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這出戲在愛丁堡深受好評,看它如何與中國觀眾小野洋子式互動
還在進行中的2016“上海當代戲劇節”中,吉米·伍德的互動喜劇《不!》剛剛完成了上海的幾場演出。《不!》曾在2015年的“愛丁堡戲劇節”首演時好評聲一片。
吉米·伍德的互動喜劇《不!》海報吉米·伍德在《不!》中以洋子的方式對洋子的經典作品進行了重現。什么是“洋子的方式”呢?洋子曾經出版過兩本類似于“藝術行為指南”的書籍,分別叫《葡萄柚》(Grapefruit)和《想像你是一顆飛翔的種子》(Acorn),這兩本書的中文譯本于去年先后與中國讀者見面了。書中文字很少,提倡“用俳句的方式來書寫藝術指令”。
小野洋子是“激浪派”行為藝術家和約翰·列儂遺孀,和西方媒體尖銳的嘲諷不同的是,《不!》通過對小野洋子和列儂的一系列音樂、影像、聲音裝置舊作的拼貼與戲仿,來表達對二位藝術家的認同。劇名《不!》的英文原名“O No”就是和小野洋子英文譯名Yoko Ono里的Ono諧音雙關,既暗示了致敬洋子的創作目的,也隱含了贊嘆之意。
小野洋子長期被詬病的,除了她一系列行為藝術有借列儂炒作的嫌疑之外,與她名聲不成正比的,還有其作品操作的簡易性。
比如1969年3月,正處于新婚蜜月期的列儂和洋子放棄了環球旅行的計劃,在阿姆斯特丹的希爾頓飯店702號房舉行了為期一周的“床上和平運動”(原名為Bed-In for Peace,現在有時簡稱Bed Peace),這場以宣傳反戰為目的的行為藝術后來在加拿大蒙特利爾又進行了一次。
“床上和平運動”進行的這一周中,每天的早上九點至晚上九點,他們會邀請各大知名媒體來到酒店房間進行拍攝和采訪,而他們二人什么都不做,躺在軟綿綿的臥榻上接受媒體的提問,美其名曰“要像賣香皂一樣地宣傳反戰理念”,直至反戰理念家喻戶曉、深入人心。這場著名的“反戰行為藝術”后來被拍成了紀錄片,大家也可以從片中看到,面對媒體的尖銳逼問,二人險些招架不住。
洋子的行為藝術作品“切片”洋子的另一著名行為藝術作品“切片”(Cut Piece)也遭遇過這樣毀譽參半的調侃。在這個作品里,洋子坐在臺上,請觀眾逐一上臺,從她的衣服上裁剪下一塊碎片帶回家收藏,這個作品后來也被刻薄地稱作“脫衣舞表演”(Striptease Show)。
洋子倡導愛、和平、微笑、感動、溫暖足足半個世紀有余,吉米·伍德抓住了洋子所要傳達的理念。在《不!》還沒開演前,就和觀眾玩起了熱身互動。他拿著一個巨大的暖黃色氣球,要求觀眾“將它想像成一個太陽,感受它的溫暖,然后傳遞給別人”,和洋子的“俳句式指南”有異曲同工之妙。氣球成了連接觀眾情感的工具,有一些天性解放的兒童觀眾和外籍觀眾在演員的引導下放開來玩,觀眾席頓時成了一個游樂場。
這個戲的互動程度很高,幾乎戲里的每個環節都必須由演員和觀眾來共同完成,所以這個戲最終長成什么樣子,觀眾占了一半的主導因素,而吉米·伍德在舞臺上對“切片”和“床上和平運動”的戲仿,也需要觀眾的共同配合來完成。
筆者觀看的場次,觀眾倒是非常主動熱情,在“切片”環節紛紛主動上臺,裁剪的方式和部位也花樣百出——領子剪完了剪胸部,胸部剪完了剪背部,還有觀眾企圖去剪演員的胡子,但被演員拒絕了。
這個環節最后終止于一位別出心裁的觀眾——這位觀眾剪裁的不是演員的衣服,而是自己的衣服,他剪下了襯衫的下擺用以修補演員襤褸的衣衫,最終他的善意換得演員感恩的擁抱,觀眾也回報以熱烈的掌聲。
“切片”被小野洋子表演了近半個世紀,可是長久以來,大家都只關注“裁剪”這個動作,而忘了洋子讓觀眾剪去自己衣服的真正意圖,她是要讓觀眾把這個切片帶回去收藏,以達到交換情感的目的。
“連接”(connect)和“觸動”(touch)在洋子的采訪中和吉米·伍德的表演中被屢次提到,因此他在表演的過程中屢次制造觀眾牽手、對視的機會,希望觀眾們能通過這種交流情感的方式而得到感動。
洋子和列儂的床上和平運動而“床上和平運動”(Bed Peace)在吉米·伍德的改造下成了“帳篷和平運動”(Bag Peace),演員希望在這個環節中,能有觀眾和他在一個布袋帳篷里從精神上到肉體上開誠布公地交換秘密,這個過程中兩人得在帳篷里脫得一絲不掛再重新穿上衣服,可如此露骨的提議,居然還有觀眾主動請纓上臺。這位主動請纓的年輕男觀眾袒露自己是同性戀,前一段感情當了備胎六個月,對于他的勇敢袒露,觀眾席再次爆發了驚嘆與喝彩聲一片。
我們也可以趁此機會,從觀眾的反應中讀出中西文化的差異。這部戲如果是在一個西方國家演出,恐怕這位同性戀少年會帶著愛侶上臺公開接受大家的祝福,不會有誰覺得他“出格”或者“勇氣可嘉”,大家只會平常對待;可換作是十年前或者更早之前的中國舞臺,這樣的場景怕是只會換得陣陣竊笑。由此可見,如今觀眾的群體在更新,觀念也變得更加包容,這是一個可喜的變化。
而全戲的最高潮則是最后一個環節。演員隨機挑選了若干位觀眾,發給他們各種樂器或擬聲器,一位觀眾則指揮他們合奏出列儂的成名曲《Imagine》。節奏、音高、曲調完全交給現場觀眾,這是一個完全由觀眾自發創作的版本。這首歌創作于列儂意氣風發之時,如今每當列儂的歌迷們在中央公園西路自發組織悼念他的活動,唱的也是這首歌。
可以說,《不!》充滿著對藝術作品和現實生活的關照,充滿著理想主義的色彩。當藝術圈的權威和喉舌們選擇用批判的態度對待小野洋子,吉米·伍德用賞析和解構的方式,以寡敵眾地對抗著他們的批判,并且力所能及地讓現場的觀眾,用行動來對小野洋子的哲學身體力行地實踐。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