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國到底哪里的紅燒肉最好吃?
中國到底哪里的紅燒肉最好吃? 原創 風物菌 地道風物
一家燒肉,萬家香
走遍中國各地,大概只有紅燒肉,找不到一個公認的最正宗、最正確、最好吃的做法。盡管這樣,網絡上從來不缺類似這樣的文章與視頻——
“最正宗的紅燒肉,不加一滴油一滴水......”
“上海大廚教你紅燒肉的正確做法......”
“吃了30多年的紅燒肉,原來,一直都做錯了......”
“紅燒肉切記不要直接下鍋燉,這樣做最好吃......”
網上教程那么多,其實紅燒肉找不到公認的標準做法。
攝影/嚴肅
盡盡盡管這樣,對于“什么是紅燒肉”,大家卻都有一個相對統一的看法:
它應該是紅色的,不是肉煮熟后的暗紅,而是鮮亮、跳躍、張揚的醬紅色;它應該裹上更加深沉而滾燙的湯汁,泛著隱隱的油光;它應該肥瘦層次分明,肉塊兒微微顫動;它的口感,應該是瘦肉不柴,肥肉不膩,肉皮有嚼頭......
好吃的紅燒肉長啥樣,想必大家心里都有數。
圖/視覺中國
這樣的紅燒肉只要嘗一口,無論哪個地方的人,無論喜歡甜口還是咸口的人,都會點點頭說一句:“嗯,這就是紅燒肉。”至于是不是最好吃,大概還要再審視一番,畢竟,很多人的心中,那碗最難忘懷的紅燒肉早已有了位置。
那是過年去外婆家,外婆歡歡喜喜做的紅燒肉,是在外玩耍的孩兒,聽見媽媽呼喚聲中的紅燒肉,是作為自己學會的第一道葷菜的紅燒肉,是旅途中借著干掉三碗大米飯的紅燒肉......每個人都有關于紅燒肉的記憶,這記憶,才是紅燒肉的靈魂。
你能干掉幾碗大米飯?
圖/視覺中國
紅燒肉,為啥這么好吃?
且不談各地紅燒肉的差異,先來看共性——基本上所有人都會認為,紅燒肉是好吃的,或者至少,它應該是好吃的,是不挑口味的。為什么呢?
從科學的角度簡單說,是五花肉在紅燒過程中,產生一系列美拉德反應,于是變成誘人的紅褐色,并產生撲鼻的香氣。這種解釋固然沒錯,但實在是忽視了每位廚師在紅燒肉上付出的匠心。
彈如果凍,色如瑪瑙。
圖/網絡
紅燒肉,首先是一場視覺上對五花肉的重構。它邊角整齊,層次分明,具有令人治愈的線條美,色澤晶瑩如瑪瑙,豈止是“美拉德反應”所造就。它有型卻不散,裝入盤中輕輕一晃,那晶瑩飽滿的肉塊左右顫動,毫無保留地向你展示它的Q彈。
看上去好吃的紅燒肉,自然口感也不會錯。該怎么形容它的口感呢?
