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乐官网 (中国)有限公司官网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拾珍丨曹汛:藏傳佛教過街塔和門塔

2021-12-29 20: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字號

原創 曹汛 建筑史學刊

藏傳佛教過街塔和門塔始見于元代,發祥于西藏地區,是元代藏傳佛教的一個獨特創造。元初已開始傳入大都,又傳入其他地區,明清兩代仍有不少建造。本文對元明清三代所建過街塔,見于記載和有實物留存殘存,以及實物不存僅有照片傳世的,都一一加以搜求和考述,共得二十處。考述歸類嚴整,按年代先后排列,其中有十四處配有照片和繪圖。

藏傳佛教過街塔和門塔

曹汛

我最先知道過街塔,是學生時代讀了林先生、梁先生的《平郊建筑雜錄》,文中記出法海寺門塔,寫得很動情,覺得是林先生的手筆。文中還提到居庸關過街塔和臥佛寺門塔。后來讀到宿白先生《居庸關過街塔考》,考證精詳,又提到彰義門、南口和盧溝橋的過街塔。兩篇文章得知六例,再后讀書,隨時留意,還見到一些過街塔和門塔的實例,總共有二十處之多。過街塔始見于元代,為藏傳佛教的一種建筑形式,門上的塔一律為覆缽式喇嘛塔。明清兩代藏傳佛教雖不如元代之盛,仍有不少過街塔的實例。這里以類相從,加以攏總,略以年代先后,依次考述。

#1 元大都南城彰義門過街塔

過街塔之傳入內地見于記載者,以元大都南城彰義門塔為最早。《佛祖歷代通載》二二引《(世祖)弘教集》:“外邦貢佛舍利,帝云‘不獨朕一人得福’,乃于南城彰義門高建門塔,普令往來皆得頂戴。”宿先生以為是塔門或門塔形制之始,系元時隨西藏喇嘛教薩迦教派以俱來,而今日西藏薩迦教時代之過街塔已無存。彰義門為元代南城即金中都舊城西壁北側城門,遺址在明清南城廣安門外。元大都建成后,南城依然繁盛,南來大都者多取道南城彰義門。元人歐陽玄諷彰義門過街塔為名利關,有詩云:“薊門城頭過街塔,一一行人通竇間。今朝送客又還入,那忍更投名利關。”“石城瓊壁聳浮屠,一竅開通作要途。為問幾人能不竇,更從竇外覓江湖。”因為詩中說到“薊門城頭”,明清時人往往把廢棄了的元大都土城“薊門煙樹”一帶誤當做薊門。明蔣一葵《長安客話》卷一《古薊門》條:“今都城德盛門外有土城關,相傳是古薊門遺址,亦曰薊邱。”但是這條記文之下又有雙行小注云“元一統志,在舊燕城西北隅。”元代人所指的舊燕城實即金中都舊城,可見《元一統志》所指薊邱在舊燕城西北隅,還正確無誤,遺址大約在天寧寺塔以北數百米處。清于敏中等纂《日下舊聞考》卷一百七引《行國錄》:“元時居庸關盧溝橋俱有過街塔,按歐陽原功詩‘薊門城頭過街塔,一一行人通竇間。’則薊邱城門亦有之。”《行國錄》的記載本不誤,但《日下舊聞考》將其列入土城條之后,錯以為元代北城門又有一門塔。歐陽玄詩“薊門城頭過街塔”指的是彰義門,歐陽玄友人許有壬曾和其詩云:“來往惶惶急欲飛,此關參透古來稀。老夫今日出關去,卻是罷參真歇歸。”許有壬為湯陰人,他是罷參歇歸出南城還鄉,自然是出的彰義門。彰義門上建舍利塔未得確年。元憲宗蒙哥汗1252年即位,第二年派兵統一西藏。元世祖忽必烈繼位后聘薩迦寺堪布八思巴為國師,并賜十三萬戶和三個區為兩次灌頂供養。元大都建成后,至元八年在遼代永安寺舍利塔中發現舍利,決定建塔為新建都城祈福,彰義門上建塔約略是在白塔寺建大塔的前后。

