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大雄的恐龍,原來根本不是恐龍?
原創 我自己掰一個 物種日歷
夕陽下,野比大雄含淚告別皮之助。盡管被族群簇擁著,皮之助仍對曾經的主人依依不舍。為了讓它更好的生存,大雄忍著離別的悲傷踏上時光機,帶著對皮之助的思念消失在天際……
電影《大雄的恐龍》片尾這一幕賺足了無數觀眾的眼淚。《大雄的恐龍》是日本漫畫家藤子?F?不二雄創作的哆啦A夢系列科幻漫畫中的一個超長篇故事,于1980年推出同名電影,這也是哆啦A夢系列的第一部電影版動畫,于2006年重制新版,講述了大雄和小夫打賭后無意挖到“恐龍蛋”化石,在時間包袱皮的幫助下成功孵化出可愛的幼崽,并給它起名為皮之助,最終幫助它返回白堊紀的故事。
藤子不二雄創作組對恐龍等古生物情有獨鐘 | 《哆啦A夢》
片中哆啦A夢與大雄等人的白堊紀冒險,讓無數人勾起了童年時的美好回憶。然而感動之余,卻有不少人壓根沒注意到——大雄的“恐龍”其實根本就不是恐龍!
高中生的奇妙發現
四面環海的環境,讓日本飽受資源匱乏之苦。狹小的國土面積也決定了,他們的古生物化石資源肯定遠沒有中國和美國等大國豐富。然而日本人對古生物的熱情卻超乎我們想象。明治維新之后,西方自然科學隨著歐洲人的船艦進入日本。新奇的古生物也吸引著許多日本學者,更是培養了一批杰出的古生物學家。諸如“恐竜(龍)”、“猛犸”和“寒武紀”等古生物學與地質學名詞,就是在此時被翻譯成漢語。
正如電影中的大雄一樣,幾乎每個日本小孩都有在后院挖恐龍化石的經歷。高中生鈴木直就是這樣一個懷揣著古生物學夢想的追夢少年。每到課余時間,鈴木直或漫步于河灘,或徒步于山林,永遠沒有放棄挖到恐龍化石的希望。或許是多年來的努力打動了幸運之神,1968年鈴木直在磐城市大久町入間澤的大久河岸邊,發現了一顆史前鯊魚牙齒化石。雖然不是恐龍化石,但這顆小小的牙齒,卻激起了他的斗志——鈴木直堅信腳下一定有了不起的大發現。隨著挖掘的深入,鈴木直竟然成功發現了一塊史前動物的脊椎骨。
鈴木雙葉龍的鎖骨和前肢骨,藏于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 | Momotarou2012 / Wikimedia Commons
日本的古生物巨星
盡管知道自己手中的脊椎骨無比寶貴,但水平有限的鈴木直,暫時鑒定不出這塊骨頭的主人究竟是何方神圣。他立即致信東京國立科學博物館的小畠郁生博士,報告了自己在磐城市的發現。小畠郁生見信后立即行動,拉上同僚長谷川善和,一同前往調查采樣。說來可憐,挖掘工作開展在即,兩位專家卻申請不到項目資金。商量之后,兩人只能先自掏腰包,用自己微薄的薪水墊付費用,開始了艱苦的挖掘工作。
發現鈴木雙葉龍的巖層的復原模型 | Tataroko / Wikimedia Commons
經過4年的挖掘,科學家終于在化石點挖出了7具蛇頸龍類化石,包括了1具成年標本和6具幼年標本。專家用化石出土的地層雙葉群來給這種新發現的蛇頸龍類命名,即“雙葉龍(Futabasaurus)”,模式種的種加詞則用“鈴木(suzukii)”以表彰鈴木直的貢獻。雙葉龍化石很快在日本多地巡展,目前陳列于國立科學博物館。
曲折的故事,完整的標本,加上媒體宣傳的推波助瀾,雙葉龍很快成為日本古生物的最佳代表。直至今天,提到日本最著名的古生物,雙葉龍仍是當之無愧的頂流。值得一提的是,當年青澀的鈴木直,后來也如愿以償成為了一名古生物學家,就職于磐城市菊石研究中心,繼續著史前海洋動物的研究。
鈴木雙葉龍裝架化石 | Dick Thomas Johnson / Flickr
名字的困惑
雙葉龍自重見天日的那一刻起,就俘獲了所有日本民眾的心。作為化石種類和數量都極為稀缺的島國,巨大而完整的蛇頸龍類化石,足夠讓熱愛古生物的日本小朋友尖叫了——更何況當地還發現了不止一具!哆啦A夢之父藤子?F?不二雄,自然不會錯過雙葉龍這一極佳的創作素材。1975年起,創作組就在雜志上連載相關的冒險故事,最終推出了哆啦A夢首部超長篇作品《大雄的恐龍》,書中的主角皮之助就是一只雙葉龍。
有趣的是,按傳統屬-種的順序來讀,雙葉龍的模式種是“鈴木雙葉龍”,但在很多人的印象里電影里可愛的皮之助是“雙葉鈴木龍”。這是怎么回事呢?