從古至今,吃過紅燒肉的人大都能想到一個詞語——肥而不膩。細細咂摸,卻是瘦肉酥韌、肉皮滑糯,再用舌尖一嘬,夾在瘦肉與肉皮之間,軟爛如嫩豆腐般的肥肉,瞬間溶解于口中。不同地區衍生出的數十種吃法,以及網上百科詞條收錄的27種做法,大致都能做到肥而不膩,脫不了一個“燒”字。
燒到汁水濃縮,就可以出鍋啦。
圖/視覺中國
燒,是食材經過炸煎煸炒等初步加熱之后,再加湯和調料進一步加熱成熟。在湯汁變得粘稠,滋味開始濃縮的時候,“燒”不是五花肉“蛻變”的獨角戲,而是肉與糖、酒、醬油(各地各家或許還有各種調料香料)的交響曲,所以奇跡般地賦予了五花肉亮紅剔透的盛裝。
小火慢燉,最好準備一口砂鍋或壇子。
圖/視覺中國
這個過程切忌心急。小火慢燉,是“燒”的關鍵所在。五花肉中的脂肪,在長時間文火催化下才能溶解,從而留下更多糯口的膠質。這一點,蘇東坡大概最早領會,“凈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一語道破了燒肉的天機。
東坡肉不經煸炒,到底算不算紅燒肉,眾說紛紜,但不可否認東坡肉所用的小火煨燉法對紅燒肉的貢獻。后來的一個個吃貨文人再寫,都和東坡之法大差不差。清代的袁枚說,紅燒肉“全以火候為主”,近代的梁實秋也說:“紅燒肉要長時間的煨煮,懶而不長記性者,最適合做此菜。”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
圖/網絡
懶而不長記性,當然是打趣。紅燒肉,同樣算得上是最考驗水平的一道菜。
要不要焯水?鹽要加多少?酒用啤酒白酒還是紹酒?糖與醬油更是有趣,用哪種調色,什么時候用,孰先孰后?幾乎所有風味各異的紅燒肉除了輔菜差異外,都取決于糖與醬油之間的調配比例,且從無定論。
雖然是極普遍的家常菜,也總不缺不同的地域特色。
制圖/孫璐
在比例的拿捏之間,做菜的人為自己的紅燒肉賦予了獨屬的靈魂。
各地的紅燒肉,到底有啥不同?
紅燒肉雖然極其家常,我們依然可以找出不同地方的細微差別。
上色,是讓紅燒肉好看的關鍵一步。
圖/視覺中國
就拿每個紅燒肉初學者最關心的“上色”來說,主要有三種方法:醬油、糖色、紅曲。北方偏愛炒糖色兒,南方習慣用醬油(老抽),也經常看到將紅曲米水煮后得到紅曲米湯汁上色,色澤更加鮮亮。
南方多用醬油,也不絕對,湖南的毛式紅燒肉,也是加糖炒色的,再加上紅辣椒,更是鮮紅潤澤。
除了上色,另一個主要的區別是甜咸辣口味的偏重。紅燒肉基本上都要放糖,不放糖就像是燉肉或者醬肉了,但放糖多少,各地各家都有差異。北方人加糖是為了上色,南方人加糖是為了吃甜。所以雖然總體上紅燒肉都是咸中帶甜,南方更偏甜口。
紅通通油亮亮的上海本幫紅燒肉。
圖/視覺中國
上海的本幫紅燒肉,“濃油赤醬”的代表,最最經典的本幫菜。醬油與糖并駕齊驅,肉小炒一下,再放點糖,把油都“逼冊來”,油汪汪、香噴噴的湯底搗飯吃最好不過。至于口味,上海人覺得甜咸適中,北方人覺得已經是偏甜了。
再到蘇杭一帶,更是無甜不歡。蘇式紅燒肉同樣濃油赤醬,冰糖白砂糖用料更多,甜而不粘、濃而不咸。無錫人幾乎給所有的肉菜加糖,稱為“吊鮮”,紅燒肉自然逃不掉,北方人吃到無錫版紅燒肉的一瞬間,很可能以為自己吃的是拔絲五花肉......
湖南、湖北的紅燒肉,都喜歡加點辣子。
圖/視覺中國
除了甜咸口的,偏辣口也不少見。毛氏紅燒肉加辣椒加蜂蜜,少了分醬香多了分甜辣。四川紅燒肉里,“川菜之魂”豆瓣醬不會缺席。加了豆瓣醬,解膩又開胃。
紅燒肉里加酒,最主要的目的是去膩增香,不同地方各自也有講究。
黃酒滲入豬肉與梅干菜,引出了豬肉最深的鮮味。
攝影/will1874,圖/ 圖蟲·創意
江浙一帶用的是紹興黃酒,黃酒的酯香和醇香,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肉的鮮美。除了本幫紅燒肉,還有迅哥兒筆下的梅干菜燒肉,也離不開紹興酒的滋養。肥瘦相間的五花肉在淋過黃酒的熱鍋里,慢慢卸下粗糲的肥膩,變得溫糯油潤。
除了酒,茶葉也可以為紅燒肉去膩。
攝影/huawencp,圖/ 匯圖網
在湖南,一般用的是自家釀的米酒,用料酒、啤酒、白酒的地方也常有聽聞。此外,川渝地區還喜歡加入醪糟進行增香提味。除了加酒,還可以添茶。在武夷山區,四大名樅之一的大紅袍茶湯,倒入砂鍋里燉煮到燒肉浸透,茶香入魂,解膩最好不過。
? 左右滑動查看 ?
