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三代赫胥黎,大戰科技倫理
埃隆·馬斯克曾公開過一份大膽的時間表,計劃中距離我們最近的是2022年,這年火星上將會有兩艘星際貨運飛船,自此人類將逐步實現火星移民。但新殖民地的“地球村分部”會組成怎樣的社會?人類是否會生活的更加幸福、安穩?這些問題顯然不能只通過科技發展來解答。科學技術離不開倫理道德的制約,后者是人類社會的根基。許多學者和科學家在學術生涯中都致力于將兩門學科有效地連接起來,以充分理解世界的變化與發展。如大名鼎鼎的赫胥黎家族,祖孫三人在跨越一百多年里就科技與人文學的關系給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托馬斯·赫胥黎認為進化與倫理是兩種發展道路,自然法則不適用于人類社會法則。他的長孫朱利安·赫胥黎則提出了完全基于科學的進化人類主義,認為倫理道德是進化的附屬品。而作家阿道斯·赫胥黎的觀點則與他的兄長朱利安相悖,認為人文科學才是人類發展的關鍵。
人工智能未來(來源:推特,Intelligences Technologiques)
一、托馬斯:科學發展與社會倫理學的原則性差異
1893年,生活在維多利亞時代的托馬斯·赫胥黎指出,當前的科學知識無法應用于社會學,因為倫理道德不基于自然法則。作為《天演論》的作者,托馬斯·赫胥黎常被誤認為是社會達爾文主義的擁護者。但事實恰恰相反,就托馬斯而言,他清楚地區分了自然和社會普遍受不同的規律支配。自然受自然(生存)法則的支配,社會則受倫理秩序的支配。比如狼在人類看來是邪惡的,而溫順的鹿則是純潔的,但在大自然的眼里,既非道德也非不道德。道德與倫理概念是人類的產物,是特有的。[1]因為在群體生活中,人類逐漸學會了與自身的本能進行斗爭?,F代社會的人們可能仍會因需求而主張自己的權利和欲望,但他們的良心和道德規范使這種自我主張受到合理控制,這便是倫理道德的意義。
對于兩門學科的關系,托馬斯認為科學和人文科學是兩種發展道路,不應該混淆理解,否則發展的原則就錯了。他所談論的“科學”定義與現代科學概念不完全相同,討論的多是當時的新奇理論進化論與倫理學的關系,且更多是從學科本質出發區別人文學與科學。在他看來,科學研究的目的是拓展未知。就像在森林中迷路的小孩,孩子既對周圍一切感到好奇,又要迅速掌握法則保證生存。而人文世界與森林相比更像是一個人造花園,倫理道德是花園中的法則,法則使人類和諧的生活在花園里。如果將兩種學科貿然結合,就會像社會達爾文主義一樣,將人類社會的根基從道德標準轉向盲目的競爭性成功。
托馬斯·赫胥黎(來源:Britannica)
然而隨著科技時代的來臨,科技應用的廣泛普及使兩門科學的交叉越來越多。自上世紀70年代起,國際社會對科學的倫理意識逐漸加強。為首的大型國際組織,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持續構建和強化倫理學者、科學家、政策制定者和民間社會的聯系,希望為科技倫理議題提供可靠的政策支持。托馬斯顯然未能準確預見科技的迅猛發展,在他的時代,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等技術還遠未實現。但當下有關科技倫理的討論并未完全與托馬斯的理論相左。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本質上還是在獨立進行發展與創新的,只在如生物科學和基因學等較為重要的方面進行了倫理規范,應用方面的普適性規則依舊在制訂中。哪怕是與人類高度相關的人工智能科學,除部分學者外,國際組織對相關道德倫理的約束也停留在呼吁層面。因為科學是一個產生知識的過程。這個過程既依賴于對現象的仔細觀察,也依賴于理論發明來解釋這些觀察。知識的變化是不可避免的,新的觀察可能會挑戰現有的理論,因此道德倫理無法給變化的科學發展提出絕對準確的約束。
