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美關系:相互尊重 和平共處 合作共贏——紀念“上海公報”發表50周年研討會”在上海錦江小禮堂舉行
原創 SIAS新聞 上海美國研究
1972年2月28日,中美“上海公報”在上海錦江小禮堂發表。
2022年2月22日,由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上海市美國問題研究所、上海市美國學會共同舉辦的“中美關系:相互尊重 和平共處 合作共贏——紀念“上海公報”發表50周年研討會”在上海錦江小禮堂舉行。來自上海、北京、廣州的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新華社、光明日報、文匯報、新民晚報、上海觀察、澎湃新聞及上海電視臺、鳳凰衛視、深圳衛視等媒體對會議進行了報道和采訪。
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美國問題研究所所長、上海市美國學會會長吳心伯
會議由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美國問題研究所所長、上海市美國學會會長吳心伯主持。吳心伯表示,50年前的這個星期,美國總統尼克松開始了為期一周的中國之行,在訪問結束之際中美發表聯合公報,即“上海公報”。作為外交史上的一份經典之作,“上海公報”奠定了中美關系的重要基石,也提供了處理兩國關系的重要指南,在過去半個世紀中一直指導著中美關系的發展,對今天如何處理錯綜復雜的中美關系也具有重要的啟示。
上海市政協副主席、民建中央副主席、民建上海市委主委、上海公共外交研究院理事會理事長周漢民
上海市政協副主席、民建中央副主席、民建上海市委主委、上海公共外交研究院理事會理事長周漢民和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王為松到會并致歡迎詞。周漢民表示,今天我們聚在此地,就是要承前啟后、繼往開來,持續增進中美兩國人民的友誼,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當下的中美關系,可用三句話概括:中美兩國是世界上最重要也是最復雜的雙邊關系;兩國合則兩利,斗則俱傷;兩國未來應該更多地用和平手段解決諸多爭議。中美關系不僅具有世界意義,還具有時代意義,我們既要堅持原則,保持定力,也要主動作為,付出努力,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地球生命共同體,共同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注入正能量。周漢民表示其有三個觀感:首先,推動中美兩國關系的發展,需要有改變世界的勇氣。當年,尼克松訪華標志著中美關系走向正常化,改變了世界。當下,中美兩國發展都處在關鍵時刻,世界面臨紛繁復雜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有效應對全球性挑戰,是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愿景,也是中美兩國的共同使命。中美兩國負有特殊的責任,需要擁有改變世界的勇氣,審時度勢,登高望遠,增信釋疑,來推動雙邊關系。其二,推動中美兩國關系的發展,需要堅韌不拔的毅力。堅韌不拔、久久為功是中美關系發展的重要因素。其三,推動中美兩國關系的發展,需要眾志成城的努力。中美人民的友誼始終是中美關系發展的源頭活水,我們要匯聚各方力量,為中美交流互動搭建橋梁,消除誤解和偏見,增進了解和理解。
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王為松
王為松在致辭中聯系自己的出版經歷,強調了中美關系發展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這樣才能避免減少誤解和誤判。為了更好地了解美國,老市長汪道涵親自主導的東方編譯叢書,系統翻譯和出版了一系列由美國專家撰寫的有關著作,對我們了解美國的學者、戰略家在想什么、在說什么起了十分重要的幫助作用。去年習主席在和拜登舉行的視頻會議上提出了三項基本原則,即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相互尊重才能共處和合作,要相互尊重就首先要相互了解。尊重基礎上的了解,才是深切的了解,了解之后的尊重是真的尊重。只有深入的了解,才會有相隔22年跨越遼闊的太平洋的握手。也只有深入的相互了解,才能更真切地體會到,太平洋其實足夠大,大到能夠容下中美兩個大國。上海曾經在中美關系的發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在中外交流對話中富有重大使命。因此,上海社聯愿意為社科類專家做好服務工作,整合資源,搭建平臺,為加深中美關系的協同研究傳遞建設性的聲音。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黨委書記徐步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黨委書記徐步和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研究員楊潔勉發表了主旨演講。