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媒體評“東南沿海高鐵調價”:降價不降服務,漲價要漲精神
4月,中國高鐵迎來第一次跨省調價。東南沿海高鐵的車票從4月21日起將不再“一刀切”。旅客小張算了筆賬,清明節小長假從深圳回潮汕老家,無論坐哪趟高鐵都是89.5元,但是“五一”小長假再坐高鐵回家,最高票價與最低票價間能差出34元。“我覺得有點像坐飛機,不同航班價格不一樣。選擇更多了。”(4月12日《人民日報》)
高鐵價格市場化,只是個時間問題。
早在年初,“東南沿海高鐵將漲價”的消息不脛而走。此后的2月中旬,中國鐵路總公司發布公告,稱“將對東南沿海高鐵開行的時速200公里至250公里動車組列車的公布票價進行優化調整”。消息瞬間引爆輿論場,擔心與吐槽此起彼伏。輿情平息下來的,是逐漸清晰的兩個信號:一是此輪調價有漲有跌,并非漲聲一片;二是漲價幅度也沒有傳說中的那么夸張。
調價的理由或者說好處,其實消費者也很清楚。比如“杠桿說”,通過價格杠桿調節客流,提高資源使用效率;比如“引資說”,改善鐵路行業的收入預期與經營環境,以此提高對社會資本的吸引力。如果還要給個理由,高鐵基準價較低,似乎也可以排在一堆理由的前列。比如以每百公里票價占人均月工資的比例比照,法國是0.81%,日本是1.14%,德國是1.29%,意大利是1.33%,中國的0.80%與法國差不多。這樣一算,你可能還占便宜了。
這些道理,當然挺有道理。但,正如2017年全國兩會期間,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夢恕說的,高鐵早晚要漲價,但不能隨便亂漲。一個“亂”字,才是民意的心結。
這樣的擔心,也不是空穴來風:一則,中國鐵路的負債曲線全面上揚。2015年,中國鐵路長期負債合計4.1萬億,比5年前增長了67%。賺錢如此不易、效益如此著急,一旦調價的手玩熟了,會不會在漲價偏好上出現“屁股決定腦袋”的情勢呢?
二則,很多人認為,在現有的航空、公路、水路客運跟鐵路客運競爭局面基本形成的情況下,高鐵漲價會懼于乘客“用腳投票”,因此不可能出現膽兒肥的情況。但,實際上這個邏輯判斷是理想化的。因為,抽象地說,這幾種客運工具確實有可替代性,但是別忘了,他們的地理位置和運輸時間,有著鮮明的差別。具體而言,有些城市連個機場都沒有,而公路運輸時間又漫長無比,在出行的時候,但凡時間量上有考慮的,還有什么所謂的多元選擇?
此外,這些年鐵路的口碑與形象雖在重塑,但負面新聞亦不算少,公眾對其公益擔當缺乏起碼的信任感。正因如此,當“鐵總”在去年拿到“高鐵定價權”的時候,輿論場彌漫的幾乎都是質疑與擔心的聲音。
在“鐵老大”地位難以撼動的當下,多元市場競爭尚未成熟成型,這個時候,調價恐怕不宜過于“自由”。除了“調整公布票價提前30天對外公告”等程序正義需要彰顯之外,更要審核并監督好調價線路的合理性與合法性,對調價政策的效果實施動態監測,降價不降服務,漲價更要漲精神。
(原標題為《鄧海建:高鐵票價,可調不可“亂”》)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