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秦山核電站安全運行25周年:白手起家的中國核電“母機”
1991年12月15日凌晨零點14分,在上海以南115公里的浙江海鹽縣,中國大陸第一座30萬千瓦核電站——秦山核電站并網發電,結束了中國大陸無核電的歷史,也使中國成為繼美、英、法、前蘇聯、加拿大、瑞典之后世界上第7個能夠自行設計、建造核電站的國家。
秦山核電站一期發電紀念明信片但“零的突破”絕非坦途。作為首座核電站,秦山核電站沒有生產準備、更沒有運行管理經驗,連參考電站、模擬機、參考文件體系和程序都沒有,屬于“白手起家”。 就像中國早期許多核工程一樣,秦山核電站也有一個代號,“728工程”。
“由于少煤缺電,上海許多工廠面臨停產,更有新辦的工廠不敢開工建設……”公開資料記載,1970年春節前夕,來自上海市委的一份緊急報告引起了中央領導的關注。“從長遠看,要解決上海和華東地區的用電問題要靠核電。二機部不光是爆炸部,而且要搞核電站。”之后的2月初,周恩來總理在一次國務院會議上作出了上述指示。2月8日,上海市傳達周總理指示,開始研究部署核電站的建設工作,因為是1970年2月8日,故首座核電站被命名為“728工程”。
“728工程”開啟了中國和平利用核能、核工業“軍轉民”的新一頁,728院、728車間、728辦公室等應運而生。該工程發生在國際核電技術對華封鎖的大背景下,由當時的728設計院,即現在的國家核電技術公司旗下的上海核工程研究設計院(下稱核工院)負責總體設計,其設備主要由上海的裝備制造企業提供,被核電業內視為“自力更生、大力協作”的典范。
1974年3月31日,中央專委會批準了30萬千瓦壓水堆建設方案和設計任務書。由于核電站對廠址要求較高,選址勘察于1973年啟動。選定浙江秦山之前,“728工程”曾在9年間先后幾易其址。江蘇江陰縣的長山、上海市的奉賢、浙江富陽錢塘江上游的富春江畔,都曾被納入考慮范疇。此后的地質勘察發現,浙江海鹽縣秦山的地質結構穩定,基巖屬溶解凝灰巖,適合建造核電站廠房,且周邊人口稀少。同時,發生地震頻率低、烈度小。設計人員在查閱杭州灣千年以來海潮與風浪的數據后,確定了防洪堤高度,后來又參照了千年一遇的水文險情資料,再次提升防洪堤高度。
最終,國家經委1982年11月2日正式發文批準工程廠址定在浙江省海鹽縣秦山。1985年3月20日,秦山核電站澆灌第一罐混凝土,正式開工建設。
秦山核電站全景 視覺中國 圖中國核電發展“母機”
秦山核電站不得不面對很多次“第一”:第一次設計、第一次并網、第一次運行、第一次檢修……直至第一次退役,全靠自主摸索和嘗試,尤其是設備檢修,國內沒有任何經驗可循。從項目初始,技術路線、堆型方案確定過程中的曲折反復,到工程建設中的排除萬難,再到并網發電、安全運行,秦山30萬千瓦機組從最初定位的“原型堆”、“試驗堆”到正式確立為“商用堆”,成為中國核電發展的母機。
原國家核安全局常務副局長兼總工程師林誠格曾回憶道,“秦山核電站的成功得益于大力協同,不但是一個工程經過了檢驗,更重要的是提起了中國人的信心,在技術完全被封鎖之后,實現了零的突破,不但建成了一個電站,還培養了一支隊伍。這支隊伍不僅是設計方面的,還包括建造、管理、設備方面的。”
這也正符合周恩來當時的指示要求:要通過“728”工程,“掌握技術,積累經驗,培養人才”。
據參與秦山核電工程的專家對澎湃新聞(www.6773257.com)回憶,當時作為主體設計院的728院的設計、技術人員,基本是常駐各個設備制造企業,交流各項技術工作。
這是由設計院在核電產業鏈中所處的位置決定的:處于最上游的是先進概念,這部分來自于科研院所;往下,則是以728院為代表的工程研究設計院,其主要任務,是將先進的概念進行工程化;再往下,則是核電站的建造和設備的制造;最下游,是設備的調試、安裝、運行、退役。
