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跨年血拼不火了?不,只是上海實體商業格局變了
原創 書瑤俊翔珺瑤狄斐 上觀數據
2022年元旦期間,上海的消費熱度有點出乎意料。
因為防疫的原因,人山人海血拼的場景少了,“滿減”、“滿贈”的廣告少了,“送iPhone”“送彩電”等活動也幾乎銷聲匿跡了……
但據統計,線下消費支付金額達到270.8億元,同比2021年增長12.8%。而在監測的上海36個商圈中,線下客流總量達到2050萬人次,客流規模已恢復至疫情前九成。
南京西路、南京東路和陸家嘴商圈分別是元旦期間消費金額的前三名。
那么,為何新年上海線下消費還能維持在高位?節日促銷變化背后,到底發生了什么?
01
新年促銷玩法多
先來看看熱門的促銷形式,“滿減”以外,有很多新的玩法:
我們發現,這其中新、老商場的促銷方式有點不太一樣。以八佰伴、新世界城等為代表的相對“上了年紀”的商場,比較喜歡全場“滿減”或贈券,而近年新開業的商場,不太有統一的活動,品牌折扣力度取決于品牌自己。
此外還喜歡滿減、送券的,是品牌基本不打折的高端商場。
還有一些連鎖商場,將優惠力度放置在線上,鼓勵消費者在自己的線上小程序購物,或是通過關注公眾號獲取各種優惠券,提升流量熱度。
02
贏家的變化
曾經,在老上海人的記憶中,每年跨年最光彩奪目的兩個商場,非浦東的第一八佰伴和浦西的新世界城莫屬。
2011年至2014年,八佰伴的跨年銷售額從4.8億上漲至7.1億元,不斷刷新單日銷售紀錄。而那幾年,新世界城的跨年單日銷售額也都超過3億元。
這意味著,一個商場跨年這一天的銷售額,就相當于一個二線城市全年所有商場的銷售額。
彼時的電商也不是對手,“雙十一”誕生后不久的2012年年底,巴黎春天進行“不打烊”促銷活動。據新聞晨報當時的報道,“上午12時開門營業,上午10時多已有數百人在門外排隊等候,店外雖然寒風颼颼,還下起了陣雨,但是卻擋不住消費者的熱情。11時40分,商場提前開門。大門剛一打開,所有排隊的人開始沖進商場,直接奔向早已看中的商品?!?有顧客在采訪中表示,被實體店價格“感動到”,更會愿意在實體店消費“眼見為實”的東西。
但形勢變化很快,2015年,八佰伴跨年的單日銷售額首次出現下滑,從上一年的超7億元下降至6.4億元。2016年,八佰伴的跨年銷售額則與上一年持平。與之相對的,是電商快速崛起,2015年到2017年,“雙十一”的規模越來越大,銷售額翻了一番還多。
但是,線下商場的競爭并沒有偃旗息鼓,反而越來越激烈。
短暫的回落之后,2019年至2020年跨年夜,八佰伴的單日銷售額突破8億元,創下百貨單日銷售歷史新高。
但作為頭部百貨商場的八佰伴,面臨的競爭對手卻不止是傳統的百貨公司。
2017年元旦假期,開業兩個月的七寶萬科廣場實現了節日3000萬的銷售額,吸引的客流量達到了36萬人次,客流量幾乎是八佰伴的三倍。
八佰伴和七寶萬科廣場,代表了兩種商業業態:百貨和購物中心。
傳統百貨公司往往按照樓層、區位和專柜銷售不同類別商品。購物中心則是集購物、休閑、娛樂、餐飲為一體,實現“一站式購物”的購物場所。
在2010年,八佰伴還處于滬上商場的金字塔頂端,新世界城排在第四位,僅次于恒隆廣場和港匯恒隆廣場。而今天的新世界城在年銷售額TOP20的名單里已經不見了蹤影。在2020年年銷售額TOP20的商場中,前三名分別被IFC國金中心、恒隆廣場和環球港摘得。這三家商場的年銷售額規模都在100億元。
除此以外,集中式售賣品牌折扣商品的奧特萊斯在這些年也受到消費者追捧。青浦百聯奧特萊斯廣場在2020年的銷售額達到46.5億元,排在第四位。八佰伴的年銷售額為30.6億元,排在第八位。
實體商場的形態和業態都在發生變化。
