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長安街知事”談非首都功能疏解:誰說治理大城市病是趕人?
長安街知事微信號11月9日消息,用“大數據”一算,北京能裝下5000萬人?現在人口2000萬出頭就調控,最終一定無效?非首都功能疏解等于人口疏解,北京正在趕人?加強人口調控對治理大城市病有害無益?
最近,長安街知事APP連著看了幾篇閱讀量頗高的微信推送,都和人口調控有關。針對其中的一些誤解,忍不住給大家做個科普。
首先,要治“大城市病”是靠綜合調控,不是只靠人口調控。
雖然爭論存在,其中也有共識——北京確實在生“病”。空氣污染、交通擁堵、功能扎堆兒、城鄉結合部秩序仍然較亂、人均資源越來越少等等,都是“病”。
這病和人口無序增長有沒有關?有關。要知道,從2000年到2010年,北京人口以年均60萬的速度增長,相當于在資源沒有大幅增長的情況下,每年北京要多養活一個中等城市。
北京地鐵里密集的人流要治病先固本,北京重新定義為“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要疏解非首都功能,要瘦身健體、轉型升級。
于是,一些工廠外遷了,大的批發市場轉型了,醫院也有到郊區、到京外開分院的計劃,未來一些行政機關和事業單位也會陸續到城六區之外的地方找新家。
曾經人滿為患的“動批”已經外遷在網上,有些人將非首都功能疏解中的人口調控解讀成了疏解人口。對此,一位參與政策制定的專家表示:“人口調控不會針對特定人群、不采取直接作用于人的限控措施,更不會直接疏解人口。而是要通過疏解非首都功能、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帶動人口調控;通過積極推動‘人隨功能走、人隨產業走’,不斷完善城市功能,優化布局結構,加強城市綜合治理,促進城市運轉更有序、城市發展更高效、城市生活更便利?!?/p>
最近網上還出現一種“調控無效論”:北京從人口800萬的時候就說要調控,現在變成2000多萬人,這不就是無效了嗎?
針對這種觀點,北京大學中國區域科學協會會長楊開忠說,城市人口增長是經濟、社會、交通、土地、資源、環境協同演進的動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幾方之間的關系并非總是自動平衡的;因而在城市演進的過程中,政府需要不斷地對它們進行綜合的、動態的綜合施策調控;需要不斷地調整城市人口規模目標——“想想800萬人口時北京什么樣,現在呢?”
在楊開忠教授看來,一個城市是人口、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綜合體。在發展過程中,各要素需要相互匹配和相互協調。他說,光靠市場機制不可能達到完全匹配的結果,在城市演進的過程中,政府需要對城市進行調控,其中當然包括經濟、交通和人口等要素。
“加強人口調控是推進‘大城市病’治理的內容之一,目的是緩解人口與資源、環境矛盾,遏制人口的過快無序增長,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但如果只看其中的一條聯系,說光靠人口調控能治大城市病,或者調控人口也治不了大城市病,那顯然是非常片面的。”他對長安街知事APP說。
其次,對于北京來說,重要的是“均衡”。
還有一種言論——反正北京的待開發用地還很多,1.64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應該能裝下5000萬人?,F在沒到5000萬人就出現了各種大城市病,不能怪人口,更不能拿人口調控開刀。
也許持有這個觀點的人,并不清楚北京有超過1萬平方公里的山區。平原地區的開發強度已經達到45%,這可是遠遠超過其他發達國家大城市的。
北京地形圖而且,北京原來以東西城為中心一圈圈對外發展的格局,也使得太多功能、人口集中在城六區,不能實現布局上的均衡分布。城六區內的過度集中,才是癥結所在。
現在的北京,城六區面積為1368平方公里,僅占全市平原面積的21.4%,但卻集中了全市60%的常住人口;人口密度為9375人/平方公里,高于紐約、倫敦、巴黎、東京等世界城市中心城的人口密度。