#2 北京西山宣文弘教寺門塔

明劉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六:“中峰菴中西山而領焉,莫高中峰菴……晏公祠、翠巖寺、永壽菴宅山陽,門水陽,其右支,逐而亦左,右澗水捨之。弘教寺宅山陽,門水陽。兩澗右會而橋,橋邊而門,門冠塔三尺,弘教寺門也。”劉侗于奕正著書屬竟陵派文筆,詭俊纖巧,描寫地理讓人讀起來較為費勁,不過最后還是交待明白,弘教寺門在橋邊,門頂上冠有塔三尺,即塔門。董應舉《自西嶺抵通光塔下行至弘教寺水亭》詩云:“無山不可眺,況是菊花秋。認塔緣崖入,隨云到寺游。亭虛松徙蔭,葉積水潛流。坐覺諸天寂,行歌殊未休。”《日下舊聞考》卷一百三引《山行雜記》:“香山南為門頭村,村后萬安山,山門上建白塔,為宏教禪林。”同書同卷又引《元史》:“泰定二年中書省言,養給軍民,必藉地利,世祖建大宣文宏教寺,寺賜永業,當時已號虛費。”宏教寺即弘教寺,清人避乾隆名諱改“弘”為“宏”。弘教寺遺址一說在門頭村南,《日下舊聞考》又說在香山法海寺、法華寺一帶,“法海、法華二寺前后互相連屬,相傳為宏教寺遺址。”又云“出小碧云寺而西有宏教寺,寺在山脊,東上一閣,宣廟曾駐蹕于此,朱彝尊《西山宏教寺題壁》:都城西山宏教寺,正德間中貴晏忠所造……按《元史》中書省言,養給軍民必藉地利,世祖建大宣文宏教寺,寺賜永業,今遺跡無考。現晏忠祠石像禮器制度渾樸,不類明時所鑿,且元于儒釋初無分別,疑寺即宣文宏教之遺址,晏忠特修飾之爾。”《長安客話》卷三稱門頭村“村多精藍,西盡有弘教寺。”“弘教寺之旁有巖,俗稱晏公祠。內皆石室,琢三皇五帝列圣名賢像,自吾師宣尼而下及宋朱紫陽、李延平,元許魯齋、吳草廬諸公。兩壁又刻畫忠臣孝子如王祥、顏杲卿之屬。又有小石室題函五經書史。訊之乃武廟時中貴晏公造也。”晏公祠內石室雕刻三皇五帝列圣名賢孔子而下,皆是儒家思想產物。明人蔣一葵稱是晏忠所造,清人高士奇則疑為宣文弘教寺之遺址,晏忠修飾之。宣文弘教寺為元世祖時所建,元初崇儒兼崇佛,萬松野老為耶律楚材之師,語楚材云“以儒治國,以佛治心。”當時建此寺以宣文弘教為名,寺中有儒家思想之造像,正合。宣文弘教寺的門塔,亦是元世祖忽必烈時所造,是北京地區最早的門塔之一。可惜早已無存,遺址亦不可確考。

#3 西山臥佛寺門塔

《日下舊聞考》卷一百一引《珂雪齋集》:“臥佛寺于深山絕澗中乃得,寺以窣波為門,殿前娑羅樹二株,西有泉注于池,池上有石如碧玉。”又引《游業》:“壽安寺白塔卓山門上,入門古檜百章,殿前二娑羅樹大數十圍,左一海松,后殿臥佛一,又后小殿更置臥佛,俗遂稱臥佛寺。”又引世宗御制《十方普覺寺碑》文:“西山壽安有唐時古剎,以窣堵波為門,泉石清幽,層巖夾峙,乃入山第一圣境。”《日下舊聞考》引《珂雪齋集》一條之后加“臣等謹按”云:“十方普覺寺山門舊塔今已無存。”對照下文,雍正時御制碑文尚記出“以窣堵波為門”,至乾隆時著《日下舊聞考》,則已不存。臥佛寺雖稱“唐時古剎”,實重建于元代。《日下舊聞考》引《元史》本傳稱“至治元年(1321)春,詔建大剎于京西壽安山,索勒約哈達默色與御史觀青保、成珪、李謙亨,上章極諫……帝殺索勒約哈達默色與觀音保,杖珪、謙亨,竄諸遐裔。”臥佛寺塔門應是元至治元年(1321)初建十方普覺寺時所造。明蔣一葵《長安客話》臥佛寺條下引富平孫丕揚詩“佛病耽高臥,禪宮鎖寂寥。津梁疲不渡,塔院懶相招。”又引東明穆光胤詩“穿云依古寺,臥佛自何時。寶塔當空現,珠宮依巘危。”明人詩稱臥佛寺為塔院,有寶塔當空,臥佛寺未聞另有塔和塔院,只能是山門上的過門塔。還有一條重要材料,《日下舊聞考》未能征引。張永銓《閑存堂文集》卷七《臥佛寺娑羅樹記》云:“寺在香山碧云之北五里,山轉凹,寺當山之矩,行老柏中數百步,有門甕然,白石塔其上,寺門也。”張永銓字賓門,清初松江人。臥佛寺塔門張永銓作記時尚在,雍正立碑時尚在,《日下舊聞考》成書時已不存。1932年林徽音、梁思成合著《平郊建筑雜錄》稱“至于《日下舊聞考》所記寺前為門的如來寶塔,卻已不知去向了。”對此十分惋惜。

