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看展覽|蘇州河:陸元敏與他的年輕攝影師朋友們
2021年12月25日,由姜緯策展的“蘇州河:陸元敏與年輕攝影師”在位于上海淮海中路上的富士X-Space開幕,展覽匯集了攝影家陸元敏與七位年輕攝影師(組合)關于蘇州河的影像作品。“今年正好是陸元敏拍《蘇州河》的三十年。”姜緯首先說了展覽的策劃初衷,“陸老師的作品對江浙一帶的攝影師有著深遠的影響,于是便想做這樣一個展覽,以陸元敏的照片為主,同時也納入幾位年輕攝影師的作品,代表著上海城市攝影的薪火相傳。”
2021年12月25日,展覽現場,策展人姜緯分享策展初衷。
“蘇州河:陸元敏與年輕攝影師”展覽現場
1991年6月1日,陸元敏在武寧路橋邊拍了一張照片。這是整個《蘇州河》系列的起始:幾個身著白色舞蹈裙的小女孩蹦蹦跳跳地走過河上的橋,兩岸那在記憶中已經褪色的工業化的模樣,被刻錄在照片的背景中。
對現在的人來說,陸元敏的照片首先喚起的是懷舊之情。“這十幾年里,社會變化非常快,城市突然變得很新,而陸元敏的照片里這種念舊的感受是重要的。”特邀嘉賓施瀚濤說道。十五年前,時任愛普生影藝坊館長的施瀚濤曾策劃過陸元敏的展覽,他在注意到陸元敏所帶來的影響的同時,提到了“回望”的態度:“‘回望’不是單純時空向度上地念舊,而是一種姿態。現在的我們總感覺被時間拋在了后面,未來真正會留下的東西,重新看到我們身邊正在發生的事,‘回望’的姿態顯得尤為重要。”
蘇州河,1991年-1993年,陸元敏 攝影
蘇州河,1991年-1993年,陸元敏
蘇州河,1991年-1993年,陸元敏
蘇州河,1991年-1993年,陸元敏
蘇州河,1991年-1993年,陸元敏
蘇州河,1991年-1993年,陸元敏
蘇州河,1991年-1993年,陸元敏
蘇州河,1991年-1993年,陸元敏
蘇州河,1991年-1993年,陸元敏
蘇州河,1991年-1993年,陸元敏
這三十年間,《蘇州河》曾幾次被提及。“作品已經講了無數遍了,就好像一個老人在不斷回憶。”陸元敏微笑著說,他之后也提到了1991年的那張照片,“我記得那是少年宮的演出。這張照片對我很重要,我那時不知道怎么拍,后來,當我拿起35毫米鏡頭,我一下子知道,這就是我想要的。”陸元敏是個溫和少言的人。“年輕攝影師的作品也給了我很多啟發,我感覺自己的拍攝還在進步,昨天比前天拍得好一點點。”他帶著真誠與謙遜說道。
蘇州河,1991年-1993年,陸元敏
蘇州河,1991年-1993年,陸元敏
蘇州河,1991年-1993年,陸元敏
蘇州河,1991年-1993年,陸元敏
蘇州河,1991年-1993年,陸元敏
蘇州河,1991年-1993年,陸元敏
蘇州河,1991年-1993年,陸元敏
蘇州河,1991年-1993年,陸元敏
蘇州河,1991年-1993年,陸元敏
在場的攝影師里,許海峰是唯一一位在90年代初期與陸元敏一同拍攝過蘇州河的人。“那時每一個禮拜都會去陸老師家一次,我把一個禮拜拍來的照片給他看,他也給我看他拍的。那種純粹,現在想想,特別美好,又很奢侈。”許海峰說。
許海峰的一張參展照片拍下了蘇州河支流沙涇港的夜景,背景林立的高樓與河兩岸隱沒在暗處的破舊石庫門之間形成視覺的對比,直射在墻上的光在夜色中顯得孤獨又高亢,一閃眼就遁入了河流,成了模糊的幻影。“看陸元敏的照片,你有時會感到喜悅,有時又會很傷感。可能你驟然看到照片上的一位剪頭發的老太太,她撥弄地上剪下正晾曬的頭發時,我會覺得有點難過。因為那些頭發是可以賣掉換成錢的。”許海峰說,“陸元敏的照片里面有著復雜的情緒。”
沙涇港,2021年4月,許海峰
攝影藝術家組合朱鋒和叢勻從攝影與書寫兩個角度談了他們的感受,一如他們的創作方法:2020年后,受疫情影響,兩人開始了系列《天書》,朱鋒每日在自家陽臺上拍攝一張天空,叢勻在照片上進行書寫。在朱鋒看來,有著穩定工作的陸元敏達到的工作與興趣的平衡,正是他所想要追尋的。“陸元敏照片始終在‘變’與‘不變’之間。”朱鋒說,“它們看起來是不變的,但其中變化卻很豐富。歸根到底,這些由他視角過濾出來的東西,就是他自己啊。”
朱鋒與陸元敏有著類似的穩定工作,但總渴望追尋藝術的自由。而叢勻也在之后提到了自己格外關注的人的存在方式。“疫情改變了我們的存在。我現在更理解了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嵇康的‘目送歸鴻,手揮五弦’的狀態。一年多來,我們忽然分明了自己的渺小。”叢勻說。在展覽里,朱鋒與叢勻展示了2021年6月1日的那張影像,背景是黑白的藍天,叢勻用繁體寫下了“蘇州河”三字,仿佛我們仰望天空時萬千劃過的心緒,在虛無縹緲中構想出的一段專屬故事。
