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李強在江蘇團開放日提出要抓好這三類事,究竟有何深意
“我到江蘇工作已經8個多月了,先后跑了60多個縣(市、區)。”在3月7日舉行的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全體會議上,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省委書記李強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去年11月江蘇召開了省第十三次黨代會,作出“聚力創新、聚焦富民,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全面部署。大目標大舉措確定了,接下來關鍵是抓落實、靠實干,把心思和精力用在做事上,把力氣和功夫花在做事上。
做事到底是做什么事?在會上,李強也同時透露了江蘇要重點抓好的三類事,這也是履新江蘇后的李強,首次以江蘇代表團人大代表的身份,勾勒江蘇未來發展的藍圖。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省委書記李強李強的“富民”關注
“江蘇要重點要抓好的第一件事是讓老百姓真正有獲得感的事。”李強說,就是不能只為統計上的數據干,而是要圍繞老百姓的實際感受和現實需求來干,把他們關切的問題回應好、期盼的事情解決好,認認真真地解決他們的衣食住行、上學、看病、養老、生活環境等問題。
讓老百姓有更多的獲得感,是李強去年6月30日履新江蘇最關注的事情。
到任不到一個月,李強主持召開了江蘇省委第十二屆委員會第十二次全體會議,這是省級黨委換屆前的最后一次全委會,強調了要發揮黨組織的堡壘和先鋒帶頭作用,給人民群眾帶來更多的獲得感。這也是李強首次在公開場合談及這個觀點。
幾天后,李強奔赴鎮江、常州調研,再次提及“獲得感”。他強調,貫徹落實省委十二屆十二次全會部署,推動各項工作落到實處,要充分發揮各級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把新發展理念貫徹落實到各項任務和舉措中,注重發揮優勢、創造特色、惠及民生,給人民群眾帶來更多獲得感。
此后,以“富民”為基調,強調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成為江蘇新一輪發展的關鍵詞。
去年11月18日,李強在中共江蘇省第十三次代表大會上作題為《聚力創新、聚焦富民,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報告時說,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核心要義就是發展水平要更高、群眾獲得感要更強。
“聚力創新,大勢使然;聚焦富民,民心所盼。這是我們最應干、能夠干、必須干好的事情,也是我們今后五年要打贏的主攻仗。”李強表示,全省上下要集中力量、集中資源、集中政策,在這兩個方面求大突破、見大成效,打開發展新天地,展示決勝全面小康的過硬成果。
緊接著的11月22日,在中共江蘇省第十三屆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李強在代表新一屆省委常委會作題為《努力交出無愧于時代的合格答卷》的講話時,再次對“富民”提出了要求。他說:“我們應當給全省廣大人民帶來些什么?這是一份必須用富民成果交出的答卷。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讓廣大人民更加富裕、日子過得更好。”
“富民”并不僅僅只是單純的可見財富增加。在本次兩會江蘇代表團開放日前,李強接受了新華社專訪,他提出,公共服務實際上也是“隱性財富”,教育、醫療、養老等這些公共服務保障好了,就可以減少居民在這方面的支出,也就提高了收入的含金量。
此外,李強還提出,要解決好民生熱點問題。他說,比如上學的問題,學業負擔重、校際差距大等問題依然突出,距人民滿意還有距離。要突出基礎教育的公平性,優化教育資源配置,逐步縮小城鄉、校際差距。看病的問題,看病難、看病貴矛盾仍然最突出,大醫院人滿為患,小醫院門可羅雀。要堅持以人民健康為中心,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推動優質醫療資源向基層和農村下沉,努力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衛生和健康服務。