從左到右輔菜依次為板栗、蘿卜、山筍。
圖1、圖2/視覺中國,圖3攝影/映像視覺,圖/圖蟲·創意
說完口味,紅燒肉還有一個大的區分——輔菜。有人說南方的紅燒肉很少加配菜,其實不然,上海紅燒肉加千張(百葉結)、雞蛋,紹興搭梅干菜,寧波添黃魚鲞,無錫配面筋,湖南喜歡干豆角,四川有芽菜,江西有豆參、竹筍。相傳東坡還有一首詩:“無竹令人俗,無肉令人瘦,若要不俗與不瘦,除非天天筍燒肉”。
? 左右滑動查看 ?
從左到右輔菜依次為黃魚鲞、豆參、茨菰。
圖1攝影/hsl12345678、圖2攝影/楊洪123、圖3攝影/xiaolindesign
圖/匯圖網
在安徽安慶,山芋碾碎、洗槳、涼干后得到的白色淀粉,被加水捏成一個個山粉圓子,晶瑩剔透,軟糯彈牙,加到燒肉里吸足了肉味,這道山粉圓子燒肉,是當地招待客人的硬菜。在蘇州,水八仙之一的茨菰也是紅燒肉里的常客。茨菰雖苦,碰上濃油赤醬的燒肉恰好中和,更是襯得肉的鮮香可口。
相比之下,北方燒肉配菜往往是鵪鶉蛋、土豆、干豆角之類,就顯得單調許多了。這或許也映證了昔日一位北京廚師所說的“北京沒有這種菜,這是南菜”的說法。
紅燒肉早已遍布南北,北方習慣加鵪鶉蛋。
鵪鶉蛋也涂了一層紅褐色的腮紅。
圖/視覺中國
是家味,也是國味
中國人愛吃紅燒肉,似乎是天生的。除了有宗教信仰的地區,它早已深入到中國各個角落。它是最普通的家常菜,也是最不普通的家常菜。
毛主席喜歡偏辣口的湖南紅燒肉。
攝影/盧文
無論走到哪,中國人關于紅燒肉的情結總是丟不掉,甚至成為一種執念。蘇東坡、袁枚、梁實秋......文人們不惜筆墨寫它;毛主席、張學良、胡適......領袖、名人們念它;出了國的華人,最放不下的還是它。楊絳和錢鐘書留學英國時,就曾為把紅燒肉做好吃而頭疼不已。
所以,只要有華人菜館的地方,幾乎都有紅燒肉的身影。在外漂泊的華人想念親人、故鄉、祖國,它是無可替代的寄托。
紅燒肉配米飯,鄉愁都在里面了。
圖/網絡
它足夠包容。無論是加鵪鶉蛋,還是黃魚鲞,無論是偏甜還是偏辣,它總能讓人一嘗就說:這是紅燒肉,沒有錯。
它也足夠尋常。比起醬方、東坡肉,紅燒肉更不在乎高不高檔的身份。無數人最喜歡的,最懷念的,恰恰是家里平常某天晚上做好的那一碗。
吃的是一道菜,想的是一桌人。
圖/視覺中國
我的母親,多年鉆研符合家人口味的紅燒肉,此前常常出現太甜太咸太肥太柴等等“事故”。直到某一年過年,她終于歡喜地告訴我們,紅燒肉做對味了。也正是那一年的那一碗紅燒肉,讓本來無比拒斥肥肉的我,從此愛上了五花。
百家百味,只因它承載的是不同的思念,百味一名,只因它寄托的是相同的溫情。
“囡囡快回家,老媽給你做紅燒肉吶。”
文 | 李亦
原標題:《中國到底哪里的紅燒肉最好吃?》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