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今潮8弄的前生往事
曹偉
時光回到19世紀中葉,彼時的上海開埠僅十來年,城市化的端倪還局限于蘇州河以南,如今河南中路以東的租界核心區域。至于蘇州河北岸的廣闊區域,水網密布,阡陌交通,仍舊是一派傳統的江南田園風光。不過,這一切,也已來到了變革的前夜。
1856年,初代外白渡橋——威爾斯橋建成,蘇州河北岸在上海城市近代化中的地位得到了認可。而當前上海最火熱的網紅打卡地,位于四川北路武進路口的“今潮8弄”,正處于這片區域范圍內。
今潮8弄
150多年前,如今的四川北路還蹤跡全無,相較之下,一條名為“穿洪浜”的河流在當時則要知名的多。這條多年后被填浜筑路,成為了武進路一部分的穿洪浜,當年曾是上海、寶山兩縣界浜,北為寶山縣江灣鄉,南系上海縣高昌鄉,而“今潮8弄”,恰好就在兩者交界處,前者的不同尋常,似乎早已注定。
19世紀70年代末,工部局在今四川路橋處建造了一座木橋,因位于外白渡橋上游,得名里擺渡橋,兩岸道路由此連接,因南岸為四川路,故北岸道路定名“北四川路”,即今天的四川北路。
最初的北四川路僅至穿洪浜南岸,19世紀末,租界當局將其向北延伸,并在沿線編訂門牌,設置巡捕,征收捐稅,1899年5月,上海公共租界完成最后一次擴界,老靶子路(進武進路)成為其與華界的界線,位于路南的“今潮8弄”區域也被正式納入租界管轄。
行號圖錄上的今潮8弄區域(左上角)
20世紀初的“今潮8弄”區域,尚處城市邊緣地帶,相對空曠的環境加上較低的地價,讓一些紳商富戶選擇在此建造花園別墅,如今得到良好保護、修繕的潁川寄廬、扆虹園,即是建造于此時期。前者的主人為陳姓廣東商人,后者則由另一趙姓粵商所有,亦被稱為趙家花園。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孫中山自海外抵滬時,廣東同鄉會曾在此舉辦歡慶宴會,扆虹園之盛況,可見一斑。
民國建立后,北四川路沿線變化迅速。1910年代,北四川路已有電車線路通行。1922年,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四川路橋正式通車。便捷的交通條件,拉近了該區域與城市中心的距離,這也推動了北四川路沿線住宅建筑的興建熱潮。包括“今潮8弄”的主體部分公益坊,中共四大召開地廣吉里在內的一大批里弄住宅,都是在此時期,逐步建成。
交通的便捷,帶來了人口的聚集,也令“今潮8弄”周邊一帶先后出現了眾多工商文化機構,時至今日,我們依舊可以循著歷史的陳跡,窺得當年虹口一帶的繁華景象。
“今潮8弄”的東側,兩棟幾乎連在一起的公寓大樓屹立在四川路的東側。北側的原四行儲蓄會虹口分行大樓建成于1930年代初,出自近代中國著名建筑師莊俊之手,建成時底層作為分行營業處,上層則是出租公寓,因此又得名虹口公寓。
四行儲蓄會虹口分行大樓舊影
南側位于今四川北路海寧路口東北角,體量更大的這棟狹長狀大樓則是曾經的中國銀行虹口分行,1933年建成,陸謙受、吳景奇設計,耗資近百萬。
這棟六層高樓除了中行自用之外同樣設計有公寓部分供出租,其水電煤衛暖氣等一應俱全,并建有屋頂花園,設備先進程度在當時的虹口首屈一指。設計師在樓頂高塔處掛置的那座電鐘,成為當時虹口一帶的重要標志。
中國銀行虹口分行舊影
中國銀行虹口大樓(右側)今影,現底層為中國工商銀行、各類商鋪使用,其余樓層為民居。 澎湃新聞記者 朱喆 圖
除了銀行、公寓、里弄住宅,“今潮8弄”文化娛樂場所也是十分繁榮。近代上海,虹口地區一度聚集了數十家影劇院,堪稱上海電影放映市場重鎮之一。這其中,亦有不少就處于 “今潮8弄”周圍。
今四川北路海寧路口東北角的“海寧綠地”,曾有一座“新中央大戲院”,既播放電影,也上演話劇、滑稽戲,抗戰勝利后更名“海光劇院”,當年的“今潮8弄”原住民們,恐怕多少都曾光臨其中。
沿著海寧路再往東側不過100多米,乍浦路海寧路口西側,1930年代初開業的國際電影院(時名融光大戲院)曾是虹口一帶設備較為先進的影院之一。由于距離魯迅寓所較近,因此后者曾在此先后觀看了《羅宮春色》《四十二號街坊》《陳查理探案》等14部電影。
影院經過多次現代化改造,至今依然是這一區域最受歡迎的觀影場所。同一個路口的東側,則是1920年代末開業的好萊塢大戲院,其后多次更名,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易名勝利電影院,惜由于種種原因,已經停映多年。
融光大戲院 舊影
1949年12月,融光大戲院改名為國際電影院,2009年,又更名為星美國際影城,圖為星美國際影城 今影 澎湃新聞記者 朱喆 圖
電影文化在虹口一帶的繁榮,從一個側面印證了“今潮8弄”這一區域對于外來文化的積極吸納。地處華洋交界之處,居民中有多為廣東移民,進入20世紀后又有相當數量日本僑民遷居于此,多重文化的交融,令這片區域至今依然可以看到很多“異域風情”。
位于昆山路的景靈堂,曾是1920年代上海最重要的禮拜堂之一,因紀念傳教士林樂知而初名景林堂。
西本愿寺上海別院舊影
乍浦路近武進路處的原西本愿寺上海別院,則是如今上海少數尚存的日本宗教建筑,外立面印度風格的花飾至今依然吸引著過往路人的目光。抗戰勝利后,該建筑曾一度被用作上海和平博物館,承載了上海各界盼望和平的美好愿望。
原西本愿寺上海別院,外立面印度風格的花飾至今依然吸引著過往路人的目光。澎湃新聞記者朱喆 圖
從19世紀被正式劃入租界前的江南風光,到20世紀后多重文化相互碰撞造就的海派風情,潁川寄廬、扆虹園、公益坊,他們構成了如今的“今潮8弄”,更見證了近代虹口城市的發展變遷,“今潮8弄”,歷史的縮影,城市的寫照。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