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家族志 | 小腳女人如苦蕎花般的一生
鏡相欄目首發獨家非虛構作品,如需轉載,請至“湃客工坊”微信后臺聯系
采訪并文 | 唐瀟桐
指導老師 | 王洪喆
編輯 | 林子堯
編者按:
中國傳統農歷的新年,象征著一場新的輪回。在漫長的人生里,是這樣順應著節氣、天文變化的歷時里的節日昭示著一次次新的希望。家族志的一篇文章里寫道:“稱呼某地是家意味著人類心甘情愿地承認自己(曾)依附于某一片土地,這顯然是一種示弱的姿態。”在中國傳統里,以家庭為單位的精神依托把人與人聯結起來,因而在紛亂流離的生活里,人在時空中始終有一個確定的坐標,通過它,可以一次又一次地找到自己。
虎年新春,湃客鏡相聯合北大傳播學課程的作者們,共同書寫家族歷史。并以自身童年至青年視角的轉換,折射出幾代人溝通、理解和凝視。是在代際輪回里生生不息的傳承——文化與情感,故土與新人,賦予了中國人“家”的精神歸屬。
苦蕎花兒開滿洼
遠處的野鵲飛來了
苦蕎花兒開滿洼
崖上的月亮不走了
苦蕎花兒開滿洼
莊農人臉上笑開了
外曾祖母生于1924年臘月,并不是苦蕎花開的季節,但她的長輩還是叫她蕎花,因為苦蕎是當地主要的農作物,苦蕎花是農人心中最美的花……
纏足
外曾祖母的大名叫李順清,娘家在甘肅省定西市通渭縣隴陽鄉車家坪村。
1928年農歷八月二十四日,是民間相傳小腳娘娘的生日,外曾祖母快五歲了(當地習俗算虛歲),她只模糊記得,幾個長輩讓她坐在矮凳子上,將雙腳放到熱水盆里,洗干凈,乘腳尚溫熱,抓住大拇趾外的其他四趾用力朝腳心扭壓,她的手腳身子都被大人牢牢地按住,只覺得一陣比一陣鉆心的痛,痛到哭喊不出來了,只是全身發抖滿頭大汗……
后來,外曾祖母的小腳就被長布包裹住,隨著一次一次慢慢加緊,她的小腳就再也沒有長大。
中國歷史上的纏足風俗始于北宋,1912年中國勸禁纏足,1929年又發布放足布告,并派專員督查落實。
可惜,外曾祖母生活在大西北深處一個偏僻的山溝里,她可能是歷史上最后一批小腳婦女,命中注定小腳將陪伴她走完畢生……
花椒樹
柯杈多
俺娘打我不纏腳
俺外婆
不拉我
咯噔咯噔氣死我
堡子
明清兩代及中華民國時期,通渭戰亂頻仍,烽火不斷,民眾紛紛筑壘自保,于是出現了千堡林立的民眾自保體系。《通渭縣志》記載,民國時期的通渭,匪患橫行,尤其是“中原大戰”開始后,甘肅地方軍閥馬廷賢自立為“西北回民聯軍司令”,在各地肆意殺人放火,搶劫財物,奸淫婦女,被老百姓稱為“馬匪”。
外曾祖母的記憶里,解放前時常會拔起小腳逃進堡子躲土匪。
“咣咣咣——,土匪來了……”每聽到急促的銅鑼聲響起,村里人就扶老攜幼、趕著牲口駝帶糧食,沒命般往堡子跑去。堡子高大堅固,又居地勢之要,族人憑著幾支土槍拼死抵抗,土匪往往也束手無策。
有個外曾祖母叫三爺的槍法很準,身手麻利,曾經在莊外的崖邊打住過一只狼,他打完一槍后可以邊跑邊換槍藥,到另一個地方出其不意地再放一槍。土匪都知道車家坪的李三爺,所以來的比較少,來也是路過,朝著堡子放幾槍大多就走了,外曾祖母記得最長的一次在堡子里躲了三天。
堡子
外曾祖母娘家車家坪村還算平安,但幾十里外的王家川和侯家寨子就沒那么幸運了。民國十九年(1930年)農歷三月初九,馬廷賢的騎兵對通渭縣的白家川、毛家店沿川一線各村,進行了武裝突襲,沒有攻破白家川堡子,王家川堡子不幸被匪軍攻破,堡子里所有的老百姓無一幸免,侯家寨子沒有堡子,有近三十人被殘殺。
外曾祖母能背的民謠很多,其中一首常念的是:
三月初九日頭兒端,河州的回回扎滿川。
騾馬牛羊都趕上, 媳媳婦綁在馬背上。
豬毛搟氈扎人哩, 河州的回回殺人哩。
戲上殺人是扎勢哩,回回殺人是要命哩。
白家川堡子紫金城,王家川堡子盛血盆。
高家灣堡子一盞燈,侯家寨子馬踏平……
成家
那個年代的甘肅農村,講究“女子無才便是德”,外曾祖母沒有機會上學,童年起就學做針線,她心靈手巧,從做布鞋、繡鞋墊到縫衣服,樣樣拿手。尤其繡鞋墊和剪窗花,都是喜上梅梢、魚躍龍門等喜慶圖案,在鄉里遠近聞名,加之模樣俊美,后來就被扶上了一頭披紅戴花的黑驢,嫁給了李家寺村家境不錯的外曾祖父。
外曾祖母和外曾祖父是1944年冬結的婚,外曾祖父名叫李振秾,為人樸實厚道,會干木活,家里有父母和一個兄弟,三十幾畝山坡地,養了幾十只羊。夫妻倆不僅同姓,生日也同年同月僅差一天,婚后孝敬雙親、關系和睦,1946年春就喜得貴子——我的姥爺,后來又陸陸續續生養了8個,總共7子2女。由于善生養,又多為男丁,她在村里的地位也漸漸變高。
“啪啪啪……”,靜謐的山村夜晚突然響起了急促的拍門聲。
“啊撒(誰),做啥哩?”外曾祖父喊。
“我嫂子養不下娃,想叫我蕎花媽媽(姨姨)去看一下!”
