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國家原子能機構秘書長:“乏燃料處理能力比印度落后”不精確
隨著我國核能規模化發展,核電站乏燃料產生量日益增加。按照我國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目標,2020年我國大陸運行核電裝機容量將達到5800萬千瓦,乏燃料累積量將達到7000余噸,2025年累積量將達到14000余噸。
“早在上世紀80年代,我國就確定了核燃料‘閉合循環’和‘核能發展必須相應發展后處理’的技術路線。”我國核工業行業管理部門——國家原子能機構秘書長劉永德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經過多年努力,我國乏燃料后處理、貯存和運輸科研攻關和能力建設均取得了積極進展,有效保障了核電站乏燃料安全,為推動核工業跨越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核電發展的重要環節
鈾礦是核電的“糧食”。但鈾礦中可用于熱堆電站(如壓水堆)發電的鈾-235,在鈾礦里的富集度僅約0.7%。
乏燃料是在核反應堆或核電站中使用一個周期(12—18個月)后卸出的核燃料,但它并非“廢料”,除含有一定數量的放射性廢物外,還含有許多有價值的物質,如未裂變和新生成的裂變核素(鈾-235、鈾-233、钚-239等),以及可用作放射源的裂變產物同位素(如鍶-90、銫-137等),這些核素均具有循環利用價值。
將乏燃料從反應堆卸出后需要進行各種處理,這是核燃料循環的后段,乏燃料后處理是其中最關鍵的一環,也是目前已知的最復雜和最具挑戰性的化學處理過程之一。
劉永德說,世界各國對乏燃料的處理有三種做法:通過后處理進行循環利用,如法國、英國、俄羅斯、日本等;作為放射性廢物直接深地質處置,如瑞典、瑞士等;進行干式或水池臨時貯存,根據未來核技術發展情況再作決定,如美國、西班牙、韓國等。
81歲的清華大學首屆核化工專業畢業生、中核集團科技委顧問嚴叔衡認為,后處理技術的軍民兩用性質,決定了后處理的技術研發和能力建設不僅僅是一個技術與經濟問題。
從全球范圍來說,經濟可開采的鈾資源不是無限的。嚴叔衡說,據測算,如能實現快堆和后處理閉合循環,鈾資源利用率可提高幾十倍,另一方面,經過后處理后產生的高放廢物量僅為直接地質處置處理方式的1/4,同時可使最終處置廢物的放射性毒性降低一個數量級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最早建成軍用和商用后處理廠的美國一直反對搞后處理和快堆,但近年來政策發生根本性轉變,其能源部設立“燃料循環科學技術計劃辦公室”,投資研發燃料循環工藝技術,并公開提出要發展閉合燃料循環。
夯實乏燃料安全管理基礎
多年來,國家原子能機構圍繞核燃料閉合循環體系建設,高度重視乏燃料安全處理處置,做了大量工作,有效保障了核電站乏燃料安全。
“我們堅持戰略導向和問題導向,制定了‘中試規模—示范規模—工業規模’的乏燃料后處理產業發展路線,同時確定了乏燃料貯存、運輸以及后處理近中遠期規劃,對我國核電站乏燃料安全管理工作做出全面部署,指導產業發展。”劉永德說。
近年來,我國圍繞自主掌握先進的乏燃料后處理技術,支持開展了多項科研攻關和科研能力建設。2015年,核燃料后處理放化實驗設施正式投入使用,為我國后處理科技水平提升提供了重要保障。2010年,后處理中試廠成功完成熱試,標志著我國基本掌握了中試規模乏燃料后處理技術,形成了一定規模的后處理能力。為盡快形成我國工業規模后處理能力,我國也在積極探索國際合作。
此外,我國持續完善政策支撐體系,推動建立核電站乏燃料處理處置基金,為開展乏燃料運輸貯存、后處理等工作提供了資金保障。乏燃料貯存和運輸能力建設也穩步推進。
科研專項將為根本解決乏燃料“出路”問題奠定基礎
針對“我國乏燃料處理能力比印度還要落后二十年”的輿論,劉永德認為,對此說法不用太糾結,“這并不是精確的結論,只是將某些指標對比后的形象表達。”但他同時認為,這也提醒我國需要在這方面奮起直追。
談及下一步工作,劉永德特別提到,根據國務院專題會議精神,我國將加快后處理科研攻關和能力建設,2016年底參照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設立了后處理科研專項,由國家原子能機構牽頭管理,該專項將為從根本上解決乏燃料的“出路”問題奠定堅實基礎。
“我們將按照從易到難、由小到大的思路,堅持自主創新,在掌握后處理關鍵技術的基礎上盡快形成能力。”劉永德告訴記者,這包括繼續對中試廠進行完善配套,充分發揮其工藝工程驗證平臺作用,打通核燃料閉合循環之路;大力推進后處理科研攻關,為自主建設工業規模后處理廠奠定基礎;積極開展國際合作,加快提升后處理能力。
他特別強調,將堅持依法依規管理,抓緊完善乏燃料法規體系和標準體系,包括加快推進《原子能法》立法進程,抓緊研究制定《乏燃料管理條例》等。
(原題為《到2025年,我國乏燃料累積量預計將達到14000余噸——乏燃料安全管理:打通閉合循環之路》)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