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藝術人物 | 葉恭綽:民國時期的國寶守護者
現如今在各大博物館展出的國寶中,有許多曾在戰亂年代險些流出海外。但是,正因為有著那些民國的“國寶守護者”,默默守護著這些古人遺珍,我們才能在今天的博物館里看到它們。
晚清民國亂世,毛公鼎的出現引起紛爭,經歷了無數次顛沛流離,差點落入日本人手中,最終能留在國內,多虧葉恭綽叔侄舍命保護。
葉恭綽像
文人世家 書香傳承
葉恭綽是二十世紀“百科全書式”人物。1881年,出生在北京米市胡同祖父葉衍蘭家中。葉衍蘭當時居京為官,是晚清文人世家,祖籍廣東番禺,也是葉恭綽的人生啟蒙導師,多才多藝,在文章詩詞、金石書畫、鑒賞收藏等方面有深厚造詣,對古代人像非常感興趣,編撰繪制了《清代學者象傳》和《歷代文苑像傳》。
清代學者象傳 29.9cm×30cm 無年款 紙本設色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出生后不久葉恭綽就和祖父回到廣東番禺,并過繼給了叔父。從小就開始接觸家族收藏的古代書畫,還可以接觸到與葉家世交的收藏。名門世家的文脈傳承,精英文化圈的密切交往,為葉恭綽奠定了深厚的文化根基。葉氏家族豐厚的舊藏,有相當一部分由葉恭綽繼承,供他研究、鑒賞與交換,這為其收藏提供了雄厚的條件,也培養了傳承弘揚民族文化藝術的使命與責任感,成就了葉恭綽成為具有“大文化”格局的鑒藏大家。
1882年,葉恭綽隨叔父到江西。1901年入京師大學堂仕學館。1912年任交通部路政司司長兼鐵路總局局長,同時兼任交通銀行副總裁。1920年出任交通總長,1921年就任交通大學首任校長,1924年成為中央銀行董事。30年代初辭去政界職務,致力于文化、美術、佛教及公益事業。
收藏中的家國情懷
1926年,葉恭綽聯合好友變賣家產合伙買下了毛公鼎。1930年,因其他好友賣出他們的所有權份額,毛公鼎歸葉恭綽一人所有。
葉恭綽的藏品等級普遍很高,除了毛公鼎,還有王獻之《鴨和丸帖》、晉王羲之《曹娥碑》、晉王獻之《鴨頭丸帖》、高閑《草書千字文》、宋徽宗《祥龍石圖》、梁楷《布袋和尚圖》、趙孟頫《行書膽巴碑》、黃庭堅《伏波神祠詩》等。
開展收藏事業后,葉恭綽在北京受到了很多人的賞識。他有一大批藏品來自當時的一些收藏家,如完顏景賢和顏世清。隨著他們家道中落,他們的舊藏也轉移到了葉恭綽手中,這也使得他的收藏逐漸豐富起來。其中,顏世清不少藝術觀點也被葉恭綽繼承。
劉世儒 明 墨梅圖 407×133cm 絹本墨筆 故宮博物院
在“衣被天下誰識恩——紀念葉恭綽誕辰140周年”的展覽中有一幅明代劉世儒的《墨梅圖》,通幅淡墨暈染,葉恭綽在作品旁做了長跋,介紹了這幅作品的坎坷經歷:有一天,他收到了上海友人寄來的書籍,無意中發現書籍的包裝紙是有五六尺之余的梅花,判斷其為是明代劉世儒的一件墨梅作品殘余部分,趕緊給朋友去信,請他將包書紙剩余的部分寄過來,并進行了修復。通過這樣的方式,他挽救了這件珍貴的明畫。而在新中國成立之后,他又將這件作品捐贈給了故宮博物院。
許多經典書畫葉恭綽都做過評論,以一個理科生的思維方式看待藝術,也因此多了一分理性。他對《韓熙載夜宴圖》《千里江山圖》等都做過評論,并著錄了《遐庵談藝錄》,把自己曾收藏過的重要藏品,做了詳細介紹。他是一位具有民族文化情懷的鑒藏家,曾言“余昔收書畫,本為擬編《中國美術史》,籍供參考,故標準頗與人殊”,希望通過收藏對中國美術史的書寫和發展提供幫助。
在廣州生活的時候,他組織了文化遺跡考察團,去廣州周邊鄉村考察古代文物。因為注重廣東文化和廣東文人書畫的留存,他還為自己的收藏設置了廣東文物的專門板塊。