誰也沒想到,這一去,就讓外曾祖母多了一個接生婆的職業,此后村里有人生孩子,都要請她去接生,甚至有母羊下崽,都會請她去看看。外曾祖母也很是爽快,黑天半夜從不推辭,更不會收取任何報酬。
令人稱道的是,外曾祖母記憶力超群,不僅記得自己一家老小的生日,就連接生的每一個孩子,她都能把出生日期記得清清楚楚,后來村里有人忘了孩子的生日,都會跑來問她。
通渭縣屬定西市管轄,清末名臣左宗棠在奏章中稱隴中(甘肅定西)“苦瘠甲于天下”。定西之苦,在于嚴酷的自然條件。黃土高原上丘陵延綿,溝壑縱橫,干旱缺水,土壤肥力極低,廣種薄收,農業生產水平低下。
左宗棠奏章(來源:定西檔案信息網)
外曾祖母結婚之后,既要邁著小腳上地勞動,還要一日兩餐操持一大家人的飯食(上下午各吃一頓飯),掃樹葉填炕取暖,碾胡麻擰麻繩織麻袋,推磨喂雞喂豬喂牲口。
家里兩個老人和外曾祖父也一樣披星戴月辛苦勞作,他們共同努力,向這片天底下最貧瘠的黃土地要收成,養活了一家人。
值得一提的是,在那么困難的條件下,他們仍然節衣縮食支持小叔子(外曾祖父的兄弟)讀書,他最終當上了教師,成了村里第一個吃公家飯的人。
莊農人苦 莊農人忙
莊農人本是同一行
二三月種 六七月黃
八月九月搬上場
婆婆媳婦子梿枷打
娃娃他大把場揚
曬干簸凈入糧倉
饑餓
1958年,通渭縣委決定了兩件大事,一是把全縣原有的169個高級合作社合并為14個人民公社,全縣為一個聯社;二是實施了數個大型工程,其中之一是抽調一萬八千多個勞動力投入引洮水利工程(當時甘肅省規劃從甘肅南部將洮河水引入中部直到慶陽董志塬,工程于1961年停建)。
當年,為了改善引洮工地民工的生活條件,公社響應上級號召,組織為引洮工程捐助。或許是在十年九旱的環境下苦怕了,亦或是被彩旗招展的氛圍感動了,又或是聯想到自己男人就在工地上受凍,總之,為了實現吃水夢,外曾祖母走上前臺,毅然捐出了家里最值錢的一件羊皮襖,當場被表彰為積極分子。
屋漏偏逢連夜雨, 1959年春節前,饑餓中煎熬的外曾祖母家禍不單行,大年三十晚上遭了賊,有一些苦蕎面和混著谷糠的炒面被偷了。姥爺說,那些糧食放在二層的閣房里,怎么會被偷,至今仍百思不得其解。
慶幸的是,前一年外曾祖母在園子里種了不少甜菜、蘿卜、胡蘿卜,長勢特別好。似有先見之明,她連一片葉子都沒舍得扔,全部串起來吊在屋檐下。后來,這些菜都成了碗中的“佳肴”。
1959年春節過后,大地才開始解凍,依然春寒料峭,新鮮野菜還沒有露頭,田野里就遍布著村民,他們爭先恐后用耙子劃過土地的角角落落,為的是找出前一年殘留的各種干野菜充饑。
黃土高原嚴寒而漫長的冬天剛剛過去,但真正溫暖的春天還遠遠沒有到來。
1959年底,外曾祖父從引洮工程回來后,把家里所有的木頭都做成門窗,挑到一百多里外的會寧縣換那邊的糧食回來。
即便這樣,外曾祖母家仍沒吃過一頓飽飯,充饑的只有加了野菜的菜團子饃,或者加了谷糠、蕎皮、榆樹皮的炒“面”,再就是喝清可見底的湯。直到現在,姥爺都舍不得倒掉煮面條的湯,說比困難時期老家喝的湯稠多了。
幸運的是,外曾祖母拖著小腳,帶領全家人安然度過了饑荒,保住了性命。
雁兒嘎
你做啥恰(去)
陜西塬上割麥恰