#4 南口過街塔

《元史》《順帝記》二:“至元五年(1339)四月癸巳……立伯顏南口過街塔二碑。”元代南口有過街塔,且朝廷命伯顏立碑,還在建居庸關過街塔之前。伯顏二碑未見,也未見有著錄記載。元代的南口在今居庸關之北,為元大都去上都要道。南口過街塔除《元史》之外未見其他記載,如果認為仍是指居庸關過街塔,年代又不合,更待詳考。

#5 居庸關過街塔

圖1 居庸關過街塔基座門洞

圖2 居庸關過街塔門洞內的雕刻

圖3 宿白先生所作居庸關過街塔復原示意圖

居庸關過街塔始建于元至正二年(1342),建成于至正五年。熊夢祥《析津志》載,“至正二年,今上始命大丞相阿魯圖、左丞相別兒怯花創建過街塔。”這座過街塔原來在當時居庸關關城(今上關)之南,明景泰六年(1455)始在舊關南八里之長坡店建新關城,即現在的居庸關,過街塔是后來才圍在新關城內。元人迺賢詩序稱“三塔跨于通衢,車騎皆過其下。”是墩臺上建有三塔,塔下為矩形平面的墩臺,中間辟門洞,以通南北大道,因此稱為過街塔,其后不遠建有永明寶相寺。臺上三座喇嘛塔大約在明初毀去,臺上另建佛殿,中經明正統八年(1443)重建,又毀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由于塔毀后建殿,明以后多稱它為“石臺”、“石閣”或“云臺”,并把“云閣石臺”列為“居庸八景”之一,所以居庸關過街塔的基座后來又稱居庸關云臺。云臺的雕刻集中在券門和券洞內,券門成圭形,兩旁刻交叉金剛杵及獅、象、卷葉花、大龍神等圖案,正中門額上刻金翅鳥王。券洞內兩側刻有四大天王,神情雄勁飛動。并刻有梵文、藏文、八思巴文、維吾爾文、漢文和西夏文六種文字的《如來心經陀羅尼》、《佛頂尊勝陀羅尼》和咒語,并《造塔功德經》,《造塔功德經》末尾有:“至正五年歲次乙酉九月”的題記。券頂正中刻五個曼荼羅圖樣,兩斜頂刻十佛。這些雕刻可以代表元代皇室工程石雕精品。這座過街塔當時最負盛名,著名文士歐陽玄撰《過街塔銘》,稱它“為西域浮圖,下通行人。”百招長老有詩云“驅車犖確上居庸,古澗流泉拂曉風。當道朱扉司管鑰,過街白塔聳穹窿。”關于居庸關過街塔,宿先生的長文考證精詳,并且繪出一帶有三塔的復原示意圖。(圖1,圖2,圖3)

#6 盧溝橋過街塔

《元史》《順帝紀》四:“至正十四年(1354)夏四月,造過街塔于盧溝橋前,命有司給物色人匠……以御史大夫也先不花督之。”吳長元《宸垣識略》卷十三“元至正十四年四月造過街塔于盧溝橋。考按過街塔在西直門外迤西四十里,距盧溝橋十余里,今尚存。”吳長元這一條記載,全出自《日下舊聞考》卷九二,是乾隆年間《日下舊聞考》成書時盧溝橋過街塔尚存。按《日下舊聞考》所記方位道里,是在盧溝橋東北十余里,正是南來入京的孔道上。

#7 門頭溝崇化寺塔門

圖4 門頭溝城子村崇化寺塔門

圖5 崇化寺塔門基座上殘存的大象浮雕

今人著《北京的古塔》收錄有崇化寺塔門,稱崇化寺舊址上有六碑,《敕賜崇化寺記》稱崇化寺原名清水禪寺,創建于元至元年間,為黃龍禪師講道之所,明司禮監太監吳亮集資修復,始于宣德九年(1434),成于正統年間,明英宗賜額崇化。寺已不存,僅存一石砌塔門,開半圓券洞門,洞壁上有浮雕獅、象等石刻。這座塔門不是在交通要道的中央,而是建在寺東側的溪水之上,塔門跨溪水,泉水從門洞中流過,注入到寺前放生池中。據說泉水經塔門流出,便具有佛性,可以消災祛病。寺有元至正四年(1344)《龍門山清水禪寺記》等碑刻六方。《門頭溝地名志》稱崇化寺在城子村西邊九龍山谷中,元至元四年(1338)重建,稱清水禪寺,沿寺圍墻建塔十座,塔中藏舍利咒語,并各有專名,有舍利寶塔、吉祥多門塔、菩提塔、大神通塔、尊神塔等。現在這座跨溪水的塔門是十座門塔之一,門上的塔已不存。(圖4、圖5)