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 | 伊部リコ / Wikimedia Commons
原來,盡管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聲名遠播,骨架復原也已經完成,但雙葉龍的命名工作竟然拖延了近40年——直到2006年,科學家才正式描述鈴木雙葉龍。在此之前,無論學界還是民間,都用“雙葉鈴木龍”這一俗名來稱呼它。因為缺乏專業的研究員,日本學者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難以將雙葉龍和之前發現過的蛇頸龍類區別開來。后來隨著海外留學歸來的研究團隊介入,鑒定工作才逐漸提速。雙葉龍的命名之路艱辛曲折,參與研究的長谷川善和教授表示“當年的長谷川博士也熬成了長谷川館長咯!”
鯊機四伏
雙葉龍生活在8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屬于蛇頸龍目中的薄板龍科。它們的體長6.4到9.2米,體重3到4噸,是一種大型蛇頸龍。雙葉龍秉承了薄板龍家族的傳統,長脖子,小腦袋,短尾巴加上四個鰭狀肢成了它最主要的特征。
雙葉龍的鰭狀肢 | Momotarou2012 / Wikimedia Commons
白堊紀的日本也是被海洋環繞的群島,魚群在淺海中游弋,海鳥沿著海面伺機捕食,海龜慢吞吞地劃動著鰭狀肢,而小頭長頸的雙葉龍則沿著海面尋覓著食物。雙葉龍口中長有尖利細密的牙齒,配合修長的脖子,即使它們的身體還未靠近魚群,尖牙就如魚竿上的吊鉤戳穿小魚的身體。除了魚類,魷魚、章魚等頭足類,蝦蟹等甲殼類動物雙葉龍也不會錯過。在雙葉龍的腹中還發現了胃石的痕跡。包括雙葉龍在內的很多薄板龍類動物,都有吞石入腹的習慣。主流觀點認為這些胃石能方便它們研磨食物,促進消化。
早期的蛇頸龍和魚龍復原圖 | Wikimedia Commons
可別以為雙葉龍在海洋中的日子如此逍遙,古生物學家曾在一具雙葉龍化石周圍發現了87枚鯊魚牙齒,其中有5枚深深嵌入雙葉龍的骨骼里。這只雙葉龍的右肱骨更是留下了駭人的鯊魚咬痕。據鑒定,這些牙齒屬于一種名為北方白堊鼠鯊(Cretalamna borealis)的史前鯊魚。白堊鼠鯊曾廣泛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海域,是種適應能力很強的鯊魚。盡管暫不清楚這只雙葉龍究竟是死于鯊魚襲擊還是死后被鯊魚分尸,但專家推測當時至少有六到七只白堊鼠鯊在撕咬雙葉龍。如此看來,雙葉龍的身邊同樣是鯊機四伏,鯊手橫行。
原標題:《大雄的恐龍,原來根本不是恐龍?》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