徐步表示,“上海公報”的核心是相互尊重,關鍵就是承認彼此不同的社會制度可以和平共處,目的是要謀求實現中美互利的合作,致力于世界和亞太地區的和平。50年后的今天,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大背景下,我們更需要深刻理解尼克松訪華的歷史意義。更需要把中美關系最初得以轉圜的那樣一段經歷作為中美兩國共同的財富繼承下來,從中汲取超越分歧,尋找共同利益的智慧與勇氣。中美關系要實現長期穩定的發展,有幾點啟示:第一,必須要堅持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的原則。第二,必須抵制“脫鉤”,超越分歧,消除隔閡,累積互信,排除干擾,聚焦合作。第三,必須摒棄冷戰思維,擺脫意識形態紛爭,致力于文明交流和互學互鑒。第四,必須加強人員往來,增進相互了解,筑牢民意基礎。第五,必須牢記中美兩國作為世界大國,對世界和平、穩定、發展負有特殊責任。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楊潔勉
楊潔勉表示,中美“上海公報”歷經半個世紀考驗而歷久彌新,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上海公報”的精神代表了歷史前進的正確方向和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今天,我們在此紀念“上海公報”發表50周年,其實是要向世界展示中國改善中美關系的決心和努力。楊潔勉強調,“上海公報”蘊含的戰略遠見和戰略設計對當下至少具有三點重要啟示:其一,審視中美關系要有戰略目光。中美兩國在歷史、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社會等諸多方面存在差異和分歧,但“上海公報”以超越當時的時空的限制而實現了求同存異。當前中美關系陷入低谷,但是從長遠來看,還是鄧小平的那句話:“中美關系終歸要好起來才行。”其二,推進中美關系要有戰略部署。其三,維護中美關系要有戰略底線。我們在維護中美關系時要看到內外形勢的變化,不能一廂情愿,而要做多手準備,特別需要戰略底線思維和有效準備,從而在出現重大危機和挑戰時仍能掌握主動。當前,中方強調中美應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這三個原則就是“上海公報”精神的體現、繼承、發展和創新。中國紀念“上海公報”發表50周年,是要向世界宣示中國改善中美關系的基礎、原則、努力和方向。中方的信號是坦然明確的。
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王健
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王健主持了討論。與會專家回顧歷史并圍繞中美關系中的若干熱點議題展開深度研討,為推動中美關系朝著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和互利共贏的方向發展建言獻策。
原中共上海市委副秘書長、市委研究室主任、上海社科院院長、現上海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席王戰
原中共上海市委副秘書長、市委研究室主任、上海社科院院長、現上海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席王戰從世界經濟發展周期和中美關系發展的百年歷史中闡述了做好公共外交的重要性。他強調,雖然中美關系現在出現周期性的冷卻,但做好公共外交,做好美國老百姓、企業和地方政府的工作,中美兩國仍將走向合作共贏的新階段。
研討會現場圖
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美國問題研究所所長、上海市美國學會會長吳心伯認為“上海公報”對于中美關系的價值在于三個“一“:一套原則、一個問題、一個路線圖。一套原則,就是中美達成了處理國家間關系的基本原則。公報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首次寫進中美之間的文件,意義重大。50年后的今天,中美關系處在一個嚴峻的時刻。特朗普政府視中國為首要的戰略競爭對手,實施對抗性的對華政策,聲稱要終結尼克松對華政策遺產,使得中美關系出現斷崖式下降,拜登政府則繼承了特朗普政府對華基本思路,兩國相互認知的負面化趨勢持續增強,對抗性不斷上升,博弈更加激烈,沖突風險增大。
中美關系何去何從,全世界都在關注。如同當年尼克松、基辛格通過改變美國對華認知和調整對華政策掀開了中美關系的新篇章一樣,今天要為未來50年的中美關系選擇一條更好的發展路徑,美方需要正確認識變化中的國際格局,正確認識中國,采取務實而建設性的對華政策。
首先,美方要面對世界正在加速走向多極化的現實,認識到要維護美國主導的單極世界實屬螳臂當車。
其次,要正確對待中國的崛起。中國的崛起是世界多極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民族復興的歷史邏輯的展現。美國為了維護其霸權地位而阻止中國的崛起有悖于時代,有悖于大勢。