二、朱利安:站在進化鏈頂端的人類
如果要進行歸類,“瘋狂”的埃隆·馬斯克顯然是“朱利安派系”的代表人物。在國際生物倫理委員會(IBC)和人類基因數據庫的國際宣言出現前,歐洲曾經廣泛流行過一種偏激的理論,進化人本主義。該理論的創始人是擔任過英國優生學協會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主席的朱利安·赫胥黎。作為托馬斯·赫胥黎的長孫,朱利安與祖父在研究領域方面十分相似,得出的結論卻相差甚遠。與諸多生物學家不同,朱利安選擇不去過度考慮進化論對于理解人類在動態自然界中的地位所具有的深遠意義。他指出“關于進化最重要的意識形態事實是,人類是進化過程的先鋒,是這個世界唯一能夠再進步的部分,或者說是能夠引領任何大規模進化的存在”。[2]赫胥黎認為,是絕對的科學知識,特別是進化進程的事實,為“意識形態”提供了客觀基礎。人首先要進化為智人,才能具備道德與倫理概念。而“意識形態”代表的道德、儀式、情感和信仰的綜合人文體系是進化的附屬品。
朱利安的學術生涯中多次強調人類的命運是由進化引領的,科學則是實現進化的關鍵。進化必然使人類走向“更高”或更復雜的存在狀態,如同最原始的無細胞結構生物進化為有細胞結構的原核生物。他認為人類已經超越了生物學的局限,可以通過思想控制并指導自身的進化,將進化過程變得有明確目的。而進化的目的就是“進步”,就是提高生產效率。朱利安遵循的是絕對理智的科學理論思想,他希望像控制麥田里的谷物一樣管理人類社會。在基因技術的幫助下,人類胚胎如同一批批篩選出優質的種子,流水線似地培育出最健康完美的果實。而人文科學在朱利安看來的確是重要的,就像他為了使自己的理論被普遍接受,巧妙地將其與同性戀合法化、墮胎法案等當時的熱門改革運動聯系起來。但人文科學是工具性的,其存在的意義是為了助力實現人類的下一步進化,本身不具備促使進步的能力。
朱利安的理論在現代看來十分偏激,但他的確預料到了人類科技進步的可能。比如,美國的Genomic Prediction公司聲稱已經可以實現通過機器學習和DNA檢測,篩查出試管授精胎兒患遺傳疾病及智力低下的風險。又或者,當克隆人技術不再被禁止,也許在不遠的未來《逃離克隆島》等影視作品就會被換上現實主義標簽。如果沒有道德倫理作為約束,科技發展的速度會遠超于人文科學的速度。但這樣的發展或進化必定會對社會秩序帶來顛覆性的改變。而這種改變是好是壞人類并不一定能控制,因此有關科技倫理的討論才顯得尤為重要。
1942年8月,朱利安·赫胥黎捍衛自己的立場(來源:照片最初發表在《圖片郵報》雜志)
三、阿道斯:科技的發展并不會使我們成為更好的人
作為赫胥黎家族的一員,阿道斯·赫胥黎本應與其他家族成員一樣成為一名學者或科學家。但由于在少年時期就患有眼疾,幾乎失明的情況使他放棄了醫學,成為一名作家。也許是因為他身患疾病,能夠切身體會到“低等基因”人群的痛苦。阿道斯的作品充滿了對社會道德、標準和理想的拷問。他堅信感性原則對人類智力的重要性,比起明確的科學理論,他對抽象的概念和思想更為重視。阿道斯·赫胥黎在《美麗新世界》中詳細地為讀者展現了其兄長朱利安想要實現的未來。實驗室中的嬰兒胚胎如同一個個罐裝食物一樣被陳列在架子上。這種新型的技術被稱為進步。以前一個胚胎只能培育出一個人,現在可以培育出九十六個,這就是進步。而當被問及此舉的目的時,書中的主任回復到:“穩定,96個一模一樣的多胞胎操作96部一模一樣的機器”。[3]機器與基因技術實現的高效率生產模式帶來的穩定與幸福是美麗新世界的根基。