李強的“創新”答案
2016年11月的那個寒冷冬日,一句“聚力創新 聚焦富民”的響亮口號,火熱了7900萬江蘇人的心。
2017年伊始,一段被多次強調的“要抓住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成了許多科研人口口相傳的佳話。
“創新”一詞正成為席卷江蘇大地的一股熱浪,不僅在江蘇省第十三次黨代會主報告中被談及60多次,居熱詞榜第一,更是李強在各地調研時提及的高頻詞。
下至基層“取經”,上向智囊團“籌眾智”,李強不僅在各地考察創新創業現狀,還在今年1月江蘇專門召開的江蘇創新發展懇談會上,傾聽著名專家學者和企業家為江蘇創新發展的把脈支招,在這場高層次的“頭腦風暴”會上,李強還向企業家們發出邀請,希望他們一同來江蘇創新創業。
“創新”如此受到關注,在7日的江蘇代表團媒體開放日里,“創新”自然成為各媒體所關注的一個繞不過的話題。
在回答記者關于對江蘇未來發展規劃有哪些思路和推進路徑這一問題時,李強表示,江蘇正發展到了一個“爬坡過坎”的轉型提振階段,創新是他眼里江蘇當前必須要抓好的三個重點之一。
“要針對制約發展的普遍性問題,找到能夠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點,搭平臺、疏通道,著力消除痛點堵點,充分激發全社會創新創業的活力。”
李強表示,想要抓好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當前面臨的最大問題還是科研與產業的之間缺少銜接,需要省、市上下積極尋找、搭建有利于科研人員的成果與生產單位企業的需求對接的平臺。
交匯點記者注意到,李強所擔憂的這種高校項目為推廣而犯愁,投資者為尋覓優質的高校科技項目而奔波的窘境,如今在江蘇已有了新的創新樣本。
1月22日,李強曾在省技術產權交易市場調研時說,建立省技術產權交易市場是改革出的題目,也是“聚力創新”的迫切需要,具有重要意義。
而就在2月底,這個醞釀已久的江蘇省技術產權交易市場終于正式啟動,正在試運行的江蘇省技術產權交易市場通過線上線下,面向省內近百家高校院所征集技術成果,面向5萬家企業征集創新需求。
正如李強所說的:“線上、線下一起運作,打造一個不落幕的科技、技術交易平臺,把江蘇的科教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這非常好。”
李強眼中的江蘇未來競爭力
盡管江蘇一直擁有不錯資源稟賦和較高的綜合實力,但在國內外競爭日益激勵的今天,如何才能贏得未來,是省委書記李強這位經濟大省主政者心頭的一絲憂患,也成為他眼里江蘇當前必須要抓好的最后一個重點——培育未來競爭力。
“接下來我們要重點考慮如何培育江蘇未來競爭力的問題,而這其中首先就要大力發展新興產業。”李強坦言,江蘇產業結構有自身優勢,也有不足。在當下新科技新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應更快地培育一批新興產業,為將來的經濟發展增添動力。
交匯點記者注意到,李強早前已在履新江蘇后的密集調研中透露出新興產業事關未來發展大計的這一理念。2016年7月5日,李強履新不滿一周之時就前往無錫考察,并對這個實體經濟發達地區提出,要把加快發展新興產業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大力發展物聯網、智能制造、新能源等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搶占未來產業發展的制高點。
扎實提升法治化水平,是邁向創新型經濟的必由之路。除了新興產業,李強還提出江蘇要明確把法治建設作為提升未來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標志。他還特別提到,在產權制度改革方面,要進一步深化。
記者注意到,李強對法治建設的不僅關注,更是將其擺在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江蘇省去年召開的深入推進法治江蘇建設暨政法隊伍建設工作會議上,李強用了“金”字招牌一詞來形容法治對江蘇發展的意義。
“法治是實現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保證,要全面推進依法治省、努力建設法治江蘇,讓法治成為江蘇發展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標志。”