雁兒嘎
你做啥恰
陜西塬上割麥恰
溫飽
1970年以后,外曾祖母家的日子漸漸好起來,先是方圓幾十里的第一個大學生——我的姥爺當了醫生,后來四姥爺大專畢業成為教師。
1980年7月1日,中共定西地委指出,包產到戶是社會主義農業經濟的一種責任制形式,不是分田單干,更不是什么資本主義。截止1980年11月,通渭縣大包干到戶的生產隊有2870個,占全縣生產隊的97.8%。至1981年11月,全縣2936個生產隊全部實行了大包干到戶責任制。
通渭大地終于迎來了改革開放的春天。包產到戶第二年,農民就吃飽了肚子。外曾祖母家也不例外,大多數兒女已經成家單過,每家人都不愁吃不愁穿。
老院
1984年,李家寺村通了電。現代工業文明的光輝照射到了這個偏僻的山村,家家戶戶告別了煤油燈,安上了電燈泡,磨面機、脫粒機、電視機、洗衣機、電炊具等先后進入了人們的生活。后來,公路也修到了家門口,村里到縣城通了汽車。
“叮鈴鈴……”, “喂——,啊撒(誰)?” 外曾祖母最高興的是家里裝上了電話機,鈴聲一響,就顛起小腳小跑著去接,準是外地兒孫們打來的。聽著那頭的聲音,問這問那,叮嚀囑咐,車轱轆話一遍又一遍……
外面的世界變化太快,苦蕎雖已成為當地的主要經濟作物,可后輩兒孫們早已擺脫了黃土地的束縛,從事著各自的職業。兩位老人時常念叨,“咋(現在)的政策漬(這)么好的,娃娃們還都不愿意種地,以后吃啥哩……”
老人家擔心歸擔心,公家人和兒孫們的生活,還是芝麻開花節節高,變得越來越好。
外曾祖母一直耳不聾眼不花,年紀大了干不了農活,還時常給家里人繡鞋墊;五月端午,會給孩子們做荷包和彩線繩;過年時,催著每個人都穿一身新衣裳,她自己更是慷慨地拿出姥爺和四姥爺孝敬她的錢,給孩子們散盤纏。
不知什么時候,家里多了一只貓,還有只土狗。
幸福的時光靜靜流淌,外曾祖母和外曾祖父臉上總是掛著滿足的笑容,享受著四世同堂的天倫之樂,看著膝下歡鬧的小重孫惹貓逗狗,愜意地熬一盅“罐罐茶”,哼一段自編或傳統的小曲。
銀剪剪嚓嚓嚓
巧手手呀剪窗花
莫看女兒不大大
你說剪啥就剪啥
啊兒喲
祖祖輩輩多少年
剪開多少愁疙瘩
不管風雪有多大
窗欞欞上照樣開紅花
后記
2011年的一天,外曾祖母因小腳行動不便,不慎摔倒,大腿骨折。姥爺多方咨詢,輾轉兩家醫院才找到敢于給年近九旬高齡患者施行手術的醫生。外曾祖母靜靜地躺在病床上,一聲不吭,以極大的毅力忍著痛楚,頑強挺過了手術。事后,天水電視臺還作為醫療衛生新聞,專題作了采訪報道。
我們去看望時,老人家飽經滄桑的臉上寫滿慈祥與平和,癟著嘴笑著,讓大家別擔心,“日子漬(這)么好的,咋(現在)拿(和)公家人一樣的,看病都能報銷,我還要多領幾年共產黨的養老錢哩。”
2014年,在外曾祖父去世一年后,外曾祖母亦與世長辭,結束了她小腳的一生,那如苦蕎花般清澀的一生。
外曾祖母和外曾祖父
碎(小)時候山里雪不化
扭著我纏腳的是我大
撒下種子到開花
受下艱難沒處說話
女媧娘娘嘛(把)人摶
共產黨叫人吃飽飯
老來天天像過年
后輩們好日子過不完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