#8 鎮江西津渡過街塔

圖6 鎮江西津渡過街塔

此塔在鎮江市西云臺山北麓五十三坡上,橫跨在救生會與觀音洞路中。塔下一圭竇形門洞,類似城關,為古代通往江北瓜洲和江中金山的主要渡口西津渡。城關門額上后世刻有“昭關”二字,附會為伍子胥所過之昭關,俗稱“昭關石塔”。關門上為一典型“噶當覺頓式”喇嘛塔,全用青石雕成,下層為亞字形階級,四角各形成五個轉角,上面為覆蓮瓶座,和瓶形塔身,塔身之上為八山和十三輪,以及悲領傘蓋和寶瓶形塔剎,造型和元至正三年(1343)武漢黃鶴樓勝象寶塔相似,各部分做法也與《大乘要道密集》造塔方法一章所述相合,應為元代所建。藏傳佛教覆缽式喇嘛塔,元代最后定型并盛行,明清以后依然盛行。元代的喇嘛塔身低,相輪粗,天盤寬,為“噶當覺頓式”,以妙應寺白塔、武漢勝象寶塔等為著名代表。明代中葉以后內地所建喇嘛塔則塔身較高,相輪較細,天盤較小,稱為“覺頓式”。鎮江云臺山過街塔過洞門平臺石上有“萬歷十年壬午十月吉重修”字樣,并有鎮江知府、同知、通判、推官和丹徒知縣、縣丞、主薄等官稱和姓名,萬歷十年應該是重修,最初元代所建不知是出自民間還是官府,明代“重修”,已當成地方官府和官員的功德。明代題記明確記出是重修,塔身顯然還是元代遺物。《鎮江文物古跡》一書稱此塔“系元代所建,明清先后修治。”舊俗所傳為昭關石塔,査嗣瑮《査浦輯聞》卷下曾有辯解,又說“石壁刻讒铦孝血四字,崇禎二年后學吳成學書,為伍師立。問之土人,不能悉,豈即謂子胥耶?”當然也不能因有“為伍師立”而附會為伍子胥。(圖6)

#9 昆明萬慶寺過街塔

圖7 昆明萬慶寺過街塔老照片,方蘇雅1896年拍攝

劉敦楨先生《西南古建筑調查概況》稱“金剛寶座式塔輸入云南,似亦始于元代。第元建之昆明萬慶寺白塔毀于民國初季。今之所存唯昆明妙湛寺明天順間所建石塔一處而已。此外夏世南《元代云南史地叢考》謂昆明小東門外穿心鼓樓,亦屬此式,但臺上樓觀,年代甚新,原有之塔作何式樣,已無術窮究,只有存而不論。”萬慶寺過街塔原在昆明城東,毀于1911年。這座過街塔有一張法國人方蘇雅1896年拍攝的老照片今尚存,載見《中國文化遺產》2007年第3期李燕、龐博《百年老照片,艱難的回歸路》。文中老照片新加說明稱“昆明白塔原址上曾建有萬慶寺,故名萬慶塔,位于云南府城昆明東1公里處,始建于元代。1911年因擴街修路被毀,是當年拓東路上的標志性建筑之一。圖右為真武祠。”這座過街塔有點像舊城里的穿心鼓樓,但她不是建在城內,而是建在昆明城東門外的大道上,是名副其實的過街塔。塔下是一個方形臺座,下面開有券洞,上面建一座覆缽式喇嘛塔,塔是磚砌的,外面抹著白灰。這座塔早已不存,老照片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難得的記憶形象,十分珍貴。臺座上只在正中建有一座塔,四角沒有小塔,不是金剛寶座式塔。(圖7)