第三,要現實地看待和處理中美之間的差異。中美兩國在政治制度、意識形態和對外政策上的差異有著深厚的歷史和現實根基,并將長期存在,關鍵是如何處理它。50年前,尼克松總統在訪華期間表示,“我們開始會談時就承認我們之間有巨大的分歧,但是我們決心不讓這些分歧阻礙我們和平相處”。他強調,希望“建立一種新的世界秩序,具有不同制度和不同價值標準的國家和人民可以在其中和平相處,互有分歧但互相尊重,讓歷史而不是讓戰場對他們的不同思想作出判斷”。這一政治智慧值得今天的美國決策者借鑒。
第四,恪守“上海公報”中關于處理國家間關系的基本原則。中國是一個講原則的國家,中美關系是有原則的關系。美國在對華關系上尤其要切實尊重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干涉中國內政,以平等的態度與中國打交道。具體到當下的對華政策,就是遵守中方提出的三條底線:不得挑戰、詆毀甚至試圖顛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制度;不得試圖阻撓甚至打斷中國的發展進程;不得侵犯中國國家主權,更不能破壞中國領土完整。2021年11月16日,拜登總統在與中國領導人的視頻會晤中表示,不尋求改變中國的體制,不尋求通過強化同盟關系反對中國,無意同中國發生沖突。美國政府致力于奉行長期一貫的一個中國政策,不支持“臺獨”。這說明美方意識到中國的重大關切,也表現出愿意妥善處理這些重大關切的姿態,關鍵是要言而有信,把承諾體現在行動上。
中國人民解放軍退役陸軍少將、中國軍事科學學會高級顧問、香山論壇高級顧問、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學術委員姚云竹
中國人民解放軍退役陸軍少將、中國軍事科學學會高級顧問、香山論壇高級顧問、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學術委員姚云竹表示,去年11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與拜登總統的視頻峰會上,提出了雙方應該“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50年前“上海公報”的發表,就體現了這三項原則。首先,“上海公報”體現了中美交往要“相互尊重”。“相互尊重”表現在對兩國差異的接受與包容,這種差異包括社會制度、意識形態和發展歷史。甚至在發表“上海公報”前的談判過程中,也理解和考慮彼此的利益訴求,雙方在最困難的臺灣問題上反復磋商,最后形成了《公報》中的立場表述。其次,“上海公報”確立了中美雙方“和平共處”的相處之道。中美和平共處,也為雙方合作維護世界和平奠定了基礎。在聯合國等多邊機制中,中美為維護世界和平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包括共同維護不擴散核武器機制(NPT),打擊全球恐怖主義,維護海上通道安全,斡旋調解國際沖突,實施國際維和行動,應對氣候變化等。第三,“上海公報”體現了中美雙方“合作共贏”的追求。上世紀80年代,兩軍高級代表團頻繁互訪,對口防務部門深入交流,軍事技術合作也不斷拓展。“上海公報”表達了“兩國關系正常化不僅符合中美兩國人民的利益,也是世界的期待。半個世紀以來,中美關系跌宕起伏,卻始終運行在以合作為主的軌道上。中國并不認同最近的兩屆美國政府簡單地用“大國競爭”來定義中美關系,認為這是用零和邏輯推導出來的消極互動模式,違背了世界潮流,不符合時代精神。在紀念“上海公報”發布之際,希望中美兩國能夠重拾半個世紀之前的融冰初心,遵循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的三項原則,推動中美關系穩定健康發展。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嚴安林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嚴安林表示,臺灣問題在中美關系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是中美關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問題。臺灣問題當然不是中美關系中唯一的問題,但無論如何是最核心、最關鍵的問題。“上海公報”確立了兩國應該遵行“一個中國”原則政策立場,不僅打破了美國與中國的對抗關系,也開啟了中美關系正常化的步伐。之后中美《建交公報》和《八·一七公報》都遵循這樣的一個原則。50年過去了,“一個中國”原則始終是中美關系的政治基礎,是中美關系正常化,和1979年建交以來雙邊關系得到發展的政治保障。中美關系發展歷程給我們的啟示就是堅持“一個中國”是穩定和發展中美關系的不二法門。只有正確處理好臺灣問題,中美關系發展才會比較平順,背離或者放棄“一個中國”原則,中美關系就會面臨驚濤駭浪甚至面臨傾覆的風險。當前中美關系受到挑戰的核心原因是美方背離“一個中國”的原則。當前,我們一要堅持一中立場不動搖,要堅持與美國和平共處的政策不動搖。二要高度警惕,大力反制,防止臺灣問題的國際化走向臺獨的國際化。三在兩岸問題上要有充分的自信。要進一步加大改革開放,提升塑造中美關系穩步發展的能力建設和戰略謀劃。