“728院從一開始觸摸核電,走的就是自主化道路,那個時候國外對中國是封鎖技術的。秦山一期時,我們只能拿到一張紙,一段話,以及一些零零碎碎殘缺不全的所謂國外核電的圖紙。所以秦山核電廠完全是我們自己白手揣摩,反復試驗,嘗試出來的。” 在此前接受澎湃新聞(www.6773257.com)采訪時,上海核工院副總工程師顧申杰回憶說。
中國的核電裝備制造業,也由此經歷了從無到有的過程。憑借當時參加秦山30萬千瓦核電站的經驗,核電設備國產化打下了良好基礎。上海現有的核電產業格局,也由此起步。“728”工程啟動后,上海地區共有180多家企業、設計、科研、院校,成功地為秦山一期30萬千瓦核電站提供了50%的重要設備(約占國產設備的70%)和千余噸核用特殊材料。
據《科技日報》報道,秦山核電當時想方設法培養出了大陸第一批合格的高級操縱員和操縱員;通過機組調試運行過程,不斷地暴露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運行管理體系建設過程中,技術經驗得到迅速提升;通過持續的技術改造,逐步將原型堆電站營運管理成為安全運行業績世界排名前四分之一的商業核電站。
1983年11月27日,核工業部給“728”工程正式命名為“核工業部秦山核電廠”。1994年4月1日,秦山核電站正式投入商業運行。
秦山30萬機組的成功建成,讓中國初步建立了包括核電研發體系、設計標準體系、設計管理體系、核電審評體系、核電材料體系、核電燃料體系、設備制造體系、核電人才體系在內的“八大體系”。
核安全文化也在實際運行過程中得以強化。1998年7月14日,秦山一期核電站開始第四次停堆換料大修,卸料后檢修人員在堆芯下板上竟發現一顆螺絲釘。雖然只是一顆螺絲,但它出現的位置恰是密封位置,這意味著是從反應堆內部件脫落,設備隨時可能出現故障。為了檢查和修復,秦山核電停運了430天。
首次核電“出海”、秦山核電姊妹機組:巴基斯坦恰西瑪工程
秦山項目完成后,728院繼續發揮著其在設計領域的優勢,并將秦山30萬千瓦堆型出口到了海外。
就在秦山30萬千瓦核電機組并網發電后的15天,1991年12月31日,中國便與巴基斯坦簽訂了成套出口兩臺同樣30萬千瓦級堆型機組(C-1/C-2,恰西瑪1、2號核電機組)的合同,成為當時中國能源領域規模最大的、綜合性最強的、科技含量最高的出口項目。
以秦山核電站為基礎,上海核工院針對C-1廠址特點,攻克了軟土地基、地震烈度等關鍵技術問題,并按照國際核電安全先進標準進行設計改進,有效提高了機組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經濟性,項目于2000年6月13日實現首次并網發電;C-2則在國際上首次全面采用概率安全分析(PSA)技術改進與平衡安全系統設計,首次采取了完整的嚴重事故預防與緩解對策,強化了縱深防御體系,于2011年5月竣工投產、比計劃提前111天實現商業化運行。
2000年9月,恰西瑪1號機組投入商業運行。巴基斯坦恰希瑪核電工程是中國自行設計、建造的第一座出口商用核電站,也是截至目前中國唯一在海外建成的核電項目,被中巴雙方譽為“南南合作”的典范。同時,恰西瑪項目也開啟了秦山核電從人員培訓、調試、試運行和檢修換料等一系列對外技術服務的大門。
目前,秦山核電基地9臺機組全部投產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654.6萬千瓦,年發電量約500億千瓦時,成為中國核電機組數量最多、堆型最豐富、裝機最大的核電基地。中國核工業從30萬千瓦到60萬千瓦,再到100萬千瓦,從二代到三代,從壓水堆到快堆、高溫氣冷堆等等,秦山都是起點。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