#10 桂林萬壽寺過門舍利塔

圖8 桂林萬壽寺舍利塔門近照

圖9 桂林萬壽寺舍利塔門老照片

萬壽寺在桂林舊城文昌門外,歷史悠久,碑刻記載始建于隋,日開元寺,在唐日善興寺,宋曰寧壽寺,以洪武二年毀,十六年復建,日萬壽寺。后來寺已不存,僅存一舍利塔。塔為磚砌,下面是方形高臺,臺下設南北通道,臺座正面刻有“舍利寶塔”的橫匾。臺上正中建喇嘛塔一座,塔下八面基座辟佛龕,塔身四面辟門龕,南門龕內存放舍利石函。《寧壽寺重建舍利塔銘》載“維大明洪武十六年,歲次辛亥四月初八日,本寺會請廣西都指使官、廣西等承宣布政司官,洎諸官員、諸山僧眾開發,十七年甲子四月二十七月重興起造,至十八乙丑歲十二月初八日畢工。葬安佛舍利,計二十余顆,永鎮本寺。”因知此塔始建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十八年竣工,是一座明代早期的過門塔。2006年夏我去南寧路過桂林,趕到文昌門碼頭天已昏黃,大門已閉,圍墻外面只能看到塔的上部,看不到下部,我找廣西朋友幫助,也沒有找到能看清全塔的老照片。最近才見到一張鮑希曼(Einest Boerschmann)清末拍攝的老照片,這才可以看清這座塔的全貌。(圖8、圖9)

#11 昆明官渡妙湛寺過街塔

圖10 昆明官渡妙湛寺過街塔線描圖和平面圖

圖11 昆明官渡妙湛寺過街塔

劉敦禎先生《昆明及附近古建筑調查日記》1938年11月9日自昆明至官渡鎮,官渡鎮妙湛寺有石塔、磚塔各一座。日記記載“石塔位于寺大門外,下置方座,中貫十字穹券甬道,如過街塔式,上建喇嘛塔五,居中者體積較巨,據壁上所嵌碑記,建于明英宗天順二年(1458),殆受印度式金剛寶座塔之影響也。”劉先生《云南之塔幢》記妙湛寺石塔,稱塔之結構下建正方形石臺,臺內設穹窿二道,十字相貫,若元代過街塔座形式,臺上繞以石欄,中央建喇嘛式石塔一座,尚存明代喇嘛塔軌制。四隅小塔四座,則經近世修改。劉先生所稱“壁上所嵌石碑”是在塔下門洞壁上,國家圖書館藏有昆明妙湛寺《新建石塔頌》和《妙湛寺建塔題名》。《新建石塔頌》曰:“去滇城二十里地名官渡,有大剎曰妙湛,其創構始末具載碑文,天順改元之明年斯塔新成,欽差鎮守云南太監羅公命吳門陳謙為之頌,頌曰:東西南北辟四門,通達十方無障礙。”妙湛寺創于元代,王昶《金石萃編未刻稿》卷中收有元統三年(1335)《創建妙湛寺碑記》,明天順二年去元統三年年代不遠。(圖10、圖11)

#12 香山洪光寺過街塔

張永銓《張賓門文集》卷七《過街塔記》:“余從龍恩寺而東行山徑中,四面絕壁插天拔地,疑無路矣,未幾轉一徑別有天焉,始信其逕之逶迤也。山幾轉徑亦幾曲。如入桃源中,始娛我情……如是者十余里,下山得平路,心益慰,至一村,其下為通衢,上筑土坂,似城樓者,塔其頂名過街塔云。余與諸子停鞭小憩,有僧呼余啜茗,其語似吳人,入其庵,僧謂余曰:僧江南上海人也,六歲喪父七歲喪母,年十三流落京師,今年將四十,雉發洪光寺,為僧已二十年矣。”同人同書又有《洪光寺記》。張永銓《閑存堂詩集》又有《洪光寺》詩云:“何年建剎號洪光,此日登臨憶景皇。石徑迂回十八折,松陰罨靄百千章。荒臺碑碣傳閹寺,圓殿鼓鐘禮梵王。總為人心留色相,卻教今古話興亡。”《山中遇法印僧上海人》云:“曲磴巉巖次弟登,倦游人對石層層。過街塔下須臾坐,不信偏逢故里僧。”洪光寺為香山著名寺院,蔣一葵《長安客話》卷三:“自香山折洪光寺,僅里許,磴凡九曲,歷十八盤而上,級級樹松柏一行,如列屏障,諸山所無,至則俯瞰來青矣。內圓殿一座,乃高麗僧所進,規式亦奇。”《日下舊聞考》卷八十六“香山寺西北,由盤道上為洪光寺,山門東北向,內建昆毘盧圓殿,正殿五楹,左為太虛室,又左為香巖室。”又云“乾隆十一年御制香嵓室詩。據香山東嶺有古剎,名洪光。明成化中中官鄭同重修。同,高麗人,相傳寺昆盧圓殿即仿其國金剛山為之者,未知信否也。因迥為高,臨虛標秀,予舊題曰香嵓凈域。”王嗣槐《桂山堂文選》卷六《西山游記》:“明日從小徑至洪光寺,圓殿制亦奇。中官高麗人,仿其國中山寺所作,山徑逶迤,甃以白石,夾植青松,凡十有八盤而下山門。”除張永銓一文一詩以外,諸書記洪光寺都不曾提及有過街塔,張永銓《過街塔記》一文極為珍貴難得。

