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對話國家天文臺副臺長劉繼峰:人類還要探索哪些黑洞之謎?
2019年,全球首張黑洞照片發布,人類的技術能力已經從間接探知黑洞到直接“看見”它,但黑洞的故事遠沒有結束。今年未來科學大獎周期間,澎湃新聞(www.6773257.com)對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副臺長劉繼峰,聊了聊黑洞研究、天文教育等話題。
劉繼峰對澎湃新聞(www.6773257.com)表示,目前已經可以用多種手段探測黑洞,前期的研究證實了黑洞的存在,測量了黑洞的質量和自轉,跨越基本參數階段后人類將研究更多黑洞之謎,例如測量黑洞的分布,探索黑洞周圍的時空扭曲到底是什么樣的,“后面我們會有更多的手段去探索更多深入的問題。”
2019年,《自然》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劉繼峰、張昊彤研究團隊的發現,70倍太陽質量的恒星級黑洞,隨后的研究對質量進行了下調,但依然進入了現有恒星演化理論的“禁區”。劉繼峰說,已有不同的研究都引發大質量的恒星級黑洞究竟從哪來的問題。目前團隊試圖將大質量恒星級黑洞的形成問題進行全鏈條解析。“要去抓黑洞形成的瞬間。但是怎么抓住呢?黑洞的形成是很快的過程。”
要抓到超新星爆炸形成黑洞的瞬間,就要有觀測設施能夠進行早期觀測。“一旦發現超新星爆炸就盯著它看,或者就算沒有發現超新星也盯著看。我們提出了 ‘宇宙錄像機’的概念。它還可以研究黑洞旁邊的時空扭曲模式到底是什么樣的。”劉繼峰表示,“宇宙錄像機”原型機已在研發中,明年夏天原型機將進行安裝調試,未來“宇宙錄像機”或將架設在青海冷湖。
對于當前的天文教育,他對澎湃新聞(www.6773257.com)表示,目前的問題是只重視知識傳授,“我們不缺復讀機,不缺百度百科,我們缺的是科技創新人才。”天文教育一定要從知識傳授型向核心素養培養型轉變,圍繞學生的成長設計課程、教材、教學方式,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在探索中得到肯定。
大質量恒星級黑洞從哪來?黑洞周圍的時空扭曲是什么樣?
200多年前,科研人員就設想宇宙中存在一種質量巨大、引力強到連光也無法逃脫的天體。直到上世紀60年代美國天體物理學家才命名了“黑洞”。
黑洞是巨大質量集中在一點,形成強大的引力場,連光線也無法逃逸。按照質量大小,黑洞分為恒星級黑洞(不到100倍太陽質量)、中等質量黑洞(100-10萬倍太陽質量)和超大質量黑洞(10萬倍太陽質量以上)。其中,恒星級黑洞由大質量恒星死亡形成,宇宙中有很多。某些恒星在演化接近末期時經歷超新星爆炸,爆炸后如果還有殘骸剩余,要么是極端致密的中子星,要么就是黑洞。
“以前科研人員都對單個黑洞測質量,測了10來個黑洞,就發現黑洞的分布還挺奇怪,小黑洞沒有,大的黑洞有10來個太陽質量。”在天文學家的預言里,宇宙有上億個黑洞。但過去大約五十年時間里,X射線只暴露了約20顆黑洞,均在3到20倍太陽質量之間。
2019年,《自然》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劉繼峰、張昊彤研究團隊的研究成果。他們提供了一種利用郭守敬望遠鏡(LAMOST)的巡天優勢尋找黑洞的新方法,發現了70倍太陽質量的恒星級黑洞。他們后續的研究修正了質量到25-35個太陽質量,但是現有理論依然難于產生。
依據現有理論分析,具有類似太陽元素豐度的恒星演化很難形成20倍以上太陽質量的黑洞。因為恒星在形成黑洞前會吹出星風喪失物質,因此恒星級黑洞不會特別重,“一般十幾個太陽質量就到頭了。”
這顆大質量的恒星級黑洞顯然進入了現有恒星演化理論的“禁區”。而激光引力波干涉天文臺(LIGO)還曾探測到質量最大的黑洞并合事件:兩個分別約為85倍和65倍太陽質量的黑洞合并成一個142倍太陽質量的黑洞,中間損失的等同8倍太陽質量的能量以引力波的形式在宇宙中擴散出來。
劉繼峰說,不同研究都指向大質量的恒星級黑洞的存在,也引發了它們究竟從哪來的問題,“原來很簡單地認為大質量恒星死了形成大黑洞,小質量星死了形成小黑洞,再小的質量就不形成黑洞。現在已經看到了現有理論必須修改,修改的步伐有多大?事實上現在理論進入了更加混沌的時期,甚至超新星如何形成黑洞也越發不清楚了。”
劉繼峰表示,目前團隊試圖將大質量恒星級黑洞的形成問題進行全鏈條解析。“要去抓黑洞形成的瞬間。但是怎么抓住呢?黑洞的形成是很快的過程,形成的過程怎么看到?超新星爆炸留下了什么信息?”