我們發現,2020年最吸金的20座商場中,近十年內開業的商場擁有更高的餐飲門店比例,平均占比達到31%,而十年前開業的商場擁有的平均餐飲門店占比為23%。
另外,中商數據顯示,2010年,年銷售額TOP20的商場中,只有20%商場設有精品超市。在2019年年銷售額TOP20的商場中,10家商場設有精品超市,占比達到一半。
商業地產服務商睿意德商業部董事杜斌提到,類似餐飲、電影院、娛樂、書店、數碼,再配合環境、建筑風格等,這些一定要人親自去感受的。不像零售服裝,在網上一點擊就能買到。把體驗式的品種增多,能夠幫助線下實體商業更好地抵抗電商帶來的沖擊和風險。
2015年開業的環球港就是一個極具代表性的例子。在環球港,餐飲占比為30%,文化娛樂占到25%,零售占比不到50%。而環球港在2020年的銷售額進入了上海商場的前三名。
03
郊區出現越來越多人氣高、吸金力強的商場
上海實體商業格局的變化,還反映在地理分布上。
十年前,上海最“吸金”商場大多分布在市中心的黃浦、徐匯、靜安區。而今天,浦東的商場在2020年年銷售額TOP20的商場中占到了四分之一。其次則是閔行區,共有4個商場進入前20。老牌商場眾多的黃浦、徐匯、靜安等區分別只有1-2個商場入選前20。
隨著這些年來上海多中心城市格局的發展,郊區出現越來越多“吸金力”強的商場。2010年,上海年銷售額TOP20的商場中,有65%的商場都分布在內環,中環占據四分之一,而外環僅有10%。而2020年,TOP20商場中,分布在外環的占比提升至24%。
目前,上海規劃的14個市級商業中心,有6個分布在中環,還有2個分布在外環。而全市50個地區級商業中心,則有超過一半都分布在外環以外。多中心商圈的發展模式為市民帶來豐富、便利的消費選擇,也促進了上海整體商業消費的繁榮。
不同區域的消費格局變化,在這些年的元旦消費數據上也能找到不少端倪。
2011年至2012年跨年的4天,中山公園、四川北路、長壽路等內環商圈的銷售增速最為顯著,最高增速達到44.6%。同時,南京西路、南京路步行街商圈抽樣銷售增速也都在兩位數。市中心的消費力在全市范圍內十分顯著。
到了2015年和2017年的元旦,楊浦區的節日消費增速都是中心城區中的第一名。2017年元旦,浦東新區抽樣企業銷售總規模首次超過10億元,同比增速快于全市平均增速。
2019年的元旦假期,嘉定、青浦等郊區的消費開始顯著提速,抽樣企業的銷售額同比增長兩位數以上。同比增長20%以上的單體商場中,包括了環球港、長風大悅城、合生匯、佛羅倫薩小鎮等非市中心商場。
04
新玩法:玩樂業態正在崛起
這兩年,滬上新開的商場可謂是層出不窮,老牌商場也紛紛改頭換面。既有以策展和年輕潮流為主題的百聯TX淮海年輕力中心,也有像營造了地面、屋頂雙層開放空間的前灘太古里,還有打造出現代版巴比倫空中花園的大洋晶典。
我們根據商場內部各類型門店的占比,將2021年新開業的商場(占地面積大于2萬平方米)按主題內容進行分類,發現以體驗為主的美食型和玩樂型商場,已經超過了購物型商場的數量。
按我們的統計,在2021年新開業的24家商場中,購物型商場占總量的33%,共8家商場;而美食型商場的數量排名第二,約占總量的29%;玩樂型商場的數量共4家商場,占總量的17%。
如上海靜安國際中心、中南朱里雅集兩座商場是美食型商場的代表,其餐飲店在所有業態中的占比甚至接近80%。
而上海匯港國際則是玩樂型的代表,瑜伽館、親子游泳館、美容館等玩樂型商店較多。
可見,新一代的商場,除了讓消費者買買買,更注重打造“體驗式消費”,利用多種業態融合的方式和新穎的設計形態,獲取人們的注意力。
在這座消費潮流瞬息萬變的城市,最受大家歡迎的商場,也許永遠是下一個。
原標題:《跨年血拼不火了?不,只是上海實體商業格局變了》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