#13 門頭溝廣智禪寺過街塔

圖12 門頭溝魯家灘廣智禪寺過街塔

廣智禪寺過街塔在門頭溝區魯家灘村西南六里的山谷中,建于明代,原有石筑覆缽式塔。《門頭溝文化志》稱廣智禪寺過街塔為全石建筑過街塔,下為券洞式臺座,上為藏式石塔,高4米余,塔剎部分已殘缺,塔身東部雕有佛龕,內供石佛一尊。據《門頭溝文物志》、《門頭溝文物史料》等書的記載,廣智禪寺過街塔的塔座為方形,長寬均為4.2米,高3米,上面略有收分。塔座上的券洞為東西走向,券洞高2.3米,寬2.2米。座頂上的白石塔僅缺塔剎,殘高3.8米。塔身東面雕有佛龕,高0.46米,寬0.3米,龕中石佛高0.31米,寬0.19米。所記數據詳備齊全。薛增起、薛楠合著《北京的塔》將廣智禪寺過街塔列入附錄,當做殘損不全的塔,稱“此塔早已倒塌,只存過街塔門和塔基。”其說屬實,當地志書上刊出的是石塔倒塌前的老照片。廣智寺較為偏僻,舊日記載不多。《日下舊聞考》僅收明人顧琸《游西山廣智寺待月詩》一首,編者按語稱“永興寺、普福寺、普惠寺、廣智寺、光福寺、光清寺今俱無考。”(圖12)

#14 海淀天寶山七圣廟過街塔

圖13 海淀天寶山七圣廟過街塔

《日下舊聞考》卷一百二引《五城寺院冊》:“天寶山有茶棚庵、山神廟、七圣廟。”下附按語云:“茶棚庵、山神廟皆本朝雍正七年建,七圣廟本朝重修碑一,任邑林杲撰,乾隆十年立。廟右為過街塔,塔據山巔,下為城關以通行旅。關上建平臺,中為塔,方基,約高三尺許。中層圓上銳下,四面佛像各一尊。上層圓下銳上,以白石為頂。塔左有關帝祠,右有藥王廟。”這里所記之塔“中層圓上銳下”,“上層圓下銳上,以白石為頂。”顯然是一座覆缽式喇嘛塔。這座過街塔建在七圣廟旁,七圣為關帝別名。上文已有按語稱“煤廠村西有兩城關,皆有石額,東曰兜率真境,西曰紺翠凌虛。并有石聯曰‘日臨祗樹浮金碧,香散天花繞法臺。’循城關而西,中有夾道,以通人騎。又西緣山行為天寶山過街塔盤道矣。夾道之南為靜宜園,其北為碧云寺。”天寶山亦因產煤而得名,天寶山過街塔盤道,正是通往京西門頭溝一帶的運煤通道。天寶山過街塔下有一小村,名掛甲塔,《海淀區地名志》載,掛甲塔村東是香山與天寶山對峙的山口,最狹處跨山建城關,城上原有清代漢白玉塔,城下石板路寬3米多,直至碧云寺旁,西至門頭溝,曾是京西運煤通道,過街塔附會為楊六郎與遼兵作戰掛甲之塔,村名也因此稱為掛甲塔。這座過街塔跨山所建的城關尚在,上面的漢白玉塔已不存,近時重建一白灰抹面的喇嘛塔,樣式拙劣,不成體式,顯然是民間湊合修的。我沒能找到這座過街塔的老照片,原來的塔建造年代也不明,塔在七圣廟旁,七圣廟乾隆時重修。后來查到允禮《靜遠齋詩集》庚子詩有《七月二十九日步抵過階塔嶺至煤窖外觀其人負煤出穴不勝其苦》詩,詩題中之過階塔為過街塔之誤。允禮為康熙第十七子,封果親王,詩集中之庚子為康熙五十九年(1720),他到這里的時候已有過街塔,這座過街塔至遲不會晚于明末清初,七圣廟乾隆時已是重修,過街塔應該是明代所建。這個城關的臺座基本還好,上面的垛口也是新近復修的。(圖13)

