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書單︱過年為什么要送禮?
忙碌一年回到家中,到了年關,親朋好友相聚,總不能空著手,得送些禮物聊表心意。觥籌交錯、來往走動間,荷包也被掏空,每每這時除了考慮到底要包多大的紅包、送什么價位的禮,更想問的是:誰定下來隨禮這個規定?為什么要隨禮?能不能不隨禮?或者隨個其他的禮物,比如送本書?
其實,人類學研究中,已經有很多關于人類互贈禮物的研究。人情、面子和生活現實到底要如何博弈,人類學家通過考察,又得出什么樣的結論?今天,我們一起來讀讀關于禮物研究的經典著作。
馬塞爾·莫斯《禮物——古式社會中交換的形式與理由》馬塞爾·莫斯的這本書是西方早期的禮物研究著作,他從分布于太平洋諸島、西北美洲地區以及歐亞大陸的原始土著部落中探索禮物交換流動的本質。
例如,生活于新西蘭的毛利人認為,事物中都存在名為“Hau”的靈力,財產、土地等各種所有物被統稱為“Taonga”,Taonga是Hau的載體。如果一個毛利人把Taonga贈予他人,卻沒收到回禮,Hau會代表原主人的意志,產生一種可怕的負面能量,逼迫和詛咒受禮但不還禮的人。
莫斯的分析中,最終落腳于人如何通過物與人發生關系,他把這個問題的答案歸結到“人性”上。在他看來,“人們將靈魂融于事物,亦將事物融于靈魂。人們的生活彼此相融,在此期間本來已經被混同的人和物又走出各自的圈子再相互混融:這就是契約與交換。”
布羅尼斯拉夫·馬林諾夫斯基《西太平洋的航海者》隨著莫斯打開人類學、社會學對禮物的研究,這一思想脈絡淵源相傳。之后出現的較有代表性的著作里,馬林諾夫斯基的《西太平洋的航海者》算得上一本。
作者研究美拉尼西亞社會,進而對莫斯的觀點發出挑戰,提出一度占據禮物研究主導地位的馬氏“互惠”原則。書中的主要論據是作者1914年至1920年的六年間對特羅布里恩群島三次長期田野調查,描述“庫拉”這種存在于當地的貿易制度。
馬林諾夫斯基在特羅布里恩群島進行田野調查。馬林諾夫斯基身處西太平洋小島,在與當地人共同生活的時間中,除了外貌膚色的區別外,他最大的不同就是始終在記錄與書寫。他把當地人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與觀念想法轉化為文字。書中談及許多原始部族的巫術力量、神話傳說,十分有趣。不過和中國社會邏輯中的禮物相對比,西方的禮物根本出發點與中國大不相同。
C.A.格雷戈里《禮物與商品》格雷戈里的田野研究立足太平洋島國巴布亞新幾內亞的社會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關系,著重考察在該社會內部存在并盛行的傳統“禮物”與現代“商品”之間轉化過程所透露出來的深層社會結構。
在他的考察中,“禮物”是社會關系再生產的動力。在某種特定的社會關系中,禮物的交換與互惠產生個體與個體間特殊的人際關系。與此相反,商品交換中所產生的社會關系是一種普遍的人際關系。在種種交換中,格雷戈里最有趣的發現莫過于對將婦女作為禮物的特殊形式交換的考察,他還進一步把“禮物-婦女”交換分成三種類型:普遍性、限制性、延遲性。
費孝通《鄉土中國》《鄉土中國》是費孝通關于中國傳統農村的研究。其中最為經典的理論是他提出的“差序格局”,即在中國背景下,以“己”為中心,和別人組成的社會關系,就像石子一樣投入水中,社會關系像漣漪般一圈圈推出,隨著和中心距離的拉開,也變得越來越薄。
按照“差序格局”,送禮也有親疏遠近之分。鄉里鄉親,厚禮薄物。俗語云“人情不抵債,頭頂鍋蓋賣”,送出禮物實則也是送出人情,回禮成為受禮者抵消自身“人情債務”的方式。農村社會遵循互惠的交換原則。對逝者的悼念或是表達對長輩的孝敬,則遵循單向送禮原則,為的是忠孝節義的傳統。
閻云翔《禮物的流動》“中國人的禮物自身不包含任何超自然的性質。不過,它被視為傳達重要的精神信息——諸如關心、眷戀、道德關懷和感情聯系——的最有力和最受歡迎的工具之一。因而,禮物創造出送禮者和受禮者之間的精神聯系,這種聯系被村民統稱為人情。”
1989年到1991年間,閻云翔在黑龍江雙城一個小村莊做田野調查,其中,對中國人的送禮現象及相應的送禮秩序進行詳細的考究。他提出送禮的過程是“橫向的關系流動——人情倫理”以及“縱向的關系流動——等級秩序”。具體來說,如果是橫向禮物流動,那么禮物的性質就是由人情倫理所決定,人情倫理體系又包含三個維度:理性計算、道德義務及情感聯系。如果是縱向的禮物流動,就是要將社會看作一個等級制的金字塔結構,身份地位的不平等才導致不平等的禮物交換。縱向的禮物流動伴隨著權力和聲望的流動和分配。
楊美慧《禮物、關系學與國家:中國人際關系與主體性建構》臺灣研究者楊美慧通過研究中國城市的禮物交換和人際關系間的互動,認為中國的“禮品經濟”和關系網絡建構出一種與國家權力相抗衡的非正式權力。從資本主義、腐敗、人情各個角度考察禮物與人際關系,甚至與C.A.格雷戈里顯示出相似的研究旨趣,對女性在關系實踐中的角色進行探討。
書中的核心觀點認為關系、人情和面子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在這樣的傳統背景下,由于20世紀中國社會的特殊歷史實踐,名為“關系學”的說不清道不明的紐帶便由此誕生。而贈品和宴請作為一種禮物手段,是為了交換和加深個人關系,培養一種相互依賴的網絡,接受禮物的一方會因此產生一種人情上的“負債”。
該書的譯者趙旭東明確道出禮物與關系之間的聯系:“關系的維系依靠的也是這種所謂的以禮物為基礎的人情往來,它是不確定的,需要有持續不斷的饋贈,一種相互穩定的關系才能夠得到維系。”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