2021年6月1日,叢勻、朱鋒
正如展覽里的大部分作品那樣,攝影師們都沿著各自的創作想法,與蘇州河這條現實里的河流產生了交匯。其中一部分涵蓋在他們長久以來關注的主題中,也有為這次展覽所做的作品。攝影師鄭知淵在武寧路橋上拍下的一張照片就是這樣的例子。他在2009年與2021年兩次拍攝了武寧路橋邊的風景,兩張照片有著細小又明顯的差別,它展示著同一地點的變化,也暗示著城市化過程中登場又消失的變化本質。帶著不可得的“踏入同一條河流”的假設,鄭知淵在提及這次回望時,也談到了他看陸元敏照片的經歷。“我時常會無意間拿起書架上的《蘇州河》,不知不覺把所有照片都翻完了。每次的感覺都有所不同。”鄭知淵說,“在看的過程中,仿佛河流漸漸變得更厚重了。”
左圖:武寧橋路,2009年;右圖:武寧橋路,2021年,鄭知淵
攝影師陳曉峰的作品是他的項目《植物·置物III》的其中一張。陳曉峰長期關注植物在環境中的狀態,他曾在這個長期項目中把室內的植物盆栽比作自己(植物·置物I),亦曾用電腦截屏的方式做了延續的創作(植物·置物II),在這個新項目中,他更關注公共空間里的植物。它們在逼仄的空間中輾轉騰挪,或是在人跡罕至的地方野蠻生長,而展覽里的這張拍攝于蘇州河邊的照片,則顯示了在一處現代化住宅小區邊規整劃一的綠植群。“我對蘇州河不熟悉,看這些照片有種恍若隔世的照片。”幼年搬到浦東的陳曉峰著重說了經驗與眼睛所產生的割裂,“我們的生活是沉浸式的,每天沒有心思去仔細觀察。反觀這些照片時,我認為可以從自我角度出發,回想一下自己經歷的蘇州河是怎樣的,它們就像一部時光機。”
植物 置物Ⅲ No.7,2021年6月,陳曉峰
孫驥的《記憶之城,2005》是比較獨特的一個系列,他拍了很多蘇州河邊的老廠房,然后用拼貼的方法,借鑒了北宋繪畫的方式用PS制作了影像。這些并不存在于現實中的建筑群讓觀眾產生疑問,卻又放大了過去蘇州河那工業化面貌的清晰度。“藝術最吸引人的不是手法,而是視角和情懷。”孫驥說,“陸老師有一種上海人的情懷,我看這些作品會去想這個空間里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以前的蘇州河是黑的,現在是清澈的,我從中能看到工業的變遷,以及對環境城市和人的保護。”
左圖:記憶之城No.1;右圖:記憶之城No.4,2005年,孫驥
構筑系列是展覽里大多年輕攝影師的方法,相較之下,嚴懌波直接的觀看與瞬間的反應,更接近傳統街拍的方式。他拿著相機游蕩在城市里,尋找自我與外界謀和的瞬間。展覽里的兩張照片有著視覺的反差,可愛的熊貓頭與一襲黑衣的外灘邊的人無處遁形地暴露在陽光下,樂趣與危機并存著。嚴懌波的攝影直直透出了他的個人趣味。“我覺得攝影是否有趣,看人就知道了。”嚴懌波說,他提到了與陸元敏相似的與街道周旋的經歷和所得:“我每天出去拍照,都覺得自己不會拍照,回來看看,又覺得還好。第二天還是這樣。就像一種自我麻醉。”
無題,2021年1月,嚴懌波
在本次參加展覽的七位年輕攝影師(組合)中,徐昕是最年輕的。“我可以說是看著陸老師的作品長大的,如果不是因為陸元敏的照片,我也許不會開始攝影。”這位90后的攝影師從小在蘇州河邊長大,他對陸元敏心懷崇敬。“我小時候喜歡看駁船,看陸老師的作品,就仿佛讓我看到小時候眼前太陽底下的灰塵。”徐昕說,“我被它的力量所震撼,它們讓我穿越過去,看到出生前城市的樣子。”徐昕的作品《大都會》圍繞著上海浦東地標性的建筑,他運用前后景的遠近對比,構建了人和大環境之間的關系,符號式的背景和不同的個體,揭示了各自對待城市的方式。
左圖:大都會,2021年5月;右圖:大都會,2021年8月,徐昕
這七位攝影師用各自的視角關注蘇州河,關注上海,正如三十年前陸元敏所做的那樣。如果說,陸元敏代表著90年代初攝影創作中自我意識的萌芽,那紛至沓來的年輕人,不僅記錄了上海的城市變遷,也從一個側面,融入了上海這座城市開放包容的個性。
展覽現場放映的陸元敏與姜緯對談視頻
2021年12月25日,陸元敏(左二)在展覽現場。
展覽名稱:蘇州河:陸元敏與年輕攝影師
參展攝影師:陸元敏、許海峰、鄭知淵、陳曉峰、嚴懌波、孫驥、徐昕、叢勻、朱鋒
展覽地點:上海市黃浦區淮海中路398號 FUJIFILM X-SPACE
展覽時間:2021年12月25日——2022年1月30日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