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乐官网 (中国)有限公司官网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70多年前的李莊“何以煌煌”:四川小鎮與一個時代的大師

胡文怡
2017-04-27 08:36
來源:澎湃新聞
? 藝術評論 >
字號

1940年至1946年,同濟大學,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社會科學研究所、中國營造學社等機構遷至四川李莊。為什么這些頂尖的學府和研究機構,要在彼時遷到這個四川省偏僻的小鎮?李莊又為何能使來到此地的學子、學者們創造出如此卓越的成果呢?

北大考古文博學院的胡文怡上周末在第五屆“中國公共考古·李莊論壇”上的專題演講,試圖厘清“何以遷李莊”與“李莊何煌煌”這兩個問題。

今天的李莊

李莊的故事,一言以蔽之,便是1940年至1946年,同濟大學,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社會科學研究所,中國營造學社等機構,遷至李莊,并于此處,在學術科研、教育、文學、抗戰等多方面,創造出了輝煌的成果。

而就是這短短幾十個字所蘊含的故事,若想全部細細道來,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寫90本書肯定都是不夠的。因此,現在關于李莊的著作是非常多的,而每一部曾在李莊生活過的外鄉人的傳記和回憶錄中,又必然會提到李莊一筆。所以,我就不贅述那些耳熟能詳的故事了。

我在閱讀了李莊的故事之后,我心中有兩個疑問。

第一,“何以遷李莊”?為什么這些頂尖的學府和研究機構,要在彼時遷到這個偏僻小鎮?李莊,雖然和成都、重慶、昆明并稱為“抗戰大后方的四大文化中心”,但另三個都是省會城市,重慶更是國民黨政府時期的“陪都”,而李莊當時連個縣都不是,只是一個小鎮而已。

第二,李莊何煌煌?那些學子、學者們,為何能在這個當時的“窮鄉僻壤”中,創造出如此輝煌的成果?當時不比今日,現在中國的一個村可能都有自己的飛機場,還通網通電。而當時的李莊,用“窮鄉僻壤”來形容那是完全沒有問題的。那么,它為何能使來到此地的學子、學者們,創造出如此卓越的成果呢?

當年的李莊碼頭(來自《烽火同濟》,江鴻波、祁明編著,同濟大學出版社,2007)

何以李莊?

何以遷李莊的原因很多,但我想,最關鍵的因素還是生存。人要生存,民族文化也要生存。

1940年夏,抗日戰爭已經打響了兩年多,中華大地幾乎半壁江山盡失,全靠太行山脈、秦嶺、巫山和云貴高原這一片,擋在西部大后方之東,暫未被蠶食。而原先在北平的營造學社、南京的中研院、上海的同濟大學等,全都已經被戰爭攆著搬了好幾回了。營造學社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婦,一個脊椎受了重傷,一個得了當時的不治之癥——肺結核,帶著兩個小孩、一個老人、一大堆資料,千里迢迢地先赴長沙,再轉昆明。史語所呢,人好動,問題是所長傅斯年先生宏圖偉略,他們有一個自己的圖書館,還有眾多遺物資料,所以史語所但凡要搬,都得帶著1000多個木箱子搬,箱子里還都是價值連城的圖書和文物,動輒幾十艘小木船,幾十輛大卡車,提心吊膽、浩浩蕩蕩地先搬到長沙,再搬到昆明,所以我們不免可以得知,后來搬往臺灣的經驗是從哪里來的。同濟是最慘的,據說自1937年“八·一三”淞滬會戰開始,日軍就追著他們炸,他們一千多號師生,顛沛流離,帶著一大堆東西,輾轉浙江、江西、廣西,連越南都去了,整整搬了五次,才搬到了昆明。

昆明地處云貴高原,按說日軍很難打進來,但這么多頂尖學府、機構,全擁在一處,密度如此之高,他可以用飛機轟炸呀。1939年至1941年,日軍就是對準我們的政治文化中心,瘋狂轟炸,重慶在這期間被炸了124次。因此,最后能到李莊、能活下來的學府和機構,其實都是在昆明沒被炸死的。

1939年5月至1941年,日本飛機轟炸中國大后方城市示意圖(局部)(來自《中國抗日戰爭史地圖集》,武月星主編,中國地圖出版社出版,1994)

“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刻”,這對彼時的中國來說,一點都沒唱錯。但事已至此,“回去是沒有出路的,只有繼續向前走,才有可能為我帶來希望”。既然昆明不能待了,便另尋他處吧。只有搬到敵人找不見、能存活下去的地方,只有在戰亂中將文化的火種延續下去,我輩方能得到些許慰藉。我想,這大概是當時大部分在昆明的學子與學者,心中所想。