#15 拉薩西門過街塔

圖14 拉薩市西門門塔,60年代因擴展道路已拆除。

門旁左右曾各建一小塔

宿白先生考證居庸關過街塔時曾說起塔門或門塔形制之塔,系元時隨西藏喇嘛教薩迦教派以俱來,今日西藏薩迦時代之過街塔已無存,現存留薩迦以后且只建一塔,拉薩西門塔即是一例。先生后來撰《拉薩布達拉宮主要殿堂和庫藏的部分明代文書》一文,對拉薩西門塔又有具體記述和考證。拉薩西門塔大約在17世紀興筑布達拉宮同時建成,見于乾隆二十七年《西寧府新志》卷二十一《武備志》“西藏”條:“于西山貫脈中建一塔,僧俗人往來其間,蓋西方勝境也。”拉薩西門塔兩側各建一塔在貫脈山崗上,三座塔各自獨立,都沒有墩臺,中間一塔較為高大,在底層須彌座上開過街塔門,另外兩座塔都不開門。三座塔各有名稱,正中塔門稱“神變塔”,其南為“菩提塔”,北為“尊勝塔”。三塔塔名原本出自《八大靈塔名號經》,菩提塔是紀念釋迦修成后成正覺,神變塔是紀念釋迦降伏外道的種種神跡,尊勝塔是紀念釋迦戰勝一切魔鬼。拉薩西門三塔以神變塔居中,讓僧俗人往來其間,用意非常明顯,就是讓人從下面通過,等于是祈禱一遍,避邪趨吉。拉薩西門三塔在20世紀60年代因擴展拉薩西郊街道俱被拆除,宿先生引用的這幅老照片亦最珍貴。(圖14)先生還說,大昭寺壁畫上畫有拉薩三塔,先生還曾作一局部線描摹本。

#16 西山法海寺過街塔

圖15 法海寺過街塔門

圖16 法海寺過街塔門上的喇嘛塔細部

《日下舊聞考》卷一百三引《五城寺院冊》:“靜宜園之西萬安山有法海寺、法華寺。”《臣等謹按》云:“法海、法華二寺前后互相連屬,相傳為宏教寺遺址。本朝順治十七年修建,改今名。前為法海寺,門上有小塔,門內為關帝殿,約半里許為法華寺。”光緒三十年常印繪《五園三山外三營地圖》,圖上所繪法海寺在萬安山下,圖注稱法海寺至元年間建,明正統中修,順治十七年重修。圖中法海寺之前畫出有過街塔,法海寺門外之過街塔則為清順治十七年(1650)所建。1932年林徽音、梁思成合著《平郊建筑雜錄》,對法海寺的過街塔有專門報導,并留下照片二幀,極為珍貴。《平郊建筑雜錄》記云:“這門的形式是與尋常的極不相同;有圓拱門洞的城樓模樣,上面卻頂著一座喇嘛式的塔——一個縮小的北海白塔。”“這圓拱門洞是石砌的。東面門額上題著‘敕賜法海禪寺’”,旁邊陪著一行“順治十七年夏月吉日”的小字。西面額上題著三種文字,其中看得懂的中文是“唵巴得摩烏室尼渴華麻列吽□吒”,其他兩種或是滿蒙各占一個。走路到這門下,疲乏之余,讀完了這一行題字,也就覺得輕松許多。“門洞里還有隱約的畫壁。”“這座小小帶塔的寺門,除門洞上面一圍磚欄桿外,完全是石造的。這在中國又是個少有舊例。”這座塔和門洞都已不存,留下來的兩幅照片極珍貴。(圖15,圖16)

#17 湟中塔爾寺過門塔

圖17 青海湟中塔爾寺入口過門塔

圖18 青海湟中塔爾寺入口過門塔實測圖

塔爾寺位于青海省湟中縣魯沙爾鎮,原為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的誕生地,最初建一紀念小塔,后來發展為一座龐大的寺院,為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六大叢林之一,發展為格魯派在甘肅青海一帶最大的經學院,全盛時有三千僧眾。宗喀巴的母親在宗喀巴誕生地建塔在洪武年間,發展為寺院在嘉靖年間,明清歷代維修增建,始成現在的規模。四門塔又稱過門塔,位于塔爾寺北側過去入口處,方形墩臺內貫十字穹窿甬道,開四個拱門,臺座邊長6.6米,高4.4米。臺上正中建一覆缽式喇嘛塔,通高13.4米。臺座檐口設磚雕斗栱和椽子,上覆琉璃瓦,塔身瓶肚以上又加一圈琉璃檐口,整個造形雖然還保持著覺頓式喇嘛塔的特點,但又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此塔為乾隆十三年(1748)由第二十六任法臺賽多諾門汗·阿旺丹貝堅贊主持建造。阿旺丹貝堅贊當年主持加固了大金瓦殿的大銀塔,乾隆皇帝御賜“梵教法幢”金字大匾掛在大金瓦殿內。四門塔今尚存,但已改為二門,近年維修一新。塔爾寺主持阿嘉·洛桑圖旦活佛托人贈我《青海塔爾寺修繕工程報告》一書,隆誼可感,書中有四門塔的照片和實測圖。(圖17、圖18)

