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媒體:臺北三峽祖師廟,記錄著侵略者的兇殘和精神殖民的坍塌
那天,在臺北市三峽鎮與幾個當地青年交談甚歡,不覺已超過時間。一行人急著趕下個行程,然而陪同的王小姐還是建議我們到附近的清水祖師廟看一下。
我曾在福建工作數年,當然知道清水祖師。他又稱“麻章上人”,閩南、臺灣地區民間都尊稱為“祖師公”。清水祖師原是宋代一名僧人,后來逐漸演變成在閩南有廣泛影響的佛教俗神,至今在福建、臺灣及東南亞擁有數以千計的分爐和眾多信仰者。
據說,宋神宗元豐六年,福建安溪、永春一帶大旱,當地百姓請求祖師公祈雨。成功后,清溪人感念恩德,在安溪蓬萊山上筑精舍稱為“清水嚴”,請他主持,因此后人就尊稱祖師公為“清水祖師”。
祖師公一生施藥濟貧,并憑一人之力募化,修橋鋪路,圓寂后更演化為神,受到百姓敬仰。早年移居南洋、臺灣的百姓也都捧著祖師的香火,塑像建廟,當作精神寄托。清朝乾隆年間,安溪墾民攜帶“清水嚴”的祖師神像渡海來臺,并在三峽建廟取名“長福巖”。
自此,祖師公與開臺先民一起經歷著各種悲歡離合,見證臺灣的沉浮起伏。在這里,我也知道了祖師公的另一個故事。
1895年,中國甲午戰敗,被迫割臺灣給日本。5月29日,日本近衛師團在師團長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的指揮下,在澳底鹽尞登陸,兵不刃血地占了臺北府城。隨后,北白川宮能久率軍南下,妄圖一舉蕩平臺灣軍民的抵抗。然而,日軍進至三角涌(三峽)時,遭到當地客家義軍的頑強抵抗。義軍以祖師廟為抗日大本營,以三峽街屋為工事,給日軍以重大殺傷。殖民者不斷調集臺北兵力增援,義軍彈盡糧絕,退至大溪。日軍進入三峽后,縱火焚燒祖師廟及三峽街屋,將三峽焚毀殆盡。
“你知道祖師公的另一個來歷嗎?”王小姐問我。相傳清水祖師是開封府祥符縣人,追隨丞相文天祥勤王,轉戰大江南北抵抗元兵。宋亡后,他隱居在安溪清水巖。難怪,乙末割臺,三峽人不懼強敵、勇于抵抗,廟雖焚,但祖師像卻不倒。
日軍占領三峽后,嚴禁恢復祖師廟,后因日本當局對臺灣執行安撫政策,才于1899年允許三峽人重建。1937年,中日全面戰爭爆發,日軍急籌軍餉,三峽街長、日本人小林堪藏強行代管廟產,其后,日本殖民當局在臺灣進行皇民化教育,推行講日語、信日教,祖師廟又遭白蚊侵襲,建筑毀損。至臺灣光復,三峽人重新討回廟產,于1947年開始重建。
現在的祖師廟以石為基、以木為頂,五門三殿式的格局,廟內無處不雕、無處不琢。屋頂和屋檐下的房梁金碧輝煌,人物雕刻栩栩如生。最精彩的是廟中的石雕、石刻,其技巧手法,均出自民間藝人之手。據說,當年是花重金聘請福建石雕藝人來加工的。
三峽祖師廟最特別之處是它的眾多龍柱。龍柱是臺灣廟宇的常見之物,但一般廟宇只有兩對、三對,而祖師廟全部完工時有一百五十六根。這些龍柱有雙龍柱、單龍柱、花鳥柱及有對聯的圓柱。
最耐人尋味的,是在前殿的龍柱中,有兩根來自于臺灣神社的鳥居(似日本神社的附屬建筑,相當中式建筑的進門牌樓)。臺灣神社建于1901年,紀念1895年率領日本近衛師團占領臺灣的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當年也正是他的軍隊焚毀了三峽祖師廟和三峽市街。1895年10月北白川宮能久在臺南蕭垅(佳里)被義軍擊傷,28日死于臺南。
1944年10月25日,一架飛機失事焚毀了臺灣神社。諷刺的是,紀念劊子手神社的立柱,成了侵略者竭盡所能要從精神上摧毀的祖師廟上的龍柱。歷史真是無情又有情。
一座三峽祖師廟,傳承著開臺先民的血脈之根、記載了日本殖民者的兇殘,銘刻了殖民者的失敗,訴說著歷史的正義。三峽祖師廟在告訴我們一個真理,侵略者的神社終會坍塌,中國土地上的中華文化終會雄起。
然而,今天的臺灣社會,似乎還沒有從臺灣神社的祝禱聲中睡來。民進黨當局從教科書到民間信仰,千方百計地“去中國化”,竭盡所能地在全臺恢復殖民統治象征的神社、鳥居。他們似乎忘了他們的血脈之根、文化之源,他們正在做當年殖民者的刺刀、神社未能做到的事。只是,他們不知道,祖師公、媽祖廟這些從大陸分爐來臺的文化象征,永遠是民眾的精神歸依,這是臺灣的文化之根,她們流淌在民眾的血液里,扎根在民眾的生活里,是任何手段都不可能去掉的。
奉勸那些“去中國化”、自我精神殖民的人,到祖師廟來看一看,想想當年日本殖民者的兇殘、摸摸那對龍柱想想皇民教育能否成功,從這些美妙石刻中體會民眾對血脈之根的熱情,早日從“去中國化”中收手,免得成為歷史的笑柄。
(原題為《臺北三峽祖師廟,你記錄著侵略者的兇殘和精神殖民的坍塌》)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