該搬到哪兒呢?最有經驗的同濟首先開始想招。這一看可不要緊,離云南最近的四川宜賓地區,但凡能從地圖上找到的點兒,都已被其他機構占據了。而他們這浩浩蕩蕩幾千人,沒有“較大廟宇”,如何容得下呢?此時就要說到每逢談論同大遷川,必談的“茶館會談”,當然,這個專有名詞是我生造的。中元紙廠廠長、同濟校友錢子寧,為同濟找地方,正找得灰心喪氣,南溪縣李莊鎮的士紳羅伯希、王云伯正好來茶館喝茶,一聽這事,感覺李莊興許能辦到,便為錢子寧,和國民黨李莊區黨部書記羅南陔牽上了線。懂得“國家危難之際,文教機構一定要保住”的高級知識分子羅南陔,在其中大力推動,全力張羅,最終,讓“柳暗花明”的李莊鎮,向烽火中的同濟人張開了懷抱,而中研院史語所、營造學社等,便也隨之而來。

外來學者、李莊鄉紳與新婚夫婦合影。二排左一為張訪琴,二排左二戴墨鏡者為張官周,一排左二為李濟,四排右一白衣者為羅南陔(來自《中國李莊》,劉振宇、維微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

現在看來,當時的李莊不偏不倚地滿足了上述機構的最基本需求。

首先,遠離戰火。傳說游歷甚廣的傅斯年先生都不曾聽聞李莊鎮這一地點,“地圖上找不到”,很完美。且李莊地處沿江的特殊位置,常年為大霧所籠罩,被進攻、轟炸的機會相對來說便很少。在抵達李莊之前,梁思成先生曾說“不管我們逃到哪里,我們都將每月用好多天、每天用好多小時,打斷日常的生活——工作、進餐和睡眠來跑警報”。林徽因先生則描述生活在轟炸中,“有一種讓人嘔吐的感覺,尤其是當一個人還沒有吃過東西,而且今天很久都不會再吃任何東西,就是那種感覺”。在這種異常的生活和感受之中,人和學術科研怕是皆難以為繼。而基本遠離戰火的李莊,則讓人得以喘息,亦有了時間和心情來恢復生活與工作。

其次,李莊有“一片大好房子”,如表所示,“九宮十八廟”,大片莊園,可容數千人。

同濟大學等機構在李莊分布情況列表(來自《烽火同濟》)

再者,李莊人民傾情支持,騰房子給“下江人”住。據說川南一帶,當時都對來自長江下游的“下江人”頗有偏見,認為他們會哄抬物價,敗壞民風。而南京、上海來的學子、學者,那可不就是“下江人”嘛,我也是一名正宗的下江人。但李莊人民,在羅南陔等領袖的領導下,對遷來的下江人,可以說,在自己的人生經驗內,達到了友善的極致。而且,他們還賣吃的給“下江人”。古往今來,只要給吃的就是衣食父母,還能怎么更好呢?

左起:傅斯年、梁思成、李濟、李方桂在李莊板栗坳留影

桂花坳傅斯年一家曾經借住的小院

最后,李莊雖然偏僻至極,交通不便,但跋山涉水,總算是能到達;它又被渝、黔、滇三面環繞,尚能與大城市聯絡。總之,李莊的地理交通位置,正好處于一個“很難到達,但也不是到不了”的情況,再偏僻一分,則外界死活到達不了,再明顯一分,又容易被轟炸。這可是個技術活,用一句大俗話來說,這是命運所贈予的李莊啊。

李莊鎮位置示意略圖

然而,李莊在當時在這些學子學者們眼中還是有不少的缺點。

正因為當時的李莊,恰好處在這么一個平衡點上,所以,除了勉強保證“下江人”的基本生存,其他真是再多沒有了。

于是,沒有錢的學生、學者們便經常處于一個“餓是餓不死”的狀態。據現在的中科院院士、同濟校友吳旻說,當時7、8個年輕力壯的大小伙子,一個月就發二十斤米票,所有油鹽醬醋都包含在內,米的質量又不好,根本吃不飽,只好吃蠶豆。蠶豆呢,每個月每人十幾粒,想方設法讓它漲大,變多一些,一粒一粒數著吃。而大家要知道,以節儉著稱的范仲淹,每兩天還喝一鍋粥呢。學者們自然也好不到哪去,梁思成一家,最后衣服、派克筆、表什么的都典當掉了,就為了換幾條魚。

物資短缺。電,沒有;自來水,沒有;肥皂,沒有;連好一點的白報紙都沒有,更別提什么高精尖端的儀器了。

梁思成一家與親友在李莊,右一為梁思成,左三為林徽因。(來自《發現李莊》,岱峻著,四川文藝出版社,2004)