設法用望遠鏡組陣,“宇宙錄像機”抓住超新星爆炸形成黑洞的瞬間
要抓到超新星爆炸形成黑洞的瞬間,就要有觀測設施能夠進行早期觀測。
“一旦發現超新星爆炸就盯著它看,或者就算沒有發現超新星也盯著看。我們提出了 ‘宇宙錄像機’的概念。它還可以研究黑洞旁邊的時空扭曲模式到底是什么樣的。”
劉繼峰說,“宇宙錄像機”可以改變觀測模式。原來的模式是“巡視”,“來回在天上看,一星期看一遍。但是所謂爆炸瞬間就早期幾個小時的事,一星期看一遍怎么能抓住那幾個小時呢?有沒有一種可能性,對任何一個地方半個小時看它一次?基本的想法就是用望遠鏡組陣。”
“組陣這誰都想,核心問題是多貴。”劉繼峰介紹,美國加州理工大學的1米望遠鏡視場大,7度×7度將近有50平方度,相當于可以“塞下”200個月亮。如果用它組陣,就需要二三十個望遠鏡。而這個改造而來的望遠鏡光改造費就花了3000萬美元。“能不能視場小一點?視場小一點單個望遠鏡是便宜了,但數量上去了。”
但劉繼峰表示,依靠國家天文臺的力量,通過走自主研發的工業化道路,“宇宙錄像機”原型機已在研發中,1米望遠鏡視場是國外的1/2,但價格降低數倍,明年夏天原型機將進行安裝調試,未來“宇宙錄像機”或將架設在青海冷湖。
經過30多年發展,我國天文領域國家資金投入力度越來越大,擁有了LAMOST、中國天眼等國家級重大科學設施。劉繼峰說,2023年初,我國還將發射愛因斯坦探針(EP)衛星和中法SVOM衛星,2024年發射2米口徑的中國空間站巡天望遠鏡。
在人才積累方面,劉繼峰說,30年前全國天文學教授不超過50人,如今已有500多人,天文領域所有就業人數有兩三千人,這為后續科學研究提供了支撐。“在將來的10-15年,我們有能力把一個4-6米的紫外光學天文臺發射到第二拉格朗日點,探測系外生命信號。”
對于中國的天文研究水平,劉繼峰評價,從點上看,中國天文學已有很多達到領先地位的突破;從面上講,仍有差距。其中一個指標是就業人數,“美國3億人里有2萬天文學家,咱們14億人里有2000多天文學家。我們整體發展水平還是相對偏低,這個差距等著我們后邊這10年20年填補。”
當前天文教育只重知識傳授,要向核心素養培養型轉變
劉繼峰本科和研究生畢業于北京大學,2005年博士畢業于美國密歇根大學天文系,其后進入哈佛大學史密松天文臺做博士后研究,獲得美國宇航局頒發的“愛因斯坦學者”獎資助,從事天體物理方面的研究工作。
在這里,劉繼峰與聯邦科學家杰弗里·麥克林托克合作,利用X射線譜特征測量黑洞自轉和探測黑洞周圍的時空彎曲。2009年起他被聘為史密松天文臺獨立研究員,從事包括I型超新星前身星的一些工作。
2010年,劉繼峰從哈佛大學到國家天文臺工作,2011年起在中國科學院大學任崗位教授。2015年,國科大天文學院成立,劉繼峰擔任學院副院長。
他對澎湃新聞(www.6773257.com)表示,當前天文教育的問題是只重視知識傳授,“我們不缺復讀機,不缺百度百科,我們缺的是科技創新人才。”天文教育一定要從知識傳授型向核心素養培養型轉變,圍繞學生的成長設計課程、教材、教學方式,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在探索中得到肯定。
“咱們國家的職業天文學家2000人左右,對天文感興趣的孩子有多少呢?這個數目就太大了,因為每一個人內心都有一個小宇宙,都對宇宙感興趣,想去學一學、動手玩一玩。”
初中時期的劉繼峰就曾自制望遠鏡。通過當時《天文愛好者》雜志給訂購者提供的郵購目錄,他買過兩枚凸透鏡和用墨汁涂黑的兩個紙筒,做了個物理口徑只有5厘米的伽利略式簡易望遠鏡,還拉著同學調試著玩,對天文的興趣也越來越濃。
劉繼峰介紹,在高等教育方面,目前國科大天文學院正在開展小天眼探索社區項目。“我們讓天眼科學家團隊設計科創課題,給學生講天眼是怎么工作的,帶著他們試圖復制一個小天眼。”
天眼是500米口徑的球面射電望遠鏡,“我們做一個20米口徑的小天眼,讓學生自己操作,不光是天文系的學生,我們也會把其他專業的學生拉進來,小天眼能真正工作,可以看木星升起來,看銀心的射電。”
改革的成果將應用于中小學教育。“我們現在正在籌建一個全國性天文科學教育聯盟,集合各種資源,包括職業天文學家提供權威性的教材、課程、課題指導,集合權威的專業天文機構提供支撐保障,提供設備標準化方案、運行方案和維護服務。”劉繼峰表示,聯盟就是要幫助學生在自我驅動下創新。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