#18 清漪園后山須彌靈境四大部洲過門塔

圖19-1 頤和園后山須彌靈境四塔門:東南角 白色大圓鏡智天潔塔

圖19-2 頤和園后山須彌靈境四塔門:西南角 黑色平等性智吉祥塔

圖19-3 頤和園后山須彌靈境四塔門:東北角 綠色成所作智地靈塔

圖19-4 頤和園后山須彌靈境四塔門:西北角 紅色妙觀察智皆蓮塔

頤和園后山須彌靈境主殿香巖宗乘之閣前建有四大部洲和八小部洲,四大部洲以四座過門塔為代表,是四座以磚石筑的覆缽式塔,四塔分別用白、藍、紅、黑四種顏色代表佛教的“四智”,并分別冠以北俱廬洲、南瞻部洲、東勝神州和西牛賀州之名。塔的下面是一個方形臺座,南北兩面開圓洞門,游人和香客可從門洞內穿過,正是過門塔的傳統做法。現在頤和園的前身是乾隆年間的清漪園,咸豐十年(1860)清漪園與暢春園、圓明園等一起被英法侵略軍焚毀,這四座過門塔是幸存的劫余之物。這四座過門塔建成于乾隆二十三年(1578),與承德普寧寺四大部洲塔約略同時。(圖19)

#19 承德普寧寺四大部洲過門塔

圖20 承德普寧寺白黑綠紅四座塔門

承德普寧寺在避暑山莊東北兩公里半處,建于清乾隆二十到二十四年,寺內有一座高達22.28米的千手千眼觀音木像,因此俗稱大佛寺。寺后大乘閣一組建筑,是仿西藏三摩耶廟烏策大殿的布局形式,烏策大殿的四隅有紅、綠、黑、白四種不同顏色的塔,代表四大部洲,大乘閣也仿照布置,但是與之不同的是采用了過門塔的形式,下面的臺座和塔門與清漪園的四大部洲過門塔大體相似,上面塔身的造型和裝飾則略有不同。(圖20)

#20 承德普陀宗乘之廟塔門

承德普陀宗乘之廟內外有許多塔臺和塔門,有一座塔門臺座頂上并列五座小型喇嘛塔,因此又稱五塔門。從普陀宗乘之廟的大門進入之后,過了碑亭就是這座塔門,是進廟路上的必經之地,正是一座過街塔。佛經上說僧人信眾每日都可以經過其下,頂禮敬佛,得無量福。這座塔門不是在外山門的位置,也不在山門之外,在山門內的朝拜路上設置過街塔門的做法,別處也有,但是下設三座券門,上置五座喇嘛小塔的,則僅此一例。(圖21)

圖21 承德普陀宗乘之廟五塔門

公眾號圖文有刪節,完整閱讀請參見《中國建筑史論匯刊》2009年第貳輯。版權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本文標準引文格式如下,歡迎參考引用:

曹汛. 藏傳佛教過街塔和門塔[M]//王貴祥. 中國建筑史論匯刊:第2輯.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18-36.

相關閱讀

原標題:《拾珍丨曹汛:藏傳佛教過街塔和門塔》

閱讀原文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sz新全讯网xb112| 新东方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百家乐如何看面| 大发888赌场是干什么的| 百家乐官网最大的赌局| 双牌县| 百家乐官网红桌布| 百家乐开户优惠多的平台是哪家| 百家乐网址讯博网| www.sbobet2.com| 真人百家乐海立方| 百家乐官网公式书| 宜州市| 大发888官方pt老虎机| 八卦24山| 百家乐官网技巧之写路| 巴黎人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 延长县| 澳门百家乐十大缆| HG百家乐官网大转轮| 大发888下载df888| 百家乐官网玩法| 百家乐官网桌小| 德州扑克顺子| 百家乐网上赌博网| 网上百家乐官网哪家较安全| 皇冠网络刷qb软件| 百家乐又称为什么| 24山运| 网上百家乐官网的赌博网站| 真人赌钱| 百家乐稳赢投资法| 百家乐技巧发布| 百家乐官网的桌布| 南昌市| 德州扑克网站| 威尼斯人娱乐城首存优惠| 百家乐送现金200| 百家乐游戏开发软件| 筹码百家乐500| 百家乐赌场老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