同時,李莊環境如此優美、原生態,蛇蟲鼠蟻自然少不了。據梁再冰先生說,那時,她們的床上經常出現成群結隊的臭蟲。這也就難怪,在傅斯年先生覺得李莊風景優美、地大房多的時候,林徽因先生,會覺得這“不是一個會讓客人過度興奮的地方”了。

而最嚴重的,便是缺醫少藥。一堆得肺結核的學者完全沒法治,比如營造學社的林徽因先生、史語所考古組的梁思永先生,還有在李莊死于肺結核的沈性仁女士——中研院社會科學研究所所長陶孟和的夫人,一代名媛哪。而最令人悲傷的莫過于李濟先生,小女兒已在昆明去世,大女兒只是在李莊偶感傷寒,竟也因得不到及時有效的醫治,而離開了人世。這些殘忍的事實,無疑讓不被戰爭、卻被疾病奪走生命的恐慌,始終彌漫在李莊上空。

李濟的大女兒李鳳徵(來自《中國李莊》)

此外,還有一個不算缺點的缺點。李莊如斯偏遠,風氣、人民雖然淳樸,但也十分保守。中研院體質人類學研究所和同濟大學醫學院“吃人”的故事,幾乎每本提到李莊的書里都要說一遍,可見這一事件之深入人心。我可以再說個別的,在同濟大學到來之前,李莊的女性和男性是不可以在同一條河里游泳的。同濟大學來了以后,不僅男女可以同游了,女性都能自己下河洗澡了,造福李莊。當然,這算時代局限性,不算缺點。

然而,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之中,同濟、史語所等的學子、學者們,硬是以他們無限的拼搏與堅忍精神,比在南京、北平、上海干得還要有過之而無不及!

以梁家兄弟為例。

梁思成先生個人的鴻篇巨制《中國建筑史》,從無到有的里程碑式作品,無需多言其重要性。而營造學社眾人,秉持著“只要梁思成活下來了,營造學社就活下來了”的信念,在梁的帶領下,在完全沒有任何印刷設備的情況下,用藥紙、藥水手寫石印,連照片都一筆一筆描繪出來,硬生生手工制作了七卷兩期的土紙版《中國營造學社匯刊》,只因學術刊物是一個學術機構的生命線。

林徽因珍藏的《中國營造學社匯刊》

而史語所考古組的梁思永先生,因種種原因,身體超級差。年輕的時候因工作太勞累得過兩年肋膜炎,到了李莊之后又開始鬧胃病;胃病剛好,上文提到,竟然也得了肺結核。要不是傅斯年先生連連寫信拼命為梁家爭取支援,讓直升機把藥品帶進來;要不是家人朋友盡力照顧,梁思永先生可能也要交待在李莊了。但他就是拖著那樣的身體,寫出了殷墟侯家莊西北崗發掘報告的綱領,為這一鴻篇巨制的發掘報告(對,又是鴻篇巨制)構建了良好的框架,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梁思永一家在李莊

同濟師生如此之多,成果自然亦如繁星閃耀,不僅為李莊通上了當時大城市都沒有的電,更為川南人民治好了頑疾“麻腳瘟”,精力蓬勃,生機無限。

而這些成果,無疑向當時的世界傳達著這樣一種聲音:你可以折磨中華人民的肉體,但你永遠無法擊潰中華民族的文明!

李莊板栗坳病榻上的梁思永(來自《思文永在》,梁柏有編著,故宮出版社,2016)

何以煌煌?

可是,在如此艱難的環境中,他們究竟為何能成果煌煌呢?總結下來,似乎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李莊的學子、學者們,是無法未卜先知的,他們知道李莊就此安全了嗎?他們知道五、六年后抗戰就會結束嗎?他們不知道啊,沒有炸彈的一天,就是完美的一天,他們仍然籠罩在隨時可能會到來的戰爭和死亡的陰影之中,此種心情下,眾人必然非常珍惜活著的每一天。

噴紅處為1937至1940年,被日軍所侵占的中國領土略圖(來自《中國抗日戰爭史地圖集》)

第二,在李莊能干的事兒比較少,但這群人可是當時全國興趣最廣泛、好奇心最重的一部分人。小時候生活在農村的同學應該有這種感覺,那時候也沒有電視,也沒有網,下河摸魚、上樹抓蟬,哪怕是跟鄰居家的小朋友瘋跑,也是很好玩的一天。而來到李莊的學子、學者們,便是驟然來到了這樣一個環境之中。那必然要找點事情來干。現成的,可以學習,研究,簡單的環境中,這些事物更顯出了它們原原本本的趣味性。延伸的,可以爬樹、游泳,此時此刻,簡直妙趣橫生。就這樣,他們過上了每天健身、看書、學習的健康生活。