怎么破題?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北京方迪經濟發展研究院首席專家趙弘的觀點是,要去疏解城六區過度集中的功能,去優化城市空間結構布局,再加上發展足夠強大的、以軌道交通為主導的公共交通體系。
奧運會后北京軌道交通的突飛猛進,大家都看得見。而優化城市空間布局這一點,北京已經開始做了。
無論是從北京的“十三五”規劃中,還是從正在編制的新版城市總體規劃中,都已經發出了很強烈的信號——功能和人口過于集中的中心城,要進行多方面的疏解;城六區以外的平原區新城、小城鎮,要做好承接溢出功能、人口的準備。
通州正抓緊建設副中心新城和一批重點產業功能區,將在未來5年一次次被強化。
也許有人會問,新城有用嗎?您可以往12年前看。
在北京2004版總體規劃中,設立了3個重點新城,分別是通州、順義、亦莊。10年后,通州新城人口總量從42萬增長到79萬,順義新城從41萬增長到64萬人,亦莊人口從20.6萬增長到41萬。
2004年北京的常住人口是1493萬人,2014年是2152萬人。新城聚集人口的速度,遠遠超過了北京整體水平。
這在全世界范圍內,都是很成功的案例。最近一兩年,首爾、東京、巴黎專家團隊到訪北京,總會提出來希望聽北京介紹新城的規劃建設經驗。
“新城的規劃和功能布局一定很有吸引力,才會引導人們離開老城區?!币晃煌饧畬<艺f。
這樣的遷移,您可以管它叫“疏解”,從另外一個角度,則是“均衡”。
第三,站高一點,多看看京津冀。
在對于近期熱點的爭論中,有人援引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理事會理事長、首席經濟學家李鐵的觀點,說“特大城市限制人口,是開錯了城市病的藥方”。
長安街知事APP仔細閱讀了報道原文,發現了更應該被注意的內容——大城市周邊的中小城市發展,會大大緩解主城區的壓力。
有一張圖讓人記憶深刻。根據NOAA官網提供的全球夜間燈光遙感數據,北京是在全球城市體系中是最為顯眼的亮斑之一,這說明城市人口密度、城鎮化、經濟的空間集聚水平,可以用于粗略識別城市建成區的范圍。
您會發現,根據亮斑面積排序后,北京與巴黎相當,略小于半徑約40公里的倫敦,相比第一梯隊半徑大于50公里的紐約、東京和首爾,明顯身量嬌小。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北京是個“單中心”,而其他城市已經成構成了都市圈和城市群。
仔細看這張圖,其他城市都已經構成了完整的網絡結構,不僅有郊區新城,而且還和周邊城市形成了網絡節點。
長安街知事APP每次看這張圖,都要提醒自己——視野里不應該只有北京,而是應該有整個京津冀,整個環渤海地區。
要知道,在一體化的大前提下,一個城市的人口是增長還是減量,和整個區域的人口波動構不成絕對正比。
在疏解北京功能的同時,“京津冀”這個金三角將逐漸煥發光彩,成為覆蓋華北地區、影響全國甚至輻射全球的一顆磁石。
伴隨著區域協作的進展,越來越多的人聚集于京津冀這個城市群,他們不一定來北京市,但是他們可以來到都市圈。
沒錯,都市圈。規劃學界對這樣的觀點很認可——都市圈是當今世界城市發展的最高階段,也是大城市發展的結果。
以建設“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為發展目標的北京正向著北京都市圈的方向發展,在當前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背景下這一進程更將加速。
“北京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是京津冀地區發展不平衡、不協調。解決北京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問題要立足于京津冀地區這一更大范圍的區域。這是十八大后解決北京可持續發展問題思想和行動發生的重大戰略變化,是未來的方向。這個變化是意義重大的,這個方向是完全對的?!睏铋_忠教授說。
(原題為《誰說治理大城市病就是趕人!》)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