而在事關江蘇未來五年發展大計的省第十三次黨代會主報告中,“核心競爭力”一詞出現了兩次,分別是“法治”與“經濟”,在李強眼中法治建設對于江蘇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江蘇是個好地方,在這片有風景的土地上,能夠譜寫出錦繡文章;江蘇人文薈萃,在這片有底蘊的土地上,必定會演繹出更精彩的故事。”在答記者問時,李強用這樣一段詩意的話道出了對江蘇的深情。
雖然來江蘇工作僅8個月,但他已對江蘇十分熟悉,講起這片土地上的歷史文化如數家珍。“我們江蘇有很多能代表中國傳統特色的園林,有很多古建筑,特別是蘇南的小橋流水、粉墻黛瓦。我們還有云錦、蘇繡……”這些江蘇的文化瑰寶,有的已有上千年歷史,但他們也正是李強眼中江蘇的未來競爭力之一。
“文化軟實力實際上是未來很重要的競爭力,我們要做好優秀文化的保護和傳承,老祖宗留給我們許多寶貴有用的東西,我們如果這代人不很好地保護,文脈就會斷掉,這是非常可惜的。”李強還向在場的代表們呼吁,要有強烈的歷史責任感,讓江蘇的歷史遺址和傳統文化煥發出新的光彩。
盡管江蘇一直擁有不錯資源稟賦和較高的綜合實力,但在國內外競爭日益激勵的今天,如何才能贏得未來,是省委書記李強這位經濟大省主政者心頭的一絲憂患,也成為他眼里江蘇當前必須要抓好的最后一個重點——培育未來競爭力。
“接下來我們要重點考慮如何培育江蘇未來競爭力的問題,而這其中首先就要大力發展新興產業。”李強坦言,江蘇產業結構有自身優勢,也有不足。在當下新科技新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應更快地培育一批新興產業,為將來的經濟發展增添動力。
交匯點記者注意到,李強早前已在履新江蘇后的密集調研中透露出新興產業事關未來發展大計的這一理念。2016年7月5日,李強履新不滿一周之時就前往無錫考察,并對這個實體經濟發達地區提出,要把加快發展新興產業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大力發展物聯網、智能制造、新能源等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搶占未來產業發展的制高點。
扎實提升法治化水平,是邁向創新型經濟的必由之路。除了新興產業,李強還提出江蘇要明確把法治建設作為提升未來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標志。他還特別提到,在產權制度改革方面,要進一步深化。
記者注意到,李強對法治建設的不僅關注,更是將其擺在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江蘇省去年召開的深入推進法治江蘇建設暨政法隊伍建設工作會議上,李強用了“金”字招牌一詞來形容法治對江蘇發展的意義。
“法治是實現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保證,要全面推進依法治省、努力建設法治江蘇,讓法治成為江蘇發展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標志。”
而在事關江蘇未來五年發展大計的省第十三次黨代會主報告中,“核心競爭力”一詞出現了兩次,分別是“法治”與“經濟”,在李強眼中法治建設對于江蘇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江蘇是個好地方,在這片有風景的土地上,能夠譜寫出錦繡文章;江蘇人文薈萃,在這片有底蘊的土地上,必定會演繹出更精彩的故事。”在答記者問時,李強用這樣一段詩意的話道出了對江蘇的深情。
雖然來江蘇工作僅8個月,但他已對江蘇十分熟悉,講起這片土地上的歷史文化如數家珍。“我們江蘇有很多能代表中國傳統特色的園林,有很多古建筑,特別是蘇南的小橋流水、粉墻黛瓦。我們還有云錦、蘇繡……”這些江蘇的文化瑰寶,有的已有上千年歷史,但他們也正是李強眼中江蘇的未來競爭力之一。
“文化軟實力實際上是未來很重要的競爭力,我們要做好優秀文化的保護和傳承,老祖宗留給我們許多寶貴有用的東西,我們如果這代人不很好地保護,文脈就會斷掉,這是非常可惜的。”李強還向在場的代表們呼吁,要有強烈的歷史責任感,讓江蘇的歷史遺址和傳統文化煥發出新的光彩。
(原題為《李強在江蘇團開放日提出要抓好這三類事,究竟有何深意?》)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