第三,氛圍好,干擾少。譬如梁思成先生以前在北平,高高興興在家畫圖,突然,“東亞共榮協會”給你一封請柬,硬要你去吃飯,你不去,可能會被抓;去了吧,惡心自己,橫豎都是惡心,圖也畫不下去了。比如同濟的同學們,以前在上海,今晚看個電影,明晚打個牌,時間就溜走了,哎呀,又沒學習。而在李莊,不僅沒有這些社交上的打擾,反而,你本來學習了一天,想出門散個步,一抬頭看見你的導師和你的班主任,一邊討論學術問題,一邊向你走來,你趕緊打個招呼,回去學習去了。你在大學食堂突然說德語,可能會招致異樣的眼神,但李莊人民聽見你在茶館說德語,會紛紛露出崇拜的表情。這整個氛圍就是一種鼓勵學術、鼓勵科研的氛圍。

當年李莊鎮上熱鬧的茶館(來自《烽火同濟》)

有了珍惜的心情、健康的生活、良好的氛圍,再加上第四點,前期的積累,“李莊煌煌”的必然性似乎正在顯現。學子、學者們是被打斷了正常的學習、工作而來的,這便意味著他們手里帶著很多前期工作,只是被戰爭逼得奔波來去,沒有時間分析、總結。同時,做研究的人可能多多少少會有這樣一種心理,就是明知材料是永遠收不完的,卻仍然停不下來。此刻,便需要一個機緣,滅了他們搜集材料、無限準備的念想,成果便呼之欲出。而李莊,就是這種機緣的提供者。

第五,苦難當然能激發一部分人的斗志。大家都看過《魯濱遜漂流記》吧?正因那個島上啥也沒有,魯濱遜為生存所迫,最后才成為了野外生存的超級達人。學子、學者們亦是同理。天時地利人和,安安靜靜、開開心心地做著研究,豈能被一個顯微鏡、一臺印刷機器絆住不成?攻克無數難題抵達終點、從無中創造出有的這種事兒,應是大部分好奇心重、尊崇知識的人都非常喜歡的。

童第周在李莊時艱難購買到的顯微鏡(來自《烽火同濟》)

第六,我相信,以知識造福李莊人民,也是當年這批頂尖的知識分子,進步的最好動力之一。

中研院史語所在李莊組織的展覽活動

抗戰勝利后,李莊的“下江人”都回到了原先所在的地方,還在世的人少不了常回李莊看看。思想的火花來自于不同思維的碰撞,小小的李莊將幾千個龐大而復雜的思想驟然拉近,它們的碰撞所產生的巨大能量,照亮了抗戰時期中國的西南大后方。希望那盼著“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的李莊時代,至今仍激勵著你我,追隨先賢不屈、拼搏、樂觀的腳步,在中華崛起之今日,仍不忘卻,那穿破戰火的李莊精神。

《留別李莊栗峰碑銘》拓片(來自《中國李莊》)

【參考文獻除文中所提到的著作外,尚有《傅斯年全集》(傅斯年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李莊往事》(岳南著,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梁思成傳》(竇忠如著,百花文藝出版社,2007)等。】

本文系作者在第五屆“中國公共考古·李莊論壇”的發言整理稿,經作者審訂,澎湃新聞獲授權發表。

    校對:丁曉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大发888提款| 全讯网ceo| 克什克腾旗| 去澳门百家乐娱乐城| 万载县| 路虎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 石嘴山市| 买百家乐程序| 百家乐官网庄闲的冷热| 百家乐官网群必胜打朽法| 优博国际娱乐| 百家乐闲庄和| 太阳城百家乐官网作弊| 现金网开户送彩金| 彩会百家乐游戏| 百家乐官网出千大全| 百家乐规| 环球百家乐官网娱乐城| 项城市| 蓝盾百家乐代理打| 狮威百家乐官网娱乐网| 皇冠现金网导航| 黄金城百家乐免费下载| 百家乐制胜方法| 网上百家乐官网赌城| 现金百家乐| 六合彩现场开奖结果| 迪威百家乐娱乐网| 广州百家乐官网赌城| 百家乐官网桌颜色可定制| 大发888交流心得| 澳门百家乐怎么赢钱| 百家乐官网真钱斗地主| 华亭县| 措美县| 大发888新址 | 百家乐博彩软件| 土豪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 中骏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博网百家乐现金网| 百家乐硬币打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