明 釋雪嶠、釋函昰、釋今釋 自書詩詞合卷 廣州海幢寺藏
引首:25×68.5cm 畫心:25×166cm 尾跋:25×133cm
一生篤信佛教的葉恭綽,對文人僧侶書畫比較注意,尤其是廣東的文人僧侶,他把佛教文化和鄉邦文化相結合,將其轉化在自己的收藏理念中。他收藏了很多僧人的書法,如現藏于廣州海幢寺的《自書合卷》,由釋雪嶠、釋函星、釋今釋三位僧人合著。葉恭綽在引首題“文字禪”,尾跋也做了很長的著述。
葉恭綽在人際交往一道頗有智慧,他長袖善舞,懂得運籌帷幄,待人接物一絲不茍。他也熱心于公共文化事業,如文物保護、考古、文化收集整理等。他參與成立了上海博物館、上海圖書館,也投入寺院的保護,如云岡石窟等。在精力允許的情況下,他都會盡量參與。
他也曾為中國早期的美術展覽做出貢獻,是京師第一次和第二次書畫展覽的主要組織者和參與者,曾與蔡元培、蔡建民、徐悲鴻、劉海粟等合作,拿出各家私藏做展覽。在1920年的展會中,還展出了百年后重現公眾視野的李公麟《五馬圖》。而這些活動,都由陳師曾以繪畫的方式記錄了下來,從而誕生了近現代美術史上的名作——《讀畫圖》。
交游廣泛
葉恭綽一生輾轉廣東、江西、北京、上海、蘇州和香港等地,每在一處均交游廣泛。朋友遍及交通、郵政、通訊、醫療、考古、藝術等各個行業。
齊白石、陳師曾、何香凝、徐悲鴻、吳湖帆、張大千、黃般若、梅蘭芳、朱啟鈐等都是他藝壇好友。其中,吳湖帆是對他鑒藏生涯有著深遠影響的人。吳湖帆所藏古代書畫中許多有葉恭綽題跋。葉恭綽在香港期間,格外懷念蘇州的舊宅,于是囑托好友吳湖帆為其做《鳳池精舍圖》。葉恭綽多次在此畫上作跋,這件作品也成為了兩人友誼的一段見證。
鳳池精舍圖卷(局部) 吳湖帆 1937年 紙本水墨 蘇州博物館藏 (橫屏查看)
比起從朋友那里交換和收購作品,葉恭綽更在乎和朋友之間的情誼。20世紀20年代初期,青年時期的張大千“頗好博戲”因此輸掉了祖傳的王羲之《曹娥碑》。多年后,張大千的母親在重病中要看《曹娥碑》,葉恭綽與王秋齋來訪,詢問張大千母的情況,張大千如實告知輸掉碑帖的事請,希望他們可以幫忙找尋。剛說完,葉恭綽就指著自己的鼻尖:“這個嘛,在區區這里?!睆埓笄渤鐾?,把王秋齋拉到一邊,請他從中說和,想把《曹娥帖》以原價買回,或以家中所藏歷代書畫,不計件數任葉恭綽隨便挑選。如果實在不肯割愛,希望能暫借二周給老母看過之后再完壁歸還。當王秋齋把張大千的意思轉達之后,葉恭綽說道:“這是什么話?!我一生愛好字畫古董,但從不巧取豪奪,玩物而不喪志’。這碑帖是大千祖傳遺物,我愿將它返贈給大千,再不要說償還原值或以物易物了?!比蘸蟊銓ⅰ恫芏鸨匪突?。后來葉恭綽從香港回到上海,生活拮據、靠賣字畫為生時,張大千給予了很多幫助。
葉恭綽作為北京畫院首任院長,與齊白石的往來也是非常密切的。在民國時期就非常推崇齊白石的革新精神。
齊老九十慶 葉恭綽 106cm×28cm 1950年 紙本水墨 北京畫院藏
朱啟鈐與葉恭綽早年是交通系的同僚,在30年代,兩人曾共同推動成立中國營造學社。新中國成立后,葉恭綽擔任了中央文史館副館長,朱啟鈐擔任館員,他們的交往關系持續了幾十年。在朱啟鈐八十大壽時,葉恭綽作為多年好友,為其寫了賀詞。
述懷二律贈朱啟鈐 葉恭綽 36cm×90cm 1951年 紙本水墨 中央文史研究館藏
鬻畫辦展
葉恭綽晚年生活捉襟見肘,再加上時局較亂,1937年11月從上海到香港躲避戰亂時,把大部分藏品帶到了香港。40年代初當他打算返回大陸時遭到了日本人的扣留,直到1942年10月才順利返滬。在一路的顛沛流離中,他的藏品部分散失。部分藏品因不便攜帶,只能把畫心裁下來帶走。另外,因為生活艱難,他只能賣出一部分藏品換取財資,因此鬻畫辦展也成為葉恭綽資金的重要來源。
