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周梅森:司法界確實有一批“侯亮平”這樣剛正不阿的執法者
這是一個暴露年齡的問題:上一部幾代人同看的現實題材國產電視劇是什么?環球時報記者和周梅森都想到了同一個名字:《渴望》。近30年后,萬人空巷的情景再度上演。
周梅森 視覺中國 圖在《人民的名義》迎來漢東反腐行動“收網”、幾名“大反派”相繼被捕的大結局后,現實中的劇情也亮了:該劇收視率一度破8,市場份額位列全國第一;原著小說加印107萬冊,14天賣到脫銷。
而這部爆品幕后的真正主人公是周梅森,沒有他,就沒有這個驚心動魄的故事,就沒有栩栩如生的李達康、祈同偉、侯亮平、沙瑞金……獲得藝術認可的同時,他也收獲了商業上的成功,以1400萬元版稅收入位列編劇作家榜榜首。
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時,周梅森有些動情,“《渴望》讓人情和人性的回歸溫暖了整個中國,此后的30年是一個充滿糾葛、急劇變化的時代?!彼穆曇魷喓裆畛?,“這時候,需要有一部作品來影響和引導世道人心。”
1
我真心沒覺得尺度有多大
“環球時報記者:《人民的名義》引發全民狂歡,主流價值觀在年輕人中引起共鳴。有人認為,該劇爆紅是一種意外和偶然。您認為是偶然還是必然?
周梅森:我認為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說情理之中,是因為長期以來,觀眾看慣了穿越、玄幻等電視劇題材,對于直面現實、反映當代各階層生活的作品有一種饑渴癥。反腐是中國在十八大以來最大的踐行,舉國關注,全球矚目,但在文藝作品中很少表現。我們的主創團隊希望把它打造成一個高品質的優秀作品,我們確實做到了。
我們選擇的導演是做生活劇的,非常精細,演員代表了中國當代最高表演水平,應該說這是近年來難得一見的藝術精品。因此,我們當時就知道這部作品肯定會受到廣大觀眾的歡迎,但有兩個沒想到。一是受歡迎程度達到這么熱烈的程度沒想到,二是80后、90后年輕人占觀眾的50%以上,這點我也沒想到。應該說,這部劇在主流意識形態和年輕人文藝消費品的喜好中間找到了一個共振點。
這部劇是完全原創的,我在創作時就考慮,一定要把人物塑造得栩栩如生,把故事寫得驚心動魄。這可能也是吸引年輕觀眾的重要因素。如果這部戲還是走過去的老路,人物黑白分明,簡單進行說教,拉著老百姓在電視面前受教育,那老百姓早就不買你的賬了。所以,我覺得這部劇給意識形態藝術作品的市場化探索了一條成功的道路。
環球時報記者:很多人認為這部劇尺度比較大,您是如何把握政治尺度的?
周梅森:我真心沒覺得尺度有多大。我僅僅是忠于生活,把十八大以后這種社會現實,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用比較真實的藝術手段展現在受眾面前。有時候,也許是作者在開始創作時,首先把自己閹割掉了,認為這個不能說,那個不能碰。當然我不是鼓勵大家瞎寫、瞎想。
我對這部作品很自信,因為我一輩子都在寫作,近30年來,我一直密切關注中國的改革進程,我不僅是改革的觀察者,而且是改革的親歷者、參與者,我對改革開放充滿感情。所以,我在這部作品中反映的任何問題,不管陰影面積有多大,前提和基礎都是對改革開放的充分肯定,不會說看完了覺得國家沒希望,這部作品是積極向上的。
像沙瑞金、侯亮平這些正面人物,一個個都是光明的,是民族的希望。不管有多少黑暗,光明永遠走在黑暗前面。在這樣的創作前提下,不存在把握度的問題。
2
一個作品活了,作者就死了
環球時報記者:劇中,陳巖石在戰爭年代背炸藥包,侯亮平一身正氣沒缺點,有觀眾認為,這些正面人物太過完美,不真實,您認為現實中有這樣的人嗎?
周梅森:戰爭年代背炸藥包是我非常熟悉的一位老領導的故事,他去世時連遺體都捐獻了,這種為信仰而奮斗的生活經歷非常真實,一直感動著我,我情不自禁就寫進小說了。
據說很多人看到這個故事感動得掉淚。也有人認為這是說教,我認為,這樣想的人,可能是他在生活中陰暗面太多了。一個國家,一個時代,不管多么陰暗,總有那些非常優秀的、代表這個時代的、光明正義的人物存在。在中國封建社會,還出現過海瑞、包拯這種人物,難道我們現在所處的這個偉大時代,就沒有好人了?我絕不相信。
有人問,侯亮平那樣的人物是否可信?我認為完全可信,我們司法界確實有一批這樣剛正不阿的執法者。就算不是所有人都如此,我塑造一些充滿光明的人物,來引領這個時代行不行呢?當然,一個作品活了,作者就死了。不同的觀眾和讀者對同一個作品會有不同的解讀,我認為這很正常,我就是再怎么解釋都沒用。
環球時報記者:這部劇可以說是轟動全國的現象級作品,印象中,上一個達到這種效果的現實題材電視劇應該是《渴望》。和《渴望》熱播的時代相比,當今社會生態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周梅森:你這個問題提得非常好。《渴望》是上世紀80年代末拍攝,90年代初播出的。那個時代,我們從一場歷史性的災難中走出來不久。此前,階級斗爭把中國社會斗到崩潰的邊緣,把中國社會的道德倫理打翻了、打碎了?!犊释分v的是什么?是人情和人性,它讓人情和人性的回歸溫暖了整個中國。因此出現了萬人空巷、幾代人同看的狀態。那正是當時社會形態一個生動的反映。
經過30多年改革開放,整個中國變了樣。中國不但自身強大了,也在影響著世界。這么一個大中國,扮演著近代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角色,實現了從未有過的富有,也出現了較為嚴重的兩極分化和貪污腐敗現象。這30多年是一個充滿糾葛、急劇變化的時代,可不是當年《渴望》的狀態了。因此,這時候,需要有一部作品來影響和引導世道人心,這部作品就應運而生了。
環球時報記者:從《渴望》到《人民的名義》這20多年間,為什么反映現實題材的好作品這么少?這與編劇收入沒有演員高,難以刺激他們的創作積極性有關嗎?
