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談“太平有象”:象與中華吉祥文化
原創 觀復文化 觀復博物館
打工人們已然開工,假期過后新的生活順利鋪陳。愿大家“萬象更新、太平有象”
——那今天我們就來談談中華吉祥文化中的“象”吧!
▲元 《太平有象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以象作為祥瑞之兆,有文獻可查者可溯至西漢。
西漢元狩二年(公元前122年),南越國進獻馴象,貴族百姓皆將其視為祥瑞之兆。班固曾在其《白虎通義·禮樂》中說:“象者,象太平而作樂,示已太平也”——此為象為“祥”之發軔,后世對此語多有引用。
西漢末年,象開始與佛教發生關聯,藉此祥瑞之意漸盛;至唐代,受漢藏佛教交流影響,唐宋兩朝的繪畫中出現了藏傳佛教的元素。有學者認為七政寶之一的白象寶或是“太平有象”藝術形象的發端。
白象寶是伴隨轉輪王出世的寶物,它可以“一日之中,周遍天下,朝往暮返,不勞不疲”,傳入漢地后,又作為釋迦牟尼、觀世音菩薩的供奉出現。
▲宋 張勝溫《大理國梵像卷》 臺灣故宮博物院藏
至宋代,“太平有象”意象漸成。象因諧音,而在吉祥紋飾組合中出任“祥”意。
《資治通鑒》曾提出“太平無象”論,有“太平無象,令四夷不致交侵,百姓不致流散,雖非至理,亦謂小康”之說;南宋詩詞中太平無象演變為太平有象。陸游《春晚村居》有“太平有象無人識,南陌東阡搗輒香”一句,后世多將其視作“太平有象”一詞的濫觴。
▲元 彭城窯仿定白釉象式花插 故宮博物院
不得不贊宋人清雅,象做花器,如“瓶”用,這一下“祥”、“(太)平”之意皆有了,且用起來也別具一格,可賞可用。
至明代,白象寶又與摩尼三寶珠相結合:白象寶加寶珠所具有的吉祥寓意更受到世人所重。
明代宮廷藝術中,摩尼三寶珠被內盛犀角、海螺、珊瑚、蓮花、寶珠的切瑪所代替。切瑪也被譯作“聚寶盆”,如臺北故宮博物院藏《貢象圖》中所描繪:一位胡人牽白象,象身上馱切瑪,切瑪內不僅有珊瑚、海螺、寶珠等寶物,還有一個高大、頂有流蘇、腹繪坐佛的白瓷瓶。
后再行演變,瓶獲得獨立而切瑪消失,大象直接馱花瓶,以形來附會民間大為流行的“太平有象”一詞。可見,象為“(吉)祥”、瓶為“(太)平”的組合意象完成。
▲清 《貢象圖》 臺灣故宮博物院藏
清代的象已不僅僅是白象寶的演化,而是包含多種文化、宗教、思潮的綜合形象,以象作為題材的藝術品也如百花齊放,數不勝數。
說起來乾隆皇帝對“象”可謂情有獨鐘,他甚至將自己的政治理想投射其中,有兩幅重要的畫作對此有所呈現,其一,是郎世寧所繪《弘歷觀畫圖》(藏于故宮博物院)▼
這是一幅畫中畫,表現的乾隆皇帝正在觀賞《洗象圖》,圖中所繪則正是扮作普賢菩薩的乾隆皇帝觀看眾人為其坐騎白象洗刷的場景▼
如故宮博物院研究人員所言:
乾隆皇帝在其統治期間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佛教文化體系,同時他還自詡是佛教中 “文殊”、“普賢”的化身,給自己罩上了一層神秘的宗教光環,意味著他不僅是人間的帝王,也是佛界的要神。因此該畫在創作意圖上是幅宣揚乾隆皇帝宗教信仰的作品。
另一幅也是藏自故宮博物院的《萬國來朝》▼
此畫由清代宮廷畫家創作,描繪了清乾隆時期藩屬及外國使臣在新年伊始攜帶各種珍稀貢品,聚集太和門外等待覲見乾隆皇帝的場景。
所謂物阜民豐、安居樂業,泱泱大國,萬國來朝:如果說《弘歷觀畫圖》是表達乾隆皇帝對“明君圣主”的自身設想的話,那么《萬國來朝》便是一種圣君明主統治下的盛世景象的長卷式圖說——無論出于哪一重視角,大象都是其中不可忽視的一種意象。
這種對象呈吉祥的意象自然也流傳至民間,并形成更廣泛的傳播。此時象在民間風俗畫中多呈現于嬰戲圖,如開篇所列元人所繪《太平有象》圖,再如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清宮佚名畫家的《升平樂事圖》▼
圖中兩童子在圍欄桿旁玩蟠桃玩具,一童子棲在母親懷中,另一童子左手持鯉魚花燈,右手則持拽著一輛太平有象花車,花車象背的蓮花座上駝有藍色花瓶,瓶內插如意和戟,戟上栓銅錢與卍字符。幾名童子與母親間互動親切,非常具有生活氣息。可見,以象為吉祥之兆,此時已被民間所普遍認同。
原標題:《大年初八談“太平有象”:象與中華吉祥文化》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