作為一名人文主義者,阿道斯在其作品中一直在極力質疑這種人造的幸福感。書里烏托邦世界中的人與生活在印第安村子中的野人同樣怪誕和荒唐??茖W和技術應該是為人類而設的,不應該是人去適應他們和被他們所奴役?!拔镔|科學可以被應用于毀滅生命或使得生活變得極其復雜和痛苦,但除非作為生物學家和心理學家的手段,它們并不能改變生命的自然形態和表達”。[4]在阿道斯看來,科學技術是一把匕首,而使用這把匕首的是人類。我們的倫理道德感決定了是使用匕首劃開遮擋未來的幕布,還是用它去傷害其他人。
阿道斯認為人類的進步是由道德與倫理意識主導的,新型科技的出現總是伴隨著人類的意識覺醒。如為了防止核擴散和核試驗,多成員國簽署了《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同時,他認為人類應該擁有犯錯和不完美的權利。因為經驗和意識是在不斷地失敗和打擊中積累起來的。但當人們變得過度自負,隨著科技的發展,錯誤和失敗的成本也許會不受控制。科技發展帶來的進步并不一定會使我們成為更好的人。未來人工智能也許可以模擬人類的一切行為,那也同樣可以模擬人類思維的缺陷。相關行業要如何確保社會和文化的刻板印象不會在人工智能編程中被復制,尤其是在涉及性別歧視和種族歧視等問題時。朱利安·赫胥黎認為道德與倫理是進化的附屬產品,是被基因遺傳和語言傳播的,因此應進行集中管理。但當人類本身的道德與倫理也處在進步過程中時,我們要如何預防自身的偏見不通過科技發展進行范圍更廣的傳播。
阿道斯·赫胥黎(來源:Bettmann / Getty Images)
有關科技倫理的探討仍在進行中,但科技的進步必須伴隨人文科學的發展。現階段,世界大國都在大力研發科學創新,將新型技術與龐大的國家利益聯系起來。因為歷史證明哪個國家先一步掌握了技術革命,便等于手握打開未來大門的鑰匙。然而,科技未來是否會為人類帶來更強的幸福感,還是會加劇現有的社會經濟問題,依然是未知數。倫理道德的發展速度是否匹配現有的科技發展速度,是一個值得關注和思考的問題。盡管赫胥黎家族的部分理論在當下已經不適用了,但他們過往的研究為科技倫理討論提供了幾種可能的未來,提醒著我們要對技術發展和人文科學的關系進行思考。
2021年末,元宇宙概念成為熱門話題,科技發展可能帶來的思維突破使人們用不同的視角暢想與勾勒未來。但如法國哲學家薩特強調的那樣,不論在哪個歷史時刻,也不管社會、政治背景如何,最根本的事情仍是理解人類。而倫理道德是人類思維模式發展中最重要、最難解的研究之一。當科技發展可能帶來空間上的突破,我們要如何保證倫理道德也能及時實現類似發展,是21世紀人類的共同課題。
(作者:國歌,哥斯達黎加和平大學研究生。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北京大學區域與國別研究院立場無關,文責自負。引用、轉載請標明作者信息及文章出處。)
參考文獻:
Aldous Huxley, Brave New World, Everyman; 1st edition, 2013. p5
Julian Huxley, Evolutionary Humanism, Prometheus Books, 1992.p9
Thomas H. Huxley, 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 1984.
尾注:
[1] Thomas H. Huxley, 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 1984.
[2] Julian Huxley, Evolutionary Humanism, Prometheus Books, 1992. p9
[3] Aldous Huxley, Brave New World, Everyman; 1st edition, 2013. p5
[4] ibid, ix.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