40年代,黃般若和葉恭綽先后前往香港生活,黃般若通過個人能力和聲譽,幫他在香港舉辦了第一次個人展覽,在展覽上出售葉恭綽的書畫作品。黃般若之子黃大德先生及其家人,將見證了黃般若與葉恭綽友誼的舊藏,贈與北京畫院。在這一批舊藏中,大部分是兩人的來往信件,而這些信件大多與工作有關。
黃石齋圖 葉恭綽 1947年 北京畫院藏 黃大德捐贈
1950年,葉恭綽又回到了北京,被任命為中央文史館館長。1951年,葉恭綽聯合徐悲鴻、梅蘭芳共同組織了“抗美援朝書畫義賣會”,一起為抗美援朝籌善款,在短短三天時間,籌集了大約一萬五千件書畫作品。
行書七言聯 葉恭綽 151cm×39cm 無年款 紙本水墨 北京畫院藏
葉恭綽的書畫受家學熏陶、師徒制傳授。他的書法比較有特點,易識別?!疤麑W”初師顏真卿,先后取法趙孟頫、李邕、褚遂良,以及王羲之、王獻之等?!氨畬W”傳承嶺南大書法家陳澧一脈,主張“書法應根于篆、隸”。
蘭花圖 葉恭綽 25cm×25cm 無年款 紙本設色 北京畫院藏
葉恭綽鐘愛表現蘭竹題材,繪畫具有清末明初文人畫的典型風貌。借鑒宋元古法,設色淡雅,筆法精湛,古意盎然,傳達了文人的清雅之氣。
墨竹 葉恭綽 1944年 67×33cm 無錫博物院
他不僅愛畫蘭竹,也收藏了大量此題材作品,并經常拿出自己的藏品來臨摹。葉恭綽《墨竹》“仿顧定之,得其形式”。顧定之《新篁圖》也曾被葉恭綽收藏,現藏于故宮博物院。
葉恭綽與北京畫院的成立
1956年,葉恭綽為籌備中的北京畫院購得一批精刻善本,當時啟功作為葉恭綽的助手,幫他籌備北京畫院建院相關工作。北京畫院的很多古版書,都是在葉恭綽和啟功的推動下收集的,包括康熙年間精刻本《佩文齋書畫譜》《歷代題畫詩類》《墨池編》《梅花喜神譜》《漢溪書法通解》《四銅鼓齋論畫集刻》等。
1957年5月14日北京中國畫院(今北京畫院)成立,葉恭綽是第一任院長,齊白石是名譽院長。第二天葉恭綽便在《人民日報》上發表文章:“這畫院的內容,將不同于一般學?!篌w或將采取固有的‘書院’‘畫院’制度,和近代現代的‘學?!芯克贫?,參合融會而定?!贝送?,他還在文中提到:“說到‘畫院’的工作,大致當不出創作、研究、教課三者”,而這“三者”也正是今天北京畫院的主要職能和發展方向。
仰止亭
葉恭綽1968年去世,去世前還精心安排了自己舊藏的去處,捐獻于北京、上海、廣州、蘇州、青島等地博物館、圖書館。
辭世之前,葉恭綽在遺囑中要求后人將自己葬在中山陵旁邊的仰止亭。仰止亭是他在30年代的時候,自己出資在中山陵邊上蓋的一個小亭子,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意思。在生命的最終結,表達了對孫中山先生的追隨。
結語
葉恭綽高瞻遠矚,有自己的人生規劃和目標。
“衣被滿天下,誰能識其恩,一朝功成去,飄然遺蛻存”是葉恭綽十五歲時的詩作《繭》,少年的他似乎就已預見了自己一生的軌跡。在后來的70余年里,他推動了近現代中國交通、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用自己的一生為傳統文化的守護與傳承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原標題:《藝術人物 | 葉恭綽:民國時期的國寶守護者》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