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厲以寧:中國正在悄悄進行一場人力資本的革命
主講人:厲以寧(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榮譽院長)
主題:北大光華第18屆新年論壇——“全球變局,中國策略”
時間:2016年12月10日
主辦: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
【編者按】
12月10日,在北京大學百年紀念講堂舉行的北大光華第18屆新年論壇上,著名經濟學家、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名譽院長厲以寧發表了題為“尋找‘紅利’的新源泉”的演講。他指出,原有的紅利在經濟發展的前期過程中涌現出來,但那時人們不珍惜這些紅利,以為它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所以過分利用,導致紅利枯竭。現在,全世界都存在原有紅利喪失和新紅利涌現的問題。
厲以寧認為,中國的新紅利不止一種,除了新的改革紅利以外,中國正在經歷一場人力資本的革命,它將給中國帶來新的人口紅利。此外,影響最深遠的社會和諧紅利在中國正在通過改革形成,這種全新的紅利將使中國特色更加顯著。
以下是澎湃新聞(www.6773257.com)對厲以寧發言的摘錄:
厲以寧原有紅利的喪失和新紅利的涌現是全世界都存在的問題。原有的紅利可能是人口紅利,也可能是資源紅利,它們在經濟發展的前期過程中涌現出來。但是,人們在這個階段是不珍視這些資源、不珍惜這些紅利的,以為這些紅利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所以過分利用,導致紅利枯竭。
原有的紅利枯竭之后,經濟會陷入停滯,找到新紅利很困難。資源要升級談何容易呢?新的資源如石油等礦產,不僅需要勘測,而且需要大量投資,需要交通運輸等基礎設施的建設,需要一定的熟練工人,這些往往不是本國力量能夠承擔的。于是在原有紅利喪失以后,資源的新發展只能依靠外國技術、外國資本、外國人才。這個問題值得發展中國家思考。
改革紅利又稱為制度紅利,體制紅利是通過改革而出現的。世界上所有的工業國家無一例外都經歷了改革階段,只有經歷了改革才能獲得改革紅利。換句話說,改革紅利不可能是自然產生的,不改變傳統的體制就不會有適合工業化、后工業化、信息化時代的新體制。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例外,中國同樣如此。如果資本不足、人才不足、市場不足、管理不到位,改革紅利就無法涌現出來。
以資本為例,如果資本不夠充足,那么再聰明的創業者也無能為力。有時候,我們不怕融不到資金,而是怕不知道怎么使用融到的資金,還有如何把它用好。有眼光、有作為、有遠見的創業者同其他人的區別就在于是否能用好手頭的資金。
改革紅利中最重要的是如何調動每一個投資者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因此產權保護便成為了關鍵。沒有產權保護就談不到發展。公有產權要保護,非公有產權同樣要保護。無論是公有還是非公有,無論是物權、債權、股權、知識產權,還是其他有形或無形資產的產權,我們都應當一視同仁,使其受到法律保護。只有當法律是公正的,社會上的每一家企業、每一個家庭、每一個個人才會安下心來,社會的活力和動力就能保持充沛。
改革紅利是普遍的紅利,無處不在,無處不發生作用。體制改革沒有終點,意味著不是一次性改革就能解決所有管理問題、體制問題,因此需要不斷進行改革。體制越是適應于現代經濟發展狀況,經濟就越能取得新的成績。中國改革開放實際上是不斷完善體制改革的延續。
舉一個例子,1979年中國開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這調動了廣大農民的主動性、積極性,農村隨之辦起了鄉鎮企業。幾年之后,糧票、油票、肉票都被取消了,鄉鎮企業開辟了市場,打破了計劃經濟大一統的天下,農村出現了新天下。中國改革有一個特點,就是過程中會存在爭論,但是回頭看,走過幾年之后,改革跨了一大步。同時,社會發展在改革中保持著前進的步伐。
進一步說,改革并沒有在農村承包制止步。1992年,鄧小平南方講話公開發表以后,全國又一次掀起了市場化和股份制試點的高潮。國有企業紛紛改制為股份制企業,民間資本投資創辦了不少大中型的民營企業。在這種情況下,廣大農村發生了變化,農村開始向外輸送勞動力,原來只有少數人,到了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后,甚至偏遠地方的鄉村都在向外輸送勞動力,這引起了中國的繼續變化。中國人當時老是擔心:中國加入WTO以后,我們的農業怎么辦,我們的工業怎么辦。爭論歸爭論,害怕歸害怕,但是真正加入了,又走通了一條路。
進入二十一世紀,特別是十八大以后,中國在改革方面繼續推進,改革措施具有深遠的意義。比如說,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在商業領域內發展混合所有制企業,在農村土地確權的基礎上土地流轉,精準扶貧,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等等。在所有這些改革措施中,最有影響的是保護產權,包括物權、債權、股權、知識產權和其他無形產權,明確以法律為準繩,公有經濟產權要保護,非公經濟產權同樣要保護,隨之而來活力和動力就涌現出來了。這就驗證了持續不斷地改革所取得的成績。
