行動開始后,各級指揮員和政工干部深入連隊,要求嚴格做好行動的保密工作。擔任紅一方面軍總政委的毛澤東敏銳地意識到,在夜色中還有一個可能暴露紅軍行蹤的漏洞——電臺的無線電信號。他馬上找來電臺人員詢問,得知缺少電鍵,電臺就不能工作。于是他派人收集來電鍵交給警衛員并交代:不到目的地,不許任何人拿走電鍵!
針對以前在國民黨軍工作的技術人員,毛澤東多次指示,要做好電臺人員團結工作,政治上要信任,甚至親自指定王諍參加蘇維埃代表大會。對于無線電技術人員的業務管理和生活安排,即使當時紅軍經費緊張、給養匱乏,無線電人員每月津貼相比普通戰士也只多不少,還優先配備了運輸馬匹。在紅軍領導人的關心下,無線電通信隊伍逐步壯大。
白手起家育人才
紅軍無線電隊成立后,主要依靠留用原國民黨軍的技術人員。紅軍總部意識到,要充分發揮無線電臺作用,迫切需要無線電技術人才。1931年1月28日,毛澤東、朱德聯名簽發《選調學生學無線電的命令》,在江西寧都組織第一期無線電培訓。毛澤東、朱德等紅軍領導人經常抽出時間給訓練班作形勢報告、上政治課,毛澤東鼓勵大家盡早建立空中橋梁,把被分割的蘇區用無線電波連接起來,朱德則勉勵大家在建設紅軍無線電通信事業中要不怕困難。當時,訓練班教學條件非常簡陋,學員們把樹蔭當課堂,石板當桌子,用左手大拇指當作電鍵來練習,鉛筆用到手指捏不住了,還套上小竹管繼續使用。4個月里,王諍為學員們教授報務和機務,還用木塊、鐵片制作電鍵, 用舊銅線制造電碼訓練器等訓練器材,供17名學員練習,培養了第一批無線電通信人員。
當時,由于國民黨對中央蘇區嚴密封鎖,生產通信器材物質條件困難,王諍發動大家就地取材, 把銅錢熔煉成薄銅板用來加工制作電器元件,將羊角研成粉末壓制成膠木件代用品。在無線電隊伍官兵的不懈努力下,紅軍最終組成了中共中央無線電通信網。
此后,訓練隊擴建為紅軍通信學校,直到長征前夕,共舉辦無線電訓練班11期, 先后培訓報務、機務、電話、司號、旗語等各類通信人員2100余人,對以后的中國革命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反“圍剿”中露頭角
在復雜激烈的反“圍剿”斗爭中,王諍提出可以用收報機偵收敵電來獲取情報。他讓通信班天黑后把天線架在山頂,提升通信效果,天亮前撤回以免暴露。當時國民黨軍隊譯電機關和指揮官還沒意識到無線電保密的重要性,每次電臺開始聯絡時,就先明語問對方在何處、誰在主要方向,王諍和無線電通信隊成員就不分晝夜地監聽、捕捉敵軍電臺有用信息。王諍熟悉國民黨軍隊電臺呼號和電臺報務人員發報手法,因而能從收報機信號中判斷發報人姓名,進而判定敵軍到達時間、地點、番號、分布和行動意圖,掌握敵人的行動方向、退卻路線、到達位置、指揮命令等信息,為紅軍總部領導制定戰略決策提供了重要依據。紅軍依托這些重要信息集中兵力,從敵人力量相對薄弱部實行突破,直接促成了第二、三次反“圍剿”作戰的偉大勝利。
紅軍捷報頻頻傳來,毛澤東在蘇區軍民集會中高興地說,“我們工農紅軍也有了千里眼、順風耳”。1931年5月,紅軍在第二次反“圍剿”戰斗中,繳獲了國民黨軍公秉藩部的一部功率為100瓦的電臺。無線電技術人員通過這部電臺,與上海中共中央取得了通信聯絡。1931年11月7日,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江西瑞金葉坪村開幕。在會場不遠處的幾間土房內,王諍、劉寅等紅軍電臺的技術人員,通過之前繳獲的那部100瓦的無線電臺進行文字廣播。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瑞金召開的消息,很快化作空中電波傳向遠方。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根據地創建的最早對外播發新聞的通訊社“紅色中華通訊社”(即新華社前身),由此宣告成立。我黨第一次通過無線電臺越過了敵人的“銅墻鐵壁”,向全國宣告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和毛澤東當選為臨時中央政府主席的喜訊,向全國人民傳播了勝利的佳音。
(來源:中國軍網)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