清華大學社科學院國際關系學系教授達巍
清華大學社科學院國際關系學系教授達巍表示, 50年前,中美兩國領導人在深思熟悉后采取了石破天驚的大膽行動,中美之間“堅冰”的打破深刻改變了兩國與世界。50年過去了,中美關系恐怕正處于50年來的最低點。50年前中美兩國領導人所展現的宏大的戰略視野、冷靜的現實主義思維以及高超的外交技巧,或許對我們打破中美關系新的“堅冰”能夠有所啟發。第一,國際格局是決定大國關系包括中美關系狀態的結構性力量。50年前的中美“破冰”,基于冷戰格局的變化以及兩國領導人對新的國際現實的敏銳把握。50年后的今天,準確判斷格局之變,理解并接受新的現實,以其為根據擘劃雙邊關系,是中美關系能否再度“破冰”的基礎。第二,國家利益的交匯與沖突,是中美關系分分合合背后的核心驅動力量。50年前的中美“破冰”,是兩國領導人打破思想桎梏,以極其清醒的現實主義精神思考各自國家利益的結果。50年后的今天,能否在看似并非極端緊迫的環境下如何準確認識中美之間的共同利益,是中美關系能否再度“破冰”的關鍵。第三,戰術層次的專業靈活,是中美關系克服戰略層次艱難險阻的必要保障。50年前的中美“破冰”,依靠的是兩國決策者原則性和靈活性的結合。50年后的今天,專業靈活的運籌,是中美關系再度“破冰”的必需。
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宋國友
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宋國友表示,總體上,在兩國競爭加劇的戰略背景下,中美經貿關系的沖突性增加,但中美也仍然有擴大經貿往來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中美經貿關系現階段仍是中美關系的“壓艙石”和“穩定器”。中美可以通過管控分歧和協商談判的方式,促進經濟利益深度交融。拜登政府需要展現務實精神,秉承合作態度,為穩定和發展中美經貿關系作出積極貢獻。中美兩國商界也可以從市場邏輯出發,開展積極合作,實現互利共贏,為中美經貿關系發展提供堅實內生動力。
暨南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海國圖智研究院院長陳定定
暨南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海國圖智研究院院長陳定定表示,中美兩大國之間的各類互動往來,在當今世界的影響早已超出1979年兩國最初正式建交時的程度,意味著雙方都需要對維持關系穩定肩負起更大的責任。中短期內,中美雙方的政治背景并不允許雙方立即達成根本的緩和與諒解,但這不意味著雙方沒有任何機會尋求一定程度的合作。2022年,我們需要針對中美關系可能面臨的更大風險做好一切必要的準備,同時也需要把握有限的機遇,繼續支持中美關系更為健康的發展。華盛頓與北京之間的距離,在2022年至少可以不至于更為遙遠。
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副主任信強(左)、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臺港澳研究所所長邵育群(右)
在討論環節,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副主任信強和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臺港澳研究所所長邵育群做了精彩的點評。
原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原市委統戰部部長、第十四屆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原上海市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會長沙海林
在閉幕環節,原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原市委統戰部部長、第十四屆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原上海市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會長沙海林致閉幕辭。他聯系自己的親身經歷,在所作思考的基礎上強調,對中美關系而言,上海是非常特殊的一個地方:1972年中美“上海公報”在這里誕生;1980年代訪華的里根總統在上海復旦大學發表演講;1998年克林頓總統在上海圖書館就臺灣問題公開重申“三不”原則;2001年和2009年,時任美國總統小布什以及奧巴馬,都對上海進行了訪問。2022年的今天,我們在“上海公報”的發表地紀念“上海公報”發表50周年,重溫歷史,從中尋找關于促進中美關系健康穩定發展的智慧和啟示。上海可以也應該在推動中美關系的發展過程中作出更大的貢獻。
原標題:《“中美關系:相互尊重 和平共處 合作共贏——紀念“上海公報”發表50周年研討會”在上海錦江小禮堂舉行》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