周梅森:我們還不擅長宣傳自己的主流意識形態。這讓我想起近期上映的美國好萊塢大片《血戰鋼鋸嶺》,它講的是一個信仰的故事,震撼人心。我們之前的文藝政策有偏差,希望在逢年過節拿出幾部禮花式的作品。當然,節日需要禮花,但作為影響世道人心的代表性文藝作品,不能這樣搞。我們的文藝政策要真正鼓勵作家、藝術家面對現實生活,直視生活中的矛盾。
《人民的名義》為什么能取信于民?我一開始就把侯勇表演的那個小官大貪的形象鮮明地擺在觀眾面前,不回避,讓觀眾知道我們是真實的、真誠的,絕不想隱瞞和欺騙。所以,表現主流意識形態的作品,除了政治正確外,真誠是它的生命。如果沒有真誠,這類作品必然失敗。
我是作家也是編劇,我并沒有感覺在市場上被邊緣化。如果你真是一個具有原創性和創造力的編劇,市場不會虧待你,任何領域你都有話語權。至于你說的那種情況也不排除,但首先,編劇自己要反省一下,在資本面前,你有沒有體現出創造的價值,如果你東拼西湊弄個東西,或者讓資本把你指揮得團團轉,那你不能期望得到資本的仰慕或尊敬。
我們這部戲就不接受資本的安排,有人講,《人民的名義》,連名字都拒人千里之外,你們膽子真大。但是,我們就這么干了。只要你去創作好的作品,不管在什么時代,都會得到市場和藝術的雙重認可。
3
續集什么時候出來?不知道
環球時報記者:雖然中國當下的腐敗問題比較嚴重,但古往今來、任何國家都存在腐敗。從人性弱點的角度看,腐敗有辦法根治嗎?
周梅森:沒錯。腐敗既不是我們目前政治形態下的必然產物,也不是改革開放一定會產生的副產品,全世界任何政權體系、各種政治形態下都可能出現腐敗。像全球最清廉的地方被認為是北歐國家,但另外兩個清廉度較高的地方是中國香港和新加坡,它們的管理體制差別很大。
還有一些英語國家,比如印度,我去過,那真是處處都要錢,腐敗到讓人無法忍受的程度。不過,我覺得,腐敗也不是沒有辦法根治,就是要把權力關到籠子里。只要有權力之地就要有防范措施,從制度上防止腐敗。這個工作我們國家正在做。
環球時報記者:這部電視劇火了后,原著小說銷量激增。今后,文學是不是都要依托影視劇這種強勢文化發揚光大?
周梅森:我們面對的就是這么一個時代,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對中國來說,電視劇是影響最大、最強勢的藝術傳播形式,沒有之一。在電視劇播出之前,同名紙質書賣了7萬冊,這對文學作品來說相當不錯,但和現在的150萬冊相比就是小巫見大巫了,據說后來是以每天10萬冊的銷量增長。線上的電子書也賣瘋了,一周之內翻了291倍,達到破紀錄的5億多點擊量。這部戲里我提到的書也全部賣火了,比如《萬歷十五年》等。一部好戲就是能把方方面面的東西全帶起來,但前提是好戲。
但是,我不贊成文學要依靠影視劇帶動的觀點。我的想法恰恰相反。這部劇的成功既是影視的勝利,也是文學的勝利,從根本意義上講,還是文學的勝利。沒有文學原創,哪來這么精彩的故事?我們當前的影視劇缺乏原創性,就憑影視界那些橋段、套路和拼拼湊湊出不來好作品。文學絕對不是任何藝術形式的附庸,而是一切藝術形式的母本、基礎,是它們的母親。這是我不會改變的一個基本立場。
環球時報記者:您是否打算創作續集?
周梅森:在沒有想清楚之前,在沒有把握拿出一部優秀作品之前,我不可能為了錢,急功近利馬上開始創作第二季。我目前是在總結、觀察、休息階段。至于續集什么時候出來?不知道。也有很多人問我有沒有做商業開發的想法,我說沒有。我不是商人,就是一名作家和編劇,我不缺錢也不缺名,手頭上也沒什么影視文化公司急需賺錢?,F在,我就安安心心地思考一些問題,為將來可持續寫作多多學習吧。
(原標題為《 專訪周梅森:你相信侯亮平真實存在嗎?》)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