目前,中國正在悄悄進行一場人力資本的革命。在一系列改革措施的推動下,改革紅利不斷地涌現出來。中國的人力資本革命會給中國帶來一個新的動力。一方面,廣大農村正在掀起學習知識、技術的創新、創業的新浪潮。近些年,出現了一個新名詞——城歸。過去沒聽說過這個詞,只聽說過“海歸”,現在出現的“城歸”,就是指農村外出打工回來的人。他們在外面工作了若干年,認識了一些朋友,學會了技術,積累了資本,更懂得了市場是怎么運作的,現在回到家鄉干事業。為什么回家鄉去干事業呢?因為家鄉有用武之地。
我曾經帶政協的調研組去過幾個縣考察,其中一個是陜西南部漢中地區的西鄉縣。因為漢中的水要經過丹江口水庫,若要向北調水的話,丹江口水庫的水質不能遭到污染,所以就規定了漢江兩岸的農田不準使用農藥,不準施化肥。西鄉縣既然不讓農民使用化肥和農藥,那他們就不種糧食,當地有特產的茶樹非常有名——富硒茶,所以農民改為全部種樹。種樹需要勞動力,茶葉加工也需要勞動力,于是就讓各戶通知在外打工的人回來。因為他們在外面,孩子沒人照顧,老人沒人照顧,而他們回到家鄉發明了“茶樹業”。經濟得到了更快的發展,自己的家庭也有了新的創業的機會。
還有一個例子,我在貴州畢節地區看到原來農民很多住在山上,不愿意下山。下山之后,擔心靠什么維生。我剛到畢節是2004年,坐著汽車在村里經過,墻上畫著大標語寫道:“不讀完初中,不外出打工”。我問陪我去的干部:“初中畢業的孩子還只有15歲、16歲,他們就可以出去打工了嗎?那不是違背國家政策?他們還是童工嘛。”后來標語改了,改成了:“不完成職業技術教育,不外出打工”。你要想外出打工可以,初中畢業以后接受職業技術教育,才能出去。
過了幾年,我又到畢節——因為我是貴州畢節的扶貧組組長。一看情況變了,外地打工的人多數又回來了。問他們為什么回來,他們說已經有了技術,回家鄉開了小微企業。那些小微企業中,有面包坊,以前這里的人從來不吃面包。還有生日蛋糕,以前這里的人也不知道生日蛋糕。這些外出回來的人開了店,結果生意很好。我在畢節看到,當地現在形成了一個習慣,給小孩過生日要買蛋糕,小孩上小學要買蛋糕慶祝,老人高壽也要買蛋糕,所以這個生意做得非常好。這就是他們在外面學到的技術。
在貴州畢節,人們開始學外面一些時髦的事情,但是在大商場買又太貴,在那看的人多,真正買的人少。現在在外務工的人回來了,在外面當裁縫的,學會了做衣服,開始自己做衣服銷售,式樣比商場還要新,價錢便宜得多。在這樣的條件下,畢節新辦了一個區——小微企業創業區,讓回家搞小微企業的人都有地方安身。小微企業的主人非常高興,過去沒人管,到處找地方擺攤。現在辟一個園區給他們,有了管委會,也有了歸屬感。這些都是新的變化。
還有一個例子,我們在很多地方看到農民辦起了農家樂。辦農家樂要人,于是就有農民讓兒子回來,別再跟老婆長期分居。辦農家樂需要勞動力,于是農家樂就變成了創業的又一個基地。農家樂的公路邊上,有很多小汽車、摩托車的修理廠,都是外出務工的人回家鄉辦的。這些情況變化得很快,這就是中國現在正在進行的人力資本革命。
現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在不少地方展開了起來。現在的年輕人跟幾十年前的年輕人不一樣了,他們的知識面廣,懂外面的經濟,所以容易形成創業的風氣。對創業者來說,最要緊的是創意,有創意才有創新,有創新才有創業。很多觀念需要改變,熊彼特一百多年提出創新的那種觀點,針對的是工業化。現在是后工業化、信息化了,那些話不完全管用了。
根據熊彼特的理念,要創業創新,把發明家的東西引到經濟中去就變成了創新。而現在,只要有創意,事業是可行的,資金馬上到位了。現在很多資本在等待有新的發明出來。這一大批創業者是中國的希望。
無論是農民還是剛才提到的創業的青年人,都是中國的希望,這就是新紅利產生的根源。有人說中國的人口紅利已經枯竭了,那是他不了解中國。他了解中國的話,看看中國的人口紅利枯竭了嗎?正開始變化呢。一股新的創意的、創業的、創新的浪潮在中國展開。
最后,社會和諧紅利是影響最深遠的紅利,而它在中國正在形成。不要忘記這個無形的紅利,一個逐漸形成的紅利,一個無聲的、擴散的紅利:社會和諧紅利,它在中國正在通過改革形成。通過改革,使法律變得公正,使人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增進了社會和諧。未來,我們的收入分配越來越協調,也將推動社會走向和諧。我們的社會保障、醫療衛生在加緊改革,和諧在每個家庭之間產生,社會風氣變得良好。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講,社會和諧紅利是一種全新的紅利。我們有本錢,我們的制度優越,理論自信在加深我們的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我們的社會和諧紅利將使中國特色更加顯著。
(本文根據主辦方提供的速記整理,未經演講者審訂)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