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這個新冠“次生災害”意料之外,全世界人民生孩子的欲望都低了
原創 李珺瑤 曹俊 上觀數據
“后疫情時代”,人口增長放緩正在成為全球性的問題,除了中國錄得60年來最低的人口增長外,另一人口大國印度政府也宣布該國生育率降至每位女性生育2.0個孩子,低于國際公認的生育更替率。
2021年全球人口增長率預計僅為0.9%,這是80年來首次跌破1%。
2021年,全球總和生育率的平均值是2.438,這個數值在過去50年中已下降了超過一半。按照這個趨勢,兩年后全球總和生育率將低于生育更替水平(2.1)。
疫情影響
從短期來看,這兩年的疫情加速了全球人口下降的趨勢。
在疫情初期,隔離在家的生活曾令人遐想:更多時間關注家庭是否會帶來出生率的增長?但兩年后的多項調查報告卻顯示,疫情對伴侶親密關系的影響是更偏向負面的。
美國德克薩斯州立大學社會心理學家Rhonda Balzarini在一項“疫情對性生活的影響”研究中總結:疫情后伴侶們會經歷短暫的“蜜月”期,但隨之而來的物資短缺等現實問題又會激發人們的壓力和焦慮情緒,親密關系無法再被喚起,從而導致生育率下降。
另外,隔絕了社交生活也會令女性會陷入茫然,從而在性方面缺乏自信和表現力。工作和事業實際上也構建了女性對自己的身份認同。
更重要的是,疫情帶來全球性的經濟增速下行壓力。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健就表示,國內出生人口的規模下降,其中有一個因素也是和新冠肺炎疫情是有關系的。疫情會直接或間接減少家庭成員的收入,使得育兒成本對于生育的影響更加突出。在疫情暴發期間有很多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單位的效益不好,不光影響到家庭成員收入,也會增加家庭中的工作和家庭沖突,增加了生育的恐慌或者是畏懼。當然還有一些人會擔心在疫情期間母嬰保健、孕產檢查等等這些常規的服務會受到影響。這些因素都會促使群眾選擇推遲甚至是取消生育計劃。
“人口轉型”的長期影響
不過,全球人口增長的放緩,不能完全歸于疫情影響。
全球人口最近一次的增長波峰發生在20世紀 60年代,這是戰后的彌補性繁榮,以后,全球的生育率便開始緩慢下滑。
社會科學家口中的“人口轉型”一直是經濟現代化的基本特征。戰后許多發展中國家由傳統向現代國家轉變,城市化帶來的國民受教育程度、職業女性比例的提升等,都影響了生育率。典型的例子便是東亞,韓國、日本、新加坡、中國……伴隨經濟發展,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生育率都逐年降低。
即使是非東亞文化圈的印度,這幾年的生育率也在下降,按照《印度全國第五次家庭調查報告(2019-2021)》, 顯示印度總和生育率降至2.0,其中城市總和生育率更低,僅為1.6,而偏遠地區總和生育率為2.1。新興經濟體會遵循與之前富裕經濟體相似的人口發展軌跡,這不足為奇。
還有些國家的人口負增長,是基于“此消彼長”的轉移。2021年人口生育率和人口增長率兩項排名綜合來看,數據最差的地區,并不是我們印象中的韓國或日本,而是位于大安地列斯群島的波多黎各。
波多黎各是美國在加勒比海地區的一個自治邦,其民眾并沒有政治權(投票權),除非島上的居民移居到美國其他州。2017年遭遇颶風瑪麗亞之后,有近8萬人搬離波多黎各,第二年有12萬的人搬離,這相當于該地區總人口的3%。
本身經濟不穩定的國家或地區在再遇到極端情況后陷入人口流失的困境,這是和東亞不太相同的情況。
據聯合國移民署發布的2020年世界移民報告總結,來自東歐和南歐的遷出移民主要包括從事高技能和低技能職業的勞務移民。受到更高薪水的吸引,近年來,東歐和南歐遷往西歐的醫療專業人員數量急劇增加。據估計,截至 2015 年,羅馬尼亞失去了一半的醫生。
類似情況也發生在波蘭和斯洛伐克等國家。 移民所導致的人才和勞動力流失是使生育率和人口增長持續走低的長期性原因之一。
各出奇招
為解決生育率下降和人口流失,各地都出過不少方案。
“激發生育意愿”,是政府最普遍選擇的出發點。
較為成功的案例是瑞典倡導的“育兒假”。瑞典父母一起可以獲得480天的帶薪育兒假,這當中,父母雙方各享有90天不能互相轉讓的育兒假。
該制度給父母雙方充分的時間參與育兒,也倡導了家庭乃至社會中的男女平等。生育孩子與事業中的平衡不應該只由女性一人來承擔,此舉也消除了就業市場中的性別歧視。
中國部分省市也通過給男性開設陪產假等措施來鼓勵大家生育。
以北京和上海為例,目前女性標準產假包括生育假、產假和育兒假共有158天,男性北京有15天,上海有19天。且在子女滿三周歲前,夫妻雙方每人可額外享受5天育兒假。
在有條件的國家, “移民”也是拯救人口增長率停滯的辦法。比如,上世紀七十年代經歷過生育率低潮期的美國、加拿大等發達國家采用“開放移民”的決策來平衡經濟和均衡勞動力。
最新的世界移民報告顯示,2019 年,美國是世界上擁有最多外國出生人口的國家,而加拿大的外國出生人口數量位居世界第八位。直到現在美國都是移民人口最多的國家。且移民主要來自拉丁美洲和亞洲。
像波蘭等國家已越來越多地尋求“外援”以解決勞動力短缺問題。自 2014 年烏克蘭東部爆發沖突以來,在波蘭的烏克蘭人數量急劇增加。2017 年,波蘭向外國人發放了超過 66 萬份居留許可,其中超過 85%給予了烏克蘭人。
北歐的啟示
近日,冰島發布了2021年第二季度的出生人口數據,較上一季度增加了16.5%。相比起疫情以來大多數國家出生率的下降,這個數據是驚人的。
2021年聯合國人口活動基金會發布的“新冠大流行將如何影響出生率”的報告顯示,在出生率全球性下降的情形下,北歐各國的出生率是相較持平的,包括丹麥、挪威、瑞典和芬蘭。
2021年康奈爾大學的“新冠疫情令美國和歐洲出生率放緩”的研究顯示,北歐的毛出生率相對穩定,得益于該地區在經濟衰退時有關家庭和就業支持的政策。
比如,瑞典15-64歲女性勞動參與率達到81.25%,挪威達到75.61%,都遠超過了經合組織(OECD) 成員國的平均值64.78%。女性的勞動參與率高,其經濟狀況和對未來的預期受疫情影響較小,生育顧慮就較小。
“大家對未來并不擔心,這為生育率提高提供了基本保障。”生活在挪威的一位華人孩子母親張女士說。
老齡化、少子化等“人口轉型”是一種復雜的社會現象。死亡率下降容易解釋,這是營養、醫療和公共衛生得到改善所帶來的。出生率下降在一定程度上是對經濟刺激的反應,這是進入現代社會后不可逆轉的現象。但值得重視的是,各國進行“人口轉型”的速度似乎在加快。新冠病毒可能讓全球世界進入了人口更替水平的闕值范圍內,即使這只是暫時的情況。我們可能將在未來面對一個人口更少、更老齡化的地球,而這是前所未有的挑戰。
原標題:《這個新冠“次生災害”意料之外,全世界人民生孩子的欲望都低了》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