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學長風采|領回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趙東元學長的帆布袋“火”了
最近,復旦大學師生的朋友圈
被一張“院士領獎歸來”的圖片
刷屏了
圖中是11月3日
剛剛從北京人民大會堂
領回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的
中科院院士、復旦大學教授趙東元
據悉,趙教授領完獎后就回到上海,一早又到學校上課了
“他很低調
那張證書裝在帆布袋里
轉身又去工作了”
記者了解到,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是中國自然科學領域的最高獎項
由于評選極為嚴格
該獎項在歷史上曾出現多次空缺
2021年11月3日國家科學技術獎公布。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化學系教授趙東元、教授李偉等完成的《有序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的創制和應用》項目,原創性提出了有機-有機自組裝思想,創制了有序功能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揭示了介孔獨特的物質輸運和界面反應規律,獲得自然科學一等獎。這也是18年來上海再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有網友說:
這才是最高級的凡爾賽!
也有網友表示:
曾經聽過趙教授的講座
非常有人格魅力
還有不少網友覺得帆布袋亮了:
同款袋子有了
可是獎狀什么時候領?
3萬元起家的“異想天開”實驗團隊
1998年,35歲的趙東元結束了在美國加州大學圣芭芭拉分校的博士后工作,從美國洛杉磯直飛上海,在幾家國內頂尖高校中選擇復旦。
在復旦,趙東元取得一系列創新研究成果,從一名年輕的科研人員成長為享譽國際的科學家——2000年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杰出青年基金,2004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007年44歲的他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1998年,復旦大學為這位引進人才提供了3萬元科研經費。趙東元買了一臺電腦,很快坐進簡陋的催化樓辦公室,寫起研究計劃。
之后他便帶著5名本科生,開始了對功能介孔材料創制和合成的研究。
2000年,趙東元在復旦大學邯鄲校區化學西樓
20年前,整個介孔材料都局限于無機材料。趙東元突發奇想:做了這么多無機介孔材料,能不能創造一種有機的高分子材料,又軟又輕又好用,還能在國民經濟中創造出非常高的價值?
為了攻克這個難題,趙東元組建科研團隊,苦戰5年。
回顧整個過程,趙東元感慨,實驗之所以難,是因為“異想天開”,“整個合成過程非常復雜,就像是在一個黑箱子里亂撞。”前四年多時間,團隊走了很多彎路,進展緩慢。
歷史系學生給化學家團隊帶來“轉機”
轉機來自一位復旦轉專業本科生。2002年,高考未能被第一志愿錄取的歷史系學生顧棟,申請轉到化學系,后選擇趙東元作為本科生導師,開始在實驗室參與一些研究工作,未曾想到,他用一種反常規的方法進行實驗,測試得到一組非常漂亮的數據。
“顧棟非常聰明,他提出把高分子先聚再合成的做法,一下子把步驟從5個簡化成2個。”趙東元在學生的啟發下打開了思路。接下來兩個月,大家緊鑼密鼓調節實驗參數、測試分析,年底就基本得到了所有數據。
趙東元正在給本科生上課
2005年,趙東元在《德國應用化學》上發表文章,在有機-無機自組裝的基礎上首次提出有機-有機自組裝的新思想,并將實驗方法公之于眾。至今已經吸引60多個多家和地區的1500余家科研機構跟蹤研究,利用相似的方法研究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等,發表論文4萬多篇。國際學術界評價這項研究的貢獻為“先驅”“里程碑”“突破”等。
趙東元在實驗室
趙東元的課題組也一下子“火”了。成員們基于該項目成果發表論文200多篇,被引3萬余次。
雖從事基礎研究,但趙東元的研究跟實際應用結合得相當緊密。后期經過不斷壓縮成本,趙東元團隊將科研成果投入到工業化生產,開展大規模制備。
比如:將介孔材料作為催化劑使用,大大提高重油轉化效率,該項目全國推廣后每年可為中石化增產約150萬噸高質量成品油;將介孔碳和介孔高分子材料、噸級生產,運用于超級電容器,在北京奧運會的LED路燈和上海世博會的電動汽車上都得到了示范性應用;介孔材料還能在生物檢測、環境處理、電子材料等諸多方面得到廣泛應用。
鼓勵學生和青少年敢于“異想天開”
趙東元出生于沈陽一個普通工人家庭,沒有接受過什么特別的訓練,但他從小就喜歡刨根問底,夢想長大成為一名科學家。因此,他也特別鼓勵青年大學生和青少年敢于“異想天開”。
1980年,趙東元在吉林大學讀本科
因此,即便工作再忙,他也沒有放下科普。從為中學生開講座、錄制網課,到主編《十萬個為什么(第六卷)》,但凡能給青年人帶去啟發的事,他一件也沒有落下。
他從不為學生設限。平時指導學生科研,他會給個大方向, 但不會告訴學生具體怎么去做,鼓勵學生自由探索。顧棟記得,自己有次為了投一篇文章,在國外聯系趙老師,沒想到老師立刻回復,那時國內已是凌晨一兩點鐘。
趙東元還堅持為本科生上《普通化學》17年,一周兩次課,他幾乎從未缺席。即使前一天還在外地開會,他也一定連夜飛回來上課。
趙東元說過:“我真的愿意做科研,因為科研面對的全是新鮮事物,可以創造出世界上原本沒有的東西。”
很多學生發郵件請教他:到底具備什么條件,才能進您的實驗室工作?趙東元回:沒有別的,我唯一的條件就是你要愛科學,要有志于成為一名科學工作者。
(本文綜合自:中國青年報、復旦大學、澎湃新聞、上海新聞廣播、網友評